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五章 打吧打吧,我闷声发大财
除了他治下的官员,纳妾的数量突然增多起来,其他根本就没什么变化。
吕布刚刚纳妾,还没享受几天的安逸时光,天下时局就突然变化动荡起来。
通过情报组织暗夜营,送到吕布手中来的天下各地情报,那当真是如同雪片一般飞个不停。
吕布整日里就忙着分析这些情报,同时和自己的众位将领以及谋士,大会小会的开个不停,都是在商讨着这些情报所反映的内容和本质。
其实主要就是关东地区已经彻底打成了一锅粥,从上到下就没有一个安稳消停的势力。
关东地区和吕布所在的地盘,完完全全就是紧靠在一起的,所以吕布对关东地区的战事十分关注。
其实之前也说过,关东地区主要就是几大势力集团。
这一回关东地区打成了一锅粥,主要就分为两个战场。
一个是袁绍和曹操共同的目标,青州地区。
他们两个人同时看上了青州这块地盘。
袁绍在占据了冀州和幽州之后,不想招惹现在比较强势的吕布,所以当然不会把手伸到并州这边来。
那么想要扩张地盘,最好的选择就是南下,往中原一带发展。
要么就是直接和曹操正面对上,要么就是图谋青州之地。
那么让袁绍来选,毫无疑问是选择此时没有一个统一势力的青州地区。
曹操虽然说综合实力远远不如袁绍,但不管怎么讲,也还算是块硬骨头。
柿子当然是先挑软的捏。
和曹操这块硬骨头相比,还是青州地区比较好对付。
因此袁绍在过了年之后,就把矛头对准了这块地方。
和他有相同意图的,就是曹操了,这位兖州牧不约而同的也把主意打到了青州地区身上。
和袁绍想的一样,曹操同样需要扩张势力,而且曹操扩张势力的需求更为急切一些。
袁绍好歹有整个冀州和一半左右的幽州,地盘说小是一点也不小,相反还有些大。
但是曹操和袁绍相比,那简直就是有些小家子气,他只有一个兖州,除此之外别无他有。
想要获得更多的人口,拥有更多的粮食,获取更多的财富,那么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扩充地盘,拥有更多的城池。
曹操想要快速提升自己的实力,唯有把目标打在周边的势力身上。
吕布是个不好惹的存在,这一点曹操是亲自领教过了的。
他带着大军进入河内郡,都被吕布给打的抱头鼠窜,也是损失重大,最终才狼狈退出来的。
要让他在短时间内再去招惹吕布,曹操可是万万不会做这样的蠢事。
而曹操的北边就是袁绍,和袁绍一模一样的想法,袁绍不想正面和曹操开战,曹操也不想正面招惹袁绍。
至于曹操的南边,那是袁术的地盘,曹操同样也不想现在就给自己惹上大麻烦。
这么对比一圈下来,好像最好动手的,就是青州。
青州连年遭受战乱,已经元气大伤,尽管横行青州的土匪和叛贼,都被清剿一空。
但也有大量的贼人没有解散,而是各自寻找山头盘踞了起来。
这也造成整个青州难以形成一个统一的巨大势力。
此时整个青州鱼龙混杂,可以说是山头林立,每个郡甚至每个县都分属于不同的势力。
一圈数下来,可能有十几家不同的大小势力,各自为战,丝毫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
对于袁绍和曹操这样拥有统一地盘的大型诸侯势力来说,整个青州就仿佛是毫不设防的地方一样,任由他们攻略和索取。
因此面对这样的肥肉一块,曹操和袁绍那是相当的积极,两个人先后出兵青州。
一个从北边打进去,一个从西面杀入。
结果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就发生了,袁绍和曹操惊讶的发现,原来对方也有和自己一模一样的意图。
本来他们双方都是想避开对方的,都不想和对方直接起冲突,这才把目标选在了青州。
结果兜兜转转跑了一圈,谁知道最后还是要免不了开战。
得了呗,既然彼此都把目标选在了青州,那没什么好说的,只有打上一场才知道高低。
“袁本初连吕奉先都打不赢,难道我还会怕了他,谁高谁低,还要较量一番才知道!”
这是曹操说的原话,他在吕布那里吃了大亏,又根据自己所拥有的那点情报,得知袁绍也曾经在吕布手里吃了亏。
以曹操的性格,他可不是个轻易服输的人,虽然说不上心高气傲,但最起码一方诸侯的傲气还是有那么一点。
在他自己看来,自己输给了吕布,袁绍也输给了吕布,那么换算下来,袁绍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袁绍会输给自己,这一点就算是顺理成章了。
“别看曹孟德兵多将广,其实也不过就是纸人一个,手底下都是一些山野流民一般的士兵,压根没什么战斗力。”
“我还只不过在吕奉先手里吃了个暗亏,听说他曹孟德可是被吕奉先给打的抱头鼠窜,到处流亡。”
“他曹孟德何德何能与我相提并论,此次青州之战,我必定要让他大败而归!”
