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六章 储位之争

  景泰三年八月。
  刘君韬已经做好了南下返回山东的所有准备,此时京畿驻军各部的操练、整编事宜也基本上接近了尾声。
  此时,刘君韬最后一次对京畿驻军各部进行了巡查,对各部的操练情况基本上是满意的,并且将此番巡查的情况写成了奏本,会同自己写好的总结一同报给了兵部尚书于谦。
  于谦接到了刘君韬的奏本,但并没有过多的关注,此时于谦已经没有心思放在整编京畿驻军的事情上了。
  此时的朝堂之上,废立太子的事情已经基本上被摆在了明面上,右都督石亨等人眼见景泰帝已经开始对付太子朱见深,便直接上书力保太子,将此事公开化,希望以此让景泰帝有所顾忌。
  但是出乎所有人的意外,景泰帝已经是打定了主意,铁了心的要废掉太子朱见深,根本不理会朝中众大臣的反对意见,甚至将同样反对废立太子的皇后废掉、打入了冷宫,更是让所有人为之震惊!
  于谦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忧心忡忡,一时之间彷徨无计。
  刘君韬问询之后,也是唏嘘不已,自己穿越之后发展到如今,已经开始影响了历史的走向,但是没想到历史发展的惯性依旧,该发生的事情还是会发生,只是早晚的事情罢了!
  对此,刘君韬虽然也是有所担心,但更多的还是准备明哲保身,既然历史大势不可抵挡,那就要最大程度的独善其身,以免受到波及。
  在这一点上,刘君韬和于谦完全不一样。
  于谦是想方设法要避免皇储争端,以免朝堂动荡;而刘君韬则是选择保存实力,顺应历史走向,以图后效!
  几天之后,早朝之上,几名御史言官公然上书,主张太子朱见深“寡德无功”、“享乐贪念”,不可继承大统,应废黜太子,立皇子朱见齐为东宫太子!
  此议一出,朝野顿时沸腾了起来。
  兵部尚书于谦当即出言斥责几人,右都督石亨也是极为罕见的声援于谦,反对废立太子。
  不过,内阁首辅陈循等一众文官势力的官吏则是分成了两派,分别支持保太子和废太子两个方案。
  石亨和于谦明白,这是文官势力在押宝,准备两面都支持,以免在皇权之争中遭到打击!
  景泰帝看着争吵不断的朝臣,始终是面无表情,不过在眼神之中却是激荡着兴奋之色。
  好一阵之后,朝堂上的争吵依旧没有停歇,甚至愈演愈烈,绝大部分的朝臣都卷入其中,众人分成了两派大声争吵,甚至一些御史言官异常激动的冲了上去,和政见相左的同僚扭打在一起!
  景泰帝见状依旧没有制止,甚至嘴角上还微微上扬。
  此时,景泰帝看着混乱不堪的朝堂,哪些人反对自己,哪些人支持自己,哪些人属于墙头草,景泰帝的心中已经基本上有了答案。
  过了一会儿,景泰帝挥了挥手,旁边的太监便扯着嗓子大声叫道:“肃静!肃静!”
  众朝臣闻声都是陆续停了下来,纷纷看向了景泰帝。
  一时间,朝堂上鸦雀无声,所有人都在等待着景泰帝的发言。
  右都督石亨更是上前一步,大声说道:“陛下!废立太子之议绝不可行,还望陛下三思!”
  景泰帝看着石亨,死死的盯了一会儿,而后便面无表情的说道:“几位爱卿废立太子的奏议,准奏!”
  说完,景泰帝也不管众朝臣是何反应,直接起身离开了大殿。
  于谦痛苦的闭上了眼睛,长叹一声转身而去。
  石亨和徐有贞等众人都是神色凝重,脸色非常难看。
  而那些支持废立太子的朝臣则是喜笑颜开,众人纷纷小声议论着离开了大殿。
  此时,内阁首辅陈循看了看众人,沉声说道:“此议已定,诸位都请回吧!”
  说完,陈循也是离开了。
  次日,景泰帝颁下圣旨:废太子朱见深,贬为沂王,限期一月离京!立皇子朱见齐为太子,即刻准备册封大殿!
