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六 不叫胡马度阴山(1)
徐福已经出海四年还没有消息,事如芳草春长在,人似浮云影不留,每念及此事,始皇帝都心浮气躁。英雄日渐老去,灵药始终不来,他决定再次东巡,在海边等待也好过在咸阳着急。
公元前215年,始皇帝第三次东巡。经lì
过博Lang沙事件后,这次的随护工作更加严密。御驾所经之处,必定有大军清野方圆左右,以确保始皇帝万无一失。
始皇帝一路太平,安抵渤海之碣石。他倚海临礁,望眼欲穿,可惜斯人已乘龙舟去,此地空余海潮声。
始皇帝痛定思痛,终于有所明悟。求仙问药是件神圣的大事,把宝全压在徐福身上有些草率,他通过民间考核,选出个叫做卢生的方士,出海寻访徐福口中所说的仙人羡门子。
送走卢生,始皇帝又出席了“碣石功德碑”的揭幕仪式,颂扬自己诛暴逆息兵止戈的武功,行良政安抚百姓的文德。这就是行政手段,凡是做不到的,就要宣传到。
忙完眼前的一切,始皇帝倍感疲惫,匆匆北上巡视边疆后,便返回咸阳静养。东巡无所收获,人生索然无趣,什么是英雄寂寞的滋味?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难挨岁月无用身,寥落愁己自在心。始皇帝何以解忧?唯有卢生。
随着始皇帝对方士这个职业的认可,卢生的社会地位水涨船高。他的出身和徐福差不多,穷苦人家的孩子,行骗只是为混顿饱饭。没想到在政策的支持下,歪门邪道也能登堂入室,他也摇身一变,成为始皇帝跟神仙对话的高级外交官员。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卢生对百姓的疾苦充满同情。为了给始皇帝修建宫殿和陵墓,秦国的官道上每天都能看到低头前行的奴役和黔首,他们不是在干活,就是走在去干活的路上,人人步履蹒跚,遥不知何时能够返乡?
卢生知dào
仙丹无处可求,他也从没有准bèi
去求,让暴君多活一日,就给人间多造孽一天。他决定替农民兄弟排忧解难,给始皇帝找点正经事做,免得他每天折磨百姓。他出海归来,入咸阳觐见始皇帝,说自己寻仙丹未果,但是觅得仙人所遗《录图书》一本。
始皇帝翻开查看,面色大惊,首页上书五个大字,灭秦者胡也。
卢生真是异想天开,好心办坏事,恐怕秦国的百姓都要被他所累。按照他的想法,始皇帝醉心于国家硬件建设和追求长生不老,等闲之事无法转移其注意力,于是用亡国诱之,让始皇帝把精力用到关外去,从而解放天下的劳苦大众。
每个人都应该量力而行,这就是卢生和徐福的差距,他生长的环境决定他对政治一无所知,偏偏还要做救苦救难的英雄,害人不浅。
始皇帝不可能专注于外而忘内,就算跟胡虏开战,国内的疯狂建设也不会停止。到时候大军征讨,牵一发而动全身,百姓还要额外供给部队的开销,将苦无休止。
果不其然,《录图书》上面的惊世预言,令始皇帝兴奋莫名。他顿时忘记所有的烦恼,整个人容光焕发,如同恶狼嗅到血腥,仰天长啸:“朕要北伐,永固江山。”
始皇帝在全国拉响战争警报,要让天下人分享他重振雄风的喜悦,百姓却闻者落泪,就快连苦日子也过不上了。
想必卢生正在懊悔不迭,他安民的最终目的不但没有达到,反而还适得其反,愧对众生。不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他信口胡编的五字真经“灭秦者胡也”,却在将来得到历史的验证,可谓冥冥之中自有天定。
既然战争已成定局,也没有必要再去埋怨卢生。如果不是他的突发奇想,我们都将忽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匈奴这些年越来越活跃,简直有点不知dào
自己姓什么的味道。
自从李牧大破匈奴之后,我们已经太久没有听过这位宿敌的消息。不是他们安分守己,而是始皇帝忙于收拾六国,放松了对北疆的控zhì
,没有了燕、赵政权对外夷的挟制,匈奴又猖獗起来。
草原游牧民族从不掩饰对中原文明的窥视和贪婪,他们善于骑射、凶悍无比,来如闪电、去如疾风。利用战国诸侯争霸的时机,频频骚扰秦朝北边,掠夺财物。
由于始皇帝无暇北顾,匈奴人甚至饮马黄河,侵占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把疆域扩展到阴山脚下,矛头直指咸阳。
不看不知dào
,一看吓一跳。匈奴不仅该打,而且要狠狠的打。从这点来说,卢生功大于过。
好猎手最喜欢能证明自己实力的猎物,始皇帝的人生有了新的目标,他不仅没有跟卢生计较是否找到仙药的问题,还夸奖其办事得力,封赏大批金银,责令再度出海。希望他们君臣下次见面时还能相得益彰,否则,始皇帝任期内最大的败笔将如约而至。
时隔六年,终来一战,始皇帝不敢怠慢。秦军这群豺狼虎豹被关在笼子里太久,积蓄的力量需yào
宣泄,与匈奴不战则已,战则惊天动地。
始皇帝在统军将领的人选上仔细斟酌,最后派遣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征匈奴。他绝对预料不到,这次军事任命,会对秦国的将来产生多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