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飘飘然
可那群二世祖们不同意,非要去看一看。一是为了检查,二是为了游玩,多好呀。
白一弦无语,同样的景色,看久了也会厌烦。成片的田地而已,有什么好看的?他们昨天已经看了不少了,今天居然还兴致勃勃的要继续看?
难道看不烦吗?一个个的就像没见过一般。
白一弦算是发现了,可能这群人以前没有这么多差不多地位的同龄人一起外出游玩过,所以他们觉得这种出游方式非常的新鲜。
一天到晚的精力十分旺盛,只要能一起出去玩,干什么他们都很愿意。
可也拗不过他们,人家大老远就是来玩的,自己也算得上是主人了,岂能让客人不尽兴呢?
于是白一弦也只好同意了下来,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再次去巡视。看那规模和模样,就好像他们巡视的不是三千五百亩的田地,而是一个国度一般。
这一回,确实没人再敢欺上的糊弄白一弦了,所给的三千五百亩虽然还是不在一处,但确实都是肥沃的良田。光照、水源、养分,都十分充足。
一群二世祖不懂这些,他们知道之前就是苏奎发现的土地不对劲,于是这一次,一个个的都纷纷围住了苏奎,让他赶紧去看看这些土地有没有什么毛病。
被这么贵子贵女围住,把个苏奎激动的都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了,那简直就是受宠若惊啊。
这群显贵之子,以往可都是需要自己高高仰视的,他根本没资格跟人家搭话。以前对着个七品县令,他都得讨好。
又岂能有机会,有资格来讨好这群显贵之子呢?恐怕在人家眼里,他就跟路边的乞丐也没啥区别。
他做梦都没想到,有一天,自己能被这么一大群地位高贵的贵子贵女们围住,让他们主动的跟自己说话。
就算在面对白一弦这个开国郡公的时候,苏奎虽然激动兴奋,但也没有到这样的程度。
原因不外乎就是他见过白一弦落魄时候的一面,他曾经借住在自己家,是自己的女婿,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而这群贵子贵女,则是从一开始,就是苏奎高高仰视的存在。所以,这种感觉不同。
苏奎只觉得自己如今的魂儿都开始飘飘然了起来,立时觉得自己从此也高人一等了,可以跟显贵说的上话了。
不过苏奎这个人,因为是商人,精明。所以他很能看得清形势,因此他心中格外明白,这群人之所以善待自己,根本不是因为他能看出土地的好坏。
人家完全是看在自己女婿的面子上,才稍微给了自己一点面子。说到底,还是女婿厉害啊。
一群人看完了土地,李耀祖便又带了他们去看那些二百农户。
原本应该是将这些人集合起来,带到郡公府,让白一弦查看的。
不过由于钱满仓等人的事儿,所以这二百户是重新整理出来的,时间仓促,加之一群二世祖也非要去人家生活的地方看看,于是一行人便浩浩荡荡的去了。
二百户人家,总共三个小村子,陈梁村,稍微大一些,九十来户。王柳村和上崖村比较小,每村四五十户。
还缺着的几户,就弄了些散户,分到里面去了。
看着三个村子的名字,白一弦眨眨眼,瞬间有一种从郡公变成了村长的感觉。这逼格瞬间降低了不止一筹。
有的人可能觉得,这二百户百姓也很倒霉,好生生的辛勤劳作,莫名其妙就变成了别人的奴才。
但实际上,他们被实封给了白一弦,但却并不是成为奴籍,变成了白一弦的奴才。实际上,他们还是农籍,依然还是燕朝百姓。
只不过,他们的赋税交给白一弦,从此由白一弦来管理他们罢了。
就相当于县官管理县城,或者是知府管理州府,但白一弦对这二百户的权利,比普通官员管理百姓的权利要大。
举个例子,这就相当于以前的时候封诸侯王一般。
例如汉高祖刘邦,将四子刘恒,封到代国,成为代王。代国的所有百姓,自然实封给了代王刘恒,那你说这些百姓都变成了奴才吗?
代国的百姓还是百姓,赋税上交代国,刘恒管理这些百姓。
当然,他是王,自然同时掌管这些百姓的生杀予夺大全,另外还有很多军事和政治上的作用。
白一弦这实封也同样如此。属于他的二百户依旧是百姓,但他不是王,只是郡公,所以权利没有王那么大。
之所以说这二百户类同于白一弦的家奴,是因为江曜这边日后征收赋税的时候,哪怕就是日后征兵,也都将这二百户从名单上划去了。
他们属于白一弦,白家世代都可以对这二百户世袭罔替。管理他们,收取税收,就相当于他们是给白家干活。
而且白一弦还有一定的权利处置他们,但这权利是有限制的。因为他上面始终有个皇帝压着。
因此,这种限制就是白一弦可以处置他们,但对他们并无军事和政治上的权利。他们与真正的家奴,是有一定的区别的。
没想到,去了第一个村子,那最小的上崖村里的时候,却发现村中无人,白一弦狐疑的目光看了李耀祖一眼。
李耀祖冷汗都下来了,急忙说道:“郡公爷,下官,下官是实在是没有捣鬼,下官没那个胆子。我,下官马上去调查,到底是怎么回事。”
李耀祖马上派人去调查了,白一弦和众人下了车,缓缓步入村中,这村子里也不是完全没人,没多久就碰到了几个人。
看到官家的人来了,这几人显得有些慌张。白一弦眉头一皱,本能觉得这里面有事儿。派人上前询问,最后得知,人都去了村西头外面。
此时李耀祖派出去的人也回来了,带来了同样的回答,众人觉得奇怪,这些农户,为何聚集在村西头外呢?
一群二世祖的好奇心马上便被调动了起来,众人往村西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