  这道圣旨一下,顿时激起了朝中大部分朝臣的反对,甚至一些大臣纷纷聚集到宫门外,大声斥责景泰帝“贪恋皇权”、“别有用心”。
  景泰帝问询也是火气上涌,下旨将这些朝臣杖责二十,当天便有三名年老体弱的大臣被活活打死!
  这一下,整个朝堂都炸了锅,就连原本属于中间派的朝臣,此时也开始反对废立太子之议,右都督石亨更是集结了上百名大臣,再次公开上书,力保太子朱见深之位。
  刘君韬听闻消息,也是一同上书,力保太子朱见深,声言:“太子储位乃是国家之根本,岂能转瞬废立?陛下应以国家为重、以社稷为重!”
  但是,这些奏折递交上去之后,全都是石沉大海,没有半分消息。
  反而是已经被贬为沂王的朱见深被迫离开了京城,新太子的册封大殿正在紧锣密鼓的准备之中。
  刘君韬听闻朱见深离开了京城,担心朱见深会在路上遭遇不测,毕竟此时历史的大致走向是没有变化的,但是谁能保证历史走向不会突然发生变化?
  于是,刘君韬立即调集了三百重甲铁骑追了上去,一路护送朱见深前往封地。
  此时,整个朝堂都陷入了动荡之中,储位之争已经成了一颗导火索,将朝堂彻底撕裂成了两半,双方开始了激烈的对抗。
  景泰帝眼见朝中反对声浪滔天,就算是自己已经下旨,朱见深已经被迫离京,朝中的反对之声并没有半分减弱,不禁恼怒不已。
  于是,景泰帝不顾朝臣的反对,强行下旨,立新太子朱见齐的生母为皇后,顿时让朝中的争论再达高潮!
  在此期间,兵部尚书于谦没有再去争辩,因为于谦认为事已至此,已经没有任何回旋的余地了。
  所以于谦便重新开始将精力放在了京畿驻军上面,至少要保证此番朝野动荡不会扩大,仅限于朝堂之中,决不可蔓延至京畿驻军之中!
  不过,于谦看着朝堂上大臣们的激烈争吵,看着景泰帝坚决的态度,不禁长叹一声,明白自己制衡朝政的努力已经彻底失败了。
  想到这里,于谦不禁悲从中来。
  丰台大营。
  此时距离沂王朱见深离京已经过去半个月的时间了,刘君韬收到消息,朱见深已经到达了封地,派去的三百重甲铁骑正在返回途中。
  听到这个消息,刘君韬微微松了一口气,幸好历史走向并没有太大的偏差。
  对于朱见深,刘君韬心中还是很有好感的,朱见深便是后世的明宪宗、成化帝。
  不说别的,成化帝对外很是强硬,并且知人善任,大明在其手里实现了大发展,在土木堡之败后,大明的国力恢复得很快。
  最重要的还有一点,那就是成化帝在位期间,曾经两次对建州女真用兵,这两次征伐几乎将建州女真彻底灭族,史称“成化犁庭”!
  就是因为这一点,刘君韬对朱见深很有好感,同时也有所遗憾,如果在成化年间就将野猪皮的先祖剿灭,也许后世就不会有神州华夏再次陆沉的悲剧发生了!
  几天之后,刘君韬收到副总兵胡德行发来的消息,情报部部长刘子安、商部部长唐宇带回去的人才已经全部分配完毕,现在总兵府各部和玉山镇都是人手充足,暂时不会出现人手短缺的情况。
  但是,胡德行在信中也有所担心,山东镇需要的各种人才,不能总靠四处招募来保证,这样一来总会受制于人,并且在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上无法得到保证,最好还是想一个一劳永逸的办法。
  刘君韬看到这里也是若有所思,而后便自言自语道:“看来,山东镇要开始发展义务教育了!”
  想到这里,刘君韬便准备在山东广设学院,开始培养各方各面的人才,为己所用!
  当然,这些都是后话,至少也要等刘君韬了结京城这边的事情,返回山东之后才能开始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