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此后,连李二人便在郭子仪府上住下,郭子仪朝班完毕,时时向连隐月问道,连隐月便将白云子的几部道法讲给郭子仪听。李伯禽闲来无事,也在一旁听讲。一开始,连隐月讲《形神坐忘论》,李伯禽还稍稍能听懂,再至《天隐子》,便有些晦涩,讲到《服气精义论》之时,李伯禽便如坠烟雾,完全不知所云。强听半晌,玄奥难解,直让人昏昏欲睡。李伯禽便悄悄离开,走到庭院中,舒展舒展筋骨。
  这庭院阔达平正,视野所及,不见一点杂物,静谧安详。边角几处花园,花草芳菲,蜂蝶随光影舞动,生机盎然。墙外,几处树木崎岖而起,探出腰身,和远处的青山飞鸟一起点缀着天空。阳光清艳,气蕴熏熏,青砖在阳光照耀下泛出点点清亮。李伯禽长舒一口气,心情也忽然好起来。兴致一起,便去自己房中拿出青羊双锏,回到庭院中,将那长生锏法细细的演练一遍。双锏合璧,攻守兼备,简直是世间绝伦的武艺。往来洒扫的杂役,都不禁被吸引,聚在角落里观看,啧啧称叹。
  李伯禽将锏法演练完毕,站定收势,只听见后边一声叫好。回头一看,竟是郭子仪和连隐月。两人论道完毕,到庭院里,正好看到看李伯禽演练。郭子仪看到妙处,忍不住叫了一声好。那些杂役一见郭子仪,连忙都散了。
  李伯禽怕丢了丑,连忙道:“小生一时兴起,随手耍了耍。武艺粗浅,让郭令公见笑了。”
  郭子仪道:“李郎不要谦虚。你这一套锏法浑然天成,颇有道家风范,请问是从哪里学来的?”
  李伯禽道:“我这套长生锏法,不是学自别人,正是学自连妹。”
  郭子仪道:“锏法固然是周正。不过我看李郎的这双锏也不是凡物,可否让我看看?”
  连隐月在一旁道:“郭令公好眼力,一眼便知。”李伯禽便把青羊双锏递给郭子仪。郭子仪接过双锏,细细的看。李伯禽又将双锏的来历讲了一遍。
  郭子仪听完,点头称奇,道:“钢锏不同别的兵器,刚毅持重,又不失变化,虽不见锋芒,却能抗击万物,非智勇双全者不能持。此锏又是得道之人所赠,更显其非凡,李郎,你可要好生保管啊。”
  李伯禽道:“郭令公之言,小生自当铭记。”郭子仪将双锏还给李伯禽。李伯禽双手接过,束在腰间。
  郭子仪又道:“这里有个好消息,你们听了也许会很高兴。”李伯禽一听,便来了兴致,正想问,又觉得鲁莽,便闭口不说。
  连隐月道:“是什么好消息?请郭令公讲来听听。”
  郭子仪道:“前日,我随圣上夜游曲江池。讲到睢阳义士之事,圣上似有所见。”连隐月道:“请郭令公细细说来,我们听听。”郭子仪以手捻须,将当时之事细细道来。
  原来,当日,皇帝召郭子仪殿前奏对。完毕之后,忽然有了兴致,便带了亲随,邀郭子仪到了曲江池畔,一同游览曲江胜景。皇帝信步而行,与郭子仪说文论诗,但见曲江池水波青幽,映衬宫灯点点,万籁俱寂,清风掠过草木,引来簌簌回响。皇帝忽见池中一轮明月,皎洁如玉,在粼粼波光中摇曳。皇帝兴致大好,吟诵《春江花月夜》之诗。开头一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应情应景,皇帝喜不自胜。直至“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一句,感伤之意陡显,皇帝神色戚戚,不似之前好兴致,便闭口不再诵读。
  郭子