同样的,这是袁绍的原话。
这位可不是个什么简单的主,要说曹操如果仅仅只有一点傲气的话,那袁绍就是真正的心高气傲。
虽然不至于不将天下人放在眼中,但九成九他是看不上的。
他一直都认为自己在吕布手里只不过吃了个暗亏,被吕布占了点便宜而已。
还是因为吕布耍了奸计,暗中使诈,所以自己才会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吃亏。
而曹操那是实打实的损兵折将,被吕布给打的抱头鼠窜,好不狼狈,最后还被迫退出了河内郡。
因此和曹操的算法完全不同,在袁绍看来,他们三者之间的实力对比应该是这样的。
袁绍约等于吕布,曹操被吕布打得很惨,那么换算下来,曹操会被自己打得很惨。
就这样,袁绍和曹操双方都对自己的实力有着相当充沛的信心。
既然有信心,那就开打呗。
曹操已经输过一次,这一次他1点也不想放弃。
所以曹操算是拼了老命,甚至透支兖州的发展,调动了超过十五万大军进入青州,同时还有超过十万大军在兖州待命,随时准备跨越边界,支援中军主力。
而袁绍也同样是有些疯狂,曹操出动了十五万大军,以及十万备用军。
袁绍也不甘示弱,直接分三路,总计十八万大军跨越边界,一举涌入青州。
原本按照既定的轨道,青州可是十分安稳的被袁绍给拿了下来,没有引起什么太大的波澜。
只不过由于吕布的横空出世,把整个并州以及河洛地区都给拿下,严重挤压了袁绍和曹操的发展空间。
这才使得他们二人,不得不提前走上了火拼的道路,为了青州即将打得头破血流,你死我活。
只不过曹操和袁绍都忽略了青州本地势力,在他们看来,青州根本就不存在什么反抗势力。
连一个统一的势力都没有,一些散兵游勇,怎么可能挡得住自己的大军?
他们唯一的对手就是彼此而已。
但偏偏就是这些青州本地势力,对曹操和袁绍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其中以北海太守孔融和平原县令刘备为首,以及其他一些大大小小的势力围拢在他们周围。
竟然在短时间内形成了一个钦州本土势力的联盟,开始有意识的引导曹操和袁绍直接爆发冲突,并从中谋利。
说来也可能是依靠孔融极高的声望,以及刘备高超的口才和外交谈判技术。
整个青州散乱的势力,居然被他们串到了一起,彼此有意识的对抗,来自于冀州和兖州的两大军事碾压。
所以青州彻底成了三方势力的博弈场,袁绍和曹操当真是把狗脑子都给打出来了。
他们两个现在已经不能够容许有半点退让,谁要是先退让了半步,那就意味着满盘皆崩。
在这种两大势力互相倾轧的夹缝环境当中,青州本土势力联盟的刘备个孔融,反倒抓住机会,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实力。
不过青州本土联盟就算是手段再高超,再懂得驱虎吞狼,那也始终是一个复杂的联盟,并非铁板一块。
曹操和袁绍怎么打,都始终保持着绝对的优势。
根据吕布以及他手底下智囊团的分析,青州之战,没有个一两年是绝对打不完的。
三方势力,没有一方会轻易退缩,不把其中一方给彻底打到崩溃,是绝对不会出现结果的。
之所以说整个关东地区都打成了一锅粥,那么战场当然不仅仅只有青州这一块地方。
还有以刘表和孙坚、袁术、刘鹞四方势力,掺杂其中的三州之地。
这又是一块大乱斗的场所,荆州、扬州和豫州,就是这一次发生大战的主要战场。
其中扬州是重灾区,袁术和刘表都是跨境作战,他们属于主动进攻的一方,孙坚和刘鹞是本土作战。
战场上的形势主要可以划分为一个十字,北边的袁术和南边的孙坚,是坚定的战略同盟。
西边的刘表和东边的刘鹞,那也是战略同盟。
这个战场形势比青州要更加清晰明了一点,但也同时显得更为复杂。
四方势力掺杂其中,彼此敌人在什么方位,那都清晰明确,只要铆着劲打就可以了。
但关键就是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盟友之间又该怎么配合,这就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在年关之前,这四方势力还处于紧张对峙的阶段,并没有展开决战。
但到年关之后,庄稼收成了第一波,这四方势力就像是彼此约定好的一般。
由孙坚率先发动攻势,主动发兵进攻刘表。
孙坚一动,袁术自然也紧随其后,直接找上了扬州牧刘鹞。
总之打着打着,这四方势力就彻底成了个轮形阵法,彼此转着圈打。
吕布得到确切情报的时候,可以说是有些哭笑不得。
原本按照他的估计,到了这个阶段,这些诸侯之间应该更加紧要的是一对一的打决战,却不料居然都纷纷打起了大乱斗。
但吕布也乐于坐山观虎斗,没有人来打扰他静静的发展,那真是再好不过了。
战争虽然可以抢夺地盘,但是也同时会消耗人力物力,在资源储备不充沛的时候,和别人开战无疑是非常愚蠢的决定。
也好在吕布,如今已经算是奠定了一方强大势力的标记,轻易不会有人来主动招惹他,吕布可以舒舒服服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之下,吕布每天除了惯例的分析情报,和了解关东两处战场的大小细节,与自己的智囊团分析几家势力彼此的战略形式之外。
剩下的就是大力发展,既然对外没有战乱,那就全力搞经济。
打仗无非就是打钱。
没有钱和粮食,就是用兵如神,士兵素质一个个顶了天,也没有用。
要是经济发达,碾压敌人,不论是打谁,那都相当轻松。
吕布抱着这样的想法,整个河洛地区像是走上了快速路一般,飞速的发展了起来。
同时还带动着并州地区,也跟着整体提升实力,吕布甚至把命令传达到下属的各个情报分支机构。
在两处战乱地区散布消息,并州势力愿意全面接收流民,只要能够活着来到吕布所管辖的势力,吕布最基本能够保证有口饭吃。
反正吕布现在属于粮食盈余,但人口依旧不能够让他满意,毕竟并州现在还属于荒凉贫穷之地。
在吕布开出这等条件的情况之下,整个东部地区的流亡百姓,有意识的往吕布所在的中部地区迁移而来。
尽管路途遥远,但最起码吕布这里保证有口饭吃。
吕布的这个决定,直接让他所管辖的地区范围内人口数量大增,一度产生了井喷式的增长。
几家势力各打各的,吕布闷声发大财,这一年的确是过的美滋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