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决心
依仗着黄河,徐元朗屯兵肥城,与来自齐郡的王薄互为犄角,同杨善会对峙。
前些日,王世充的事情,徐元朗已经知道,心暗骂了几句。大营外,树已经落尽了,秋风飒飒,卷起落,在空飞舞,恰如徐元朗此刻的心情。
与前次不同,并不是自己的主动出击,而是隋军南下。前次一战,徐元朗对隋军的战斗力,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知道自己的士卒的素质无法和隋军相比。不过,幸好,王薄这个家伙,似乎和隋军有着大仇,铁了心的抗隋。而且,徐元朗知道,这次隋军的主将,就是上次的那名隋将,叫杨善会。
上次,也是和河北军相持的时候,王薄就是被他断了粮道,这才无奈的后撤,然后被杨善会设置了伏兵,一番冲杀,王薄兵败退回齐郡。有了上次的教训,徐元朗对后勤很是在意,每次都是谨慎小心,押送粮草的时候,均有二千以上的士卒,更重要的是,他的驻地,离鲁郡博城并不遥远,也没有什么险要的所在,所以,杨善会试图截断徐元朗的粮道,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只得悻悻放弃。
针对徐、王以及郑国的联军,杨善会兵力上略有不足,所以,他只能采取各个击破的方法,才能改变兵力不足的劣势。可是,徐、王等人,或许是顾忌杨善会,都只是呆在大营里,像乌龟一样的缩头不出。这让杨善会颇为无奈。
当然,杨善会曾经试图诱骗过敌军,他假装粮草不济的模样,准备回转河北,想要引出徐元朗、王薄等人的大军,然后,在路上的险要之处,埋藏伏兵。只要徐、王两人带兵来追,杨善会就猛地回师,杀对方一个回马枪,然后伏兵齐出,杀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可是,徐元朗并不上当,当他真正撤军地时候,徐元朗并没有领兵追击,而是派出了斥候,目送隋军的离去。
杨善会的战果,只是斩杀了几名斥候。深深的挫败感在杨善会的心升起,可是还好,令人惊喜的是,收了几员大将,杨善会快马传递回清河,向杨浩报告了这一个还算不错的消息。
杨浩得到消息之后,很是高兴。毕竟这几个人,都是在历史上颇为出名的猛将,所以,当即,杨浩就封给秦叔宝等人不小的官职,也算是对他们的一种肯定。
同时,杨浩的军,让杨善会在济北郡拖住敌军,不求胜利。
起初,杨善会并不明白杨浩这样做的用意,后来他才明白,和夺取井陉关一样,来整部与杨善会部,都是诱饵而已。
这两支军队大张旗鼓,做出以主力攻打某地的态势,其实,暗却有它意。
杨公卿是突出奇兵,攻陷了井陉关;而李靖则是带着薛万述、薛万淑两人,招降了平原郡,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陷了盗贼占据的渤海郡。至此,黄河以北,除了恒山郡、渔阳郡没有在杨浩的实际控制之下,其他各郡已经是杨浩的势力范围了。
而且,据可靠的消息,东莱、高密两郡,暗臣服了大隋。只是如今,眼看就要入冬了,杨浩认为冬季一旦降临,并不是动兵的好时机,他之所以要杨善会依旧屯兵济北郡,就是要等,李靖攻陷北海郡!
如果,隋军占据了北海郡,没有了黄河的阻碍,来年,隋军再攻打山东就容易许多了,而且,那个时候,恒山郡已经拿下,就可以全力南下了!
