第三百七十四章 陛下病重

  大秦三十七年六月下旬,平原津。
  自那日从楼船下来之后,嬴政一行浩浩荡荡在陆地上缓缓行进,终于来到了这个时代黄河的渡口——平原津。
  或许来说,这个时候用黄河这个词并不恰当,应该叫做大河,这里的水质亦不是后世见到的那般泥泞和浑浊。
  据说后世从黄河里打一桶水上来,可能会沉淀下半桶的泥沙,而在这个时代,黄河仍是清澈见底,它仍是华夏的母亲河,哺育着无数炎黄子孙。
  而平原津,就是这时黄河上的一个重要渡口。
  “殿下,这里真是一块好去处啊!”韩信观察着周围的地势,神色之中颇有一些兴奋之意。
  “哦?”扶苏亦是来了兴致,道:“说说看。”
  这一路上,扶苏已然发觉韩信话语不多,可是,对于山川地势,却异常的敏锐,许多地方,韩信不过随他走上一遭,便清晰无误的将地形记在脑子里。
  并且,还会根据地形假设双方兵力,然后进行推演,预知战场的情形如何。
  扶苏真想将韩信的脑袋打开来看一看,这究竟是什么做的,对于军事,竟是有着如此高的天资。
  “平原津乃是故齐西部的关口要塞,若能占据这里,应对齐国将占据有利态势,接下来横扫齐国全境,不过是轻而易举之事。”
  “而且,此处修建驰道,乃是大秦与齐地沟通的要塞之地,从这里,可直接杀奔临淄……”
  韩信话语滔滔,似乎只有在谈到这些的时候,韩信才会显得格外的自信,不会如同平常一般,沉默寡言,只知道低头想着自己的事情。
  扶苏饶有趣味的听着韩信的讲述,说起来,这一路走来,他倒不如说是和韩信学了一路,的确是受益匪浅。
  这时,高宠忽然来到扶苏身边,脸上有些不安的神色,低声道:“殿下,陛下病重。”
  仅是几个字,便令扶苏面色为之一变,扶苏迅速平复心绪,让自己镇定下来,旋即朝韩信拱了拱手,便随着高宠前往嬴政所在的车驾之处。
  怎么会这样?
  扶苏百思不得其解,在扶苏看来,这些时日,嬴政的病情实际上已经大体稳定。
  一方面是扶苏对于嬴政膳食的关注以及太医对于嬴政身体的治疗,而另一方面,嬴政的政务实际上已经大大减少,许多都是扶苏代为处置。
  故而,嬴政的身体状况在扶苏想来,回到咸阳之前,不应该出现什么变化,可却是在这里,突然加重。
  实际上,按照行程来说,要回到咸阳,不过是三四个月时间的事,这亦是嬴政和朝臣早已计算好的,秦始皇三十七年正月(三十六年十月)出发,到三十七年九月回到咸阳,行程差不多一年左右。
  按捺下心中的不解,扶苏来到了嬴政的车驾面前。
  与扶苏同来的还有左丞相李斯,上卿蒙毅。显然,在嬴政病重的第一时间,李斯和蒙毅便已然得到的消息。扶苏与蒙毅对视了一眼,皆是未从对方的眼中知道一些讯息。
  这时,赵高从辒辌车中走了出来,拱手道:“太子,丞相,上卿,陛下已在里面,等候三位。”
  赵高?
  扶苏眉头皱了皱,脑海之中似乎抓住了一些什么,凭借着自己的直觉,扶苏觉得这与赵高脱不了什么干系,只不过,对于他来说,却是苦无证据。
  毕竟,赵高乃是嬴政身边的亲信之人,贸然对赵高动手,却拿不出一些铁证,到时候只怕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反倒会给了赵高机会。
  进入辒辌车中,扶苏隔着帷幔,看着卧在床榻之上的嬴政,三人各自行了一礼。
  扶苏暗叹自己前世没学一些关于医药方面的知识,着实看不出有什么端倪,若是自己掌握一些医学知识,说不定此刻倒是能看出一些什么病症。
  只不过如今嬴政虽然病重,神智却仍然清醒,三人各自问了一句安,便准备退去。
  这是,在一旁的赵高忽然道:“陛下,奴婢本不该多嘴,可奴婢实在是不吐不快。”
  “嗯?”嬴政看向了赵高,示意赵高接着说下去。
  赵高道:“陛下身体抱恙,奴婢心中委实难过,奴婢以为,不如派人向上天神灵祷告,祈求上天保佑陛下,早日身体康复。”
  扶苏袖中的手掌不由地握成了拳头,倘若他不是对着赵高早有了一丝提防之心,说不得此刻,看着赵高眼泪盈眶,一副赤诚的模样,还真的就相信赵高的的确确是大秦的忠臣呐!
  大奸似忠,奸人在没有爆发出对国家社稷的危害之时,往往给人的感觉就是一个大忠臣,甚至来说,是一个比忠臣还要忠心之人。
  嬴政闻言,亦是点了点头,显然对于赵高这个提议无比受用。
  赵高见嬴政有些意动之色,道:“为陛下祈福,奴婢以为此人身份越加尊贵,地位越高,越能体现陛下之诚心。”
  扶苏目光盯着赵高,到现在为止,扶苏清楚的知道自己是无法反驳赵高的,因为他现在所说的话语,几乎都是从嬴政的角度出发。
  出言反驳,无疑会让嬴政生出一些不满和猜忌之心,毕竟嬴政可还没死呢!要是让嬴政以为他扶苏盼着嬴政早点死,那他扶苏还算是自讨苦吃。
  “奴婢以为,丞相还要辅佐陛下处置政务,想来是脱不开身的,不如让太子和上卿前去操办此事,奴婢以为,最为妥当。”
  不声不响之间,赵高便已然建议将扶苏和蒙毅两个人踢开队伍,一瞬间,扶苏心中警戒大起。
  虽说他如今已经得到了嬴政的诏命,成为了太子,可是,只要一天没有坐上那个皇位,这件事,就始终存在着变故。
  谁也不知道自己离开这段时间,会发生什么事情。
  新老权力交替之时,往往最容易被人趁虚而入,这件事,别说后世的两千年屡见不鲜,就算是在大秦之前的时代,亦是如此。
  一旦有了什么偏差,所造成的后果根本无法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