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四章 三军会合
萧子申虽统兵作战不如石开,却比石开要冷静得多,也更有大局观。现在若真兵逼帝廷义,只不过制造碰撞,更添大赵危局罢了,现在就是装孙子,也要避免内战。帝廷义之事,待局势稳定后,自有帝九重、帝九诏去寻他要交代。
何况现在拓跋文绍数万大军深入大赵境内,拓跋文绍之军虽处险境,大赵也犹如芒刺在背,你不知道他啥时候就会去袭击或攻打哪里,所以定要看好了他,不能让他再乱赵境。
萧子申此时又想起了大同路战后拓跋毓秀对帝九重所言,只要帝廷义仍在,说不准大赵就会大乱,谁说再战下去魏国没有机会!这不就应验了拓跋毓秀之言!
现在鹿州粮草之事,既调开守军,又不增援,已确定帝廷义搞了鬼。而泰武关侯布之逃是帝廷义下诏做的,那豁兆凯降魏之事怕也不正常。
但看现在豁兆启仍活得滋润,仍被重用,若豁兆凯真是私自降魏,以帝廷义的为人,能轻饶了豁兆启?如此看来,豁兆凯突然降魏,若说与帝廷义没有关系,怕鬼也不信!
帝廷义这老东西看来也老年痴呆了,他也不想想,就算大赵溃败,甚至数十万赵军全军覆没,甚至大赵亡了,你以为就害得死帝九重、帝九诏兄弟?笑话!
先不说帝九重、帝九诏身边高手如云,很难被魏国俘虏,就算被魏国俘虏了,慕容太后他们也不会杀帝九重兄弟,帝廷义不过枉自丧师亡国罢了。
当然啦,也不能说帝廷义的算计半分希望也没有,若帝九重兄弟落到了拓跋文绍手里,那肯定是死定了。帝廷义应该也是这般算的,所以才自拓跋文绍主持的东线打开缺口,放了魏军进来。
但帝廷义也不想想,要帝九重、帝九诏兄弟落入拓跋文绍之手,这得有多难,拓跋文绍哪来如此多高手!
退一步说,若魏军真有本事擒杀了帝九重、帝九诏去,那说明大赵也完了,那帝廷义的江山也完了,帝家也完了。也不知道帝廷义这白痴到底在想什么,竟出这种昏招。
萧子申将鹿州之变派人上报帝九诏后,与石开领军在鹿州以东驻扎一日,也不见拓跋文绍有动静,没想到鹿州南面却传来了大动静。
萧子申、石开见了大赵旗帜,还以为是帝廷义良心发现,又派军来援鹿州,虽是晚了,还算有一点点良心。
但却不像,因为南来禁军只有两万多人。帝廷义知晓拓跋文绍有数万魏军,若派这点禁军来,岂不是送死!禁军到了鹿州城南后,竟突然强攻鹿州。
萧子申与石开大惊,这点兵力攻城,与送死有什么区别,急忙打马去鹿州南阻止。好不容易才劝下了怒气冲天的禁军将士,随后引来了鹿州东面,两军一合,已有四万多人。
这两万多禁军,就是之前驻守鹿州、看护粮草的禁军。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鹿州将领求援被拒的消息还是被调到刑州的三万禁军打探到了,随后众将就去寻主帅,让他率军北援鹿州,保住粮草。
但那帝廷义的亲信阴阳怪气的说了许多闲话,又以诏令为由坚决不从,并喝令众将自滚回去好好待着,各人自扫门前雪。
众将又求了片刻,见主帅仍不从后,心系战友又挂念粮草的众将终于大怒,顿时群起攻之,斩杀了主帅,随后引军不辞而别,自往北来。
帝廷义得知消息后大怒,就让豁兆启、李嗣隆率军追击诛帅抗命的三万禁军。两军血战多时,三万禁军且战且走,最后就失了几千禁军,只有两万多北上到了鹿州。
萧子申、石开没想到内斗还是起了,竟是自守粮禁军开始的。但也不可能怪他们,他们虽杀了主帅,还把人头带了来祭奠留守鹿州阵亡的将士,却是半点错也没有。
此时,探马又来报南方出现大赵旗帜,大军遮天蔽日而来。萧子申、石开等众将一惊,知道怕是豁兆启、李嗣隆追击禁军的大军,急忙尽起四万多大军,众将校共推萧子申为帅,结阵准备迎敌。
南边大军缓缓靠近后,果然是豁兆启、李嗣隆率军追击而来。豁兆启打马上前,喝令萧子申交出反叛将校,厉眼望见石开后,又让萧子申交出谋逆反贼石开。
萧子申、豁兆启对峙刚起,鹿州城东门一开,竟是拓跋文绍欲引军出城来,也不知是想渔翁得利,还是要与豁兆启共击萧子申大军,看来怕是要与豁兆启联手居多。
就在萧子申等将大惊失色,正准备领军往北或东退走的危急时刻,鹿州北面突然又杀来禁军,当先大将,正是裴仲殊。
裴仲殊见鹿州东门大开,见了已引军出城的拓跋文绍,话也不说,率领铁骑就往魏军冲杀过去。萧子申一见机会来了,让石开率领步军防备豁兆启大军,随后就领铁骑军与裴仲殊一同冲杀过去,欲夺东门而入。
裴仲殊领军前来,豁兆启与李嗣隆等既忌惮裴仲殊,又不知他带了多少兵马来,一时失色,也不敢擅动。
豁兆启等失色,拓跋文绍同样色变,急令魏军抵挡,缓缓往城中退去。一时也暗叹大意,只待大赵禁军自相残杀不好,何必出城来,现在竟陷入险境。
拓跋文绍出城魏军尚不多,不多时就缓缓退入了鹿州城中,就要关城门。裴仲殊自马上连纵而起,与萧子申当先同杀向城门,欲阻止魏军关门。
眼看着萧子申、裴仲殊就要冲到大门前,马上就可阻止魏军关闭城门,城中突然急晃出一道身影,双掌雄威连展,竟拦下了裴仲殊对战。随后又是将领杀出,挡住萧子申前进之路。
大赵铁骑禁军跟进后,城墙上魏军连弓射来,骑兵毫无遮挡,接连中箭。裴仲殊见已难破入城去,急忙喝令将士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