这是杨浩与李靖、魏征等人暗商量的计策,之所以没有公开,就是为了防止敌人的密探。同时,让杨、来两人带兵的消息,通过廷议的方式下达,可以说没有人怀疑,疑兵果然达到了效果。
十一月,王薄的势力范围北海郡被隋军奇兵攻陷。随后,李靖令薛氏兄弟留下镇守。随后,杨善会也撤出济北郡。
与此同时。
十一月五日,李世民趁黄河结冰,率大军自龙门踏冰西渡,从裴寂手接过了前线大军的指挥权,然后进兵柏壁(今山西新绛县南),与宋金刚对峙。
随后,李世民召集众将议事。
西风凛冽,这个天气,对于更加靠北的河东诸郡,显得更加的清冷。
大帐前,李世民的亲兵全身铠甲,威风凛凛地分散地站在帅帐四周,方圆百步之内,不准许任何人闲人靠近,事关重大,不得不如此啊。
大帐内,众将的脸色均是露出喜色。各营统领身披铠甲,按照官位高低在帅帐内就座,李世民穿着一身玄甲,脸上满是坚毅的神色,河东的战况,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啊。
当时,河东各州县由于饱受战乱和劫掠,加上裴寂的错误政策,勒令百姓全部迁入城邑,致使村落荒芜,仓廪空虚。这样的情形,意味着,他李世民只能靠自己想办法,养活三军。
本来,从关运送粮食并不是不可以,可是,因为河东城被王行本牢牢的占据,所以这条最好的线路,被掐断了。要运送粮草的话,走冯翊郡要经过渭河、洛河、黄河等大小河流,还要经过高低的丘陵,沙苑滩地等许多不利于运送粮草辎重的地区,况且路途遥远,并非李世民所想。
今日议事,是决定如何作战以及解决粮草的问题。
帐的各位将领,有不少将领都在秦王的麾下效力过,参加过河东战役,长安战役,以及两次浅水原大战,对秦王有着较为深厚的感情。在他们的心,秦王虽有失败,可是他最终一定能够站起来,带着他们击败敌人。浅水原的战斗,不就是秦王不屈的真实写照吗?那个只会躲在城里,像个乌龟似地裴寂,实在是不堪啊。
所以,当他们知道秦王要来接替裴寂,统帅河东兵马的时候,众人的心情是高兴的,就连一些下级军官,知道了这事,也是欢呼雀跃。原本,被裴寂的无能指挥弄得士气低落的士卒们,似乎看到了胜利。在李渊的刻意的包装下,秦王李世民就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战神,只要有他在,就一定能够带着大唐走向胜利,走向辉煌!对于这点,士兵们是深信不疑的。
是祸是福?或许李渊也不能肯定吧。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李渊迟迟不肯启用秦王李世民。军的士兵认为李世民就是大唐的至高无双的神,却不知道太李建成。要知道,日后,李渊一旦去世,太李建成就是大唐的主宰,就是大唐的皇帝,可是他的士兵居然不知道太李建成!
这是何等的可怕,不知太李建成,却知秦王李世民!
可是,造成这种尴尬局面的人,却是李渊,当初,为了让大唐的民有信心,他才极力的宣传二儿李世民,将他打造成一个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偶像战神。就像当初,李唐在与西秦的第一次浅水原大战失利之后,李渊将战败的罪责推卸到了刘静等人的身上,以李世民重病在身将他该领受的责任推卸掉,目的就是维护李世民的形象。
可是后来,因为李世民的势力迅速膨胀,李渊又不得不转而限制李世民,来维护太的威严!
还真是可笑啊!
所以在除掉西秦之后,李世民就被雪藏了起来,除了高官厚禄,李世民没有任何的实权了。
对于这个原因,李世民自然是知道的非常清楚,也明白父亲的苦心,所以他在这段时间里,专心的专研兵书,常常与屈突通等人谈论兵法,不断的学习,在他的心,他就是一个为战而生的战士,他要带领着大唐的民,为李家夺取天下,讨伐四夷,要让大唐的之名,传遍世界上的每个角落。
可是,由于刘静的死,使得李世民很是愤怒。
谁都知道,刘静和李世民的关系最好,在刘静受到陷害的时候,也只有李世民站出来,仗义直言,力保刘静,可是,父皇明明知道刘静是冤枉的,他并没有造反的意思,还是下令将他斩首。说白了,他只不过是秦王和太暗争斗的一个牺牲品罢了。
刘静是为我而死的!李世民深深的知道,而更重要的是,他已经明白了,他即使只是只想安安静静的为大唐效力,做一个为大唐开疆拓土的将军亲王,也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他不想,在某个午后,被他的大哥,未来的大唐皇帝,以造反之名,下到大狱之,斩首示众!
冷冷的,李世民握紧了刀鞘,他知道,自己只有牢牢的掌握了兵权,才有实现翻盘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