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苦等六年

  说完之后,庞统深深的看了赵云一眼,“好了,时候不早了,我也该走了。”
  赵云没有挽留,当走到门口,庞统又停住了脚步,似乎想起了什么事情,回头看向赵云,庞统问道:“子龙!你扪心自问,你究竟忠的是刘备,还是忠于自己所秉持的信念?”
  赵云顿时一愣,庞统笑了笑,径直推门走了出去,过了好一会,院中还飘荡着那真情流露的爽朗笑声。
  赵云久久的陷入了沉默,一个人怔怔的坐着,庞统这个问题,一下子让他的记忆回到了二十年前。
  自黄巾起义之后,中原各地盗贼四起,举旗造反的人多的数不胜数,这些头目本来都是穷苦的百姓,名字也没几个像样的,不外乎“土根”“大眼”“狗娃”“三剩”,可是既然要造反,原先的名字自然不够威风,于是这些人纷纷给自己起了响亮的名号。
  身形矫健的叫“张飞燕”,眼睛大的叫“李大目”,胡子少的叫“于羝根”,骑白马的叫“张白骑”,嗓门大的叫“张雷公”……这些人打着造反的旗号,为祸一方,给各地造成了极不稳定的影响,各地纷纷招募兵勇,保境安民,赵云因为从小跟随名师学艺,加上人品端正,嫉恶如仇,深得当地百姓的拥护,被推举做了常山郡守的校尉。
  也就是“守备队队长”。
  后来,董卓乱政,群雄并起,公孙瓒和袁绍为了争夺冀州,打的不可开交,常山身为冀州的一个郡县,自然要确立自己的归属问题。
  也就是站队问题,当是的冀州归属不明,赵云也陷入了痛苦的抉择,是辅佐袁绍,还是辅佐公孙瓒?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赵云投奔了公孙瓒。
  公孙瓒在当时极有名望,多次出兵抵挡异族入侵,提到他的名字,不管是乌桓、还是鲜卑,无不闻之丧胆,尤其是公孙瓒统帅的三千“白马义从”,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而且,公孙瓒还带人痛击入侵青州的黄巾兵,杀敌数万,战功卓著。
  袁绍虽然顶着“四世三公”的五彩光环,却只顾着抢夺地盘,没什么出彩的表现。
  公孙瓒听说赵云来投,欣喜不已,接见他的时候曾当面询问:“听说冀州的人都想要依附袁绍,怎么唯独你能迷途知返呢?”
  赵云当时的回答是:“天下大乱,不知道谁是明主,百姓有倒悬之危,鄙州经过商议讨论,要追随仁政所在,并不是因为我们个人疏远袁绍而偏向于将军您。”
  后来,赵云对公孙瓒的表现,愈发感到失望,原来公孙瓒跟袁绍一样,也只顾个人私利,只顾着争夺地盘,对百姓的疾苦毫不理会。
  直到遇到刘备,赵云渐渐沉寂的心才陡然焕发生机,从刘备身上,他看到了希望。
  从徐州回来后,没多久赵云的兄长便生病去世了,赵云便以此为由向公孙瓒“请假”,回乡给兄长送葬,可直到公孙瓒被袁绍打败,赵云也没有回去“销假”。
  可离开公孙瓒之后,整整六年,赵云却一直留在常山。
  不是他不想辅佐刘备,那几年刘备的确不怎么争气,先后两次做了徐州牧,但时间都非常短,第一次一年多,第二次还不到一年。
  赵云在常山,刘备在徐州,远隔千山万水,每一次赵云刚刚打听到刘备的下落,刚要去投奔,刘备就不知道被打的跑到哪里去了。
  刘备那段时间,不是在逃命,就是寄人篱下。
  有时候甚至连刘备自己都不知道,这顿饭吃了,下顿饭会在哪里吃?
  后来终于打听到刘备投了袁绍,适逢官渡大战爆发,赵云马上赶去投奔。
  苦等了刘备六年,赵云无怨无悔,当时刘备在袁绍的身边,如履薄冰,孤苦无依,赵云不仅来了,还在袁绍的眼皮子底下神不知鬼不觉的帮刘备招募了数百壮卒,后来刘备寻了个借口离开邺城,脱离袁绍的控制。
  自那以后,赵云便寸步不离刘备左右,为他东征西讨,开疆扩土,立下无数战功,哪怕刘备对他没有完全信任,得到的封赏也远不如关张,赵云依然无怨无悔。
  可是现在,庞统的一番话,让赵云犹豫了。
  …………
  通往绵竹的官道上,人山人海,百姓扶老携幼,摩肩接踵,第一批迁移的五万百姓,正在赶往绵竹,重新回到他们的家园。
  队伍逶迤蜿蜒,绵延十几里,里面还有不少青壮的士兵,从旁协助,维护秩序。
  一个上了年纪的农夫,突然倒在了地上,很多人停了下来,有围观的,也有被挡住去路不得不停下的。
  “快点,磨蹭什么?”
  过了一个士兵,不由分说,扬鞭就打。
  农夫疼的连声惨叫,告饶道:“军爷,小老儿实在走不动了,你就行行好吧。”
  “他妈的,你个老东西,你知不知道,因为你害的队伍停了下来,快给老子起来,不然我抽死你。”
  “好大的口气!”突然人群后面挤过来几个人,为首一人,一身白袍,五官分明,不怒自威,正是刘循。
  刚才还嚣张跋扈的士兵,做梦也没想到刘循会亲自视察,会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
  “主公!”吓得那士兵浑身直哆嗦,一下子的,他就像老鼠遇上了猫般,整个人的气焰萎了下去。
  刘备虽然打败了刘备,但是无论是官场还是队伍的军纪,他都还没来得及整饬。
  刘循目光冷冷的瞪了那士兵一眼,只一个凌厉的眼神,便让那士兵吓得两腿一软,瘫在了地上。
  刘循二话不说,寒光一闪,当场把那人斩杀。
  如此血腥的一幕,把周围的人都吓了一大跳。
  刘循唤过一名军卒,吩咐道:“传我命令,所有将士从上到下,不管什么军衔,务必严守纪律,谁如果再打骂百姓,立斩不饶!”
  “喏!”
  那军卒答应一声,马上挤开人群,向前面飞跑而去,一边跑,一边大声吆喝“主公有令,不得打骂百姓,违令者立斩不饶!”
  刘循抢步上前,把上了年纪的农夫扶了起来,先把他扶到路边,让队伍继续前进。
  刘循亲切询问,得知农夫上了年纪,体弱多病,身边也没有儿女照顾,独自一个人搬家,走这么远的路实在吃不消。
  不一会法正也赶到了,嘴里呼呼直喘。
  这几日,法正跟着刘循东奔西跑,忙前忙后,也累的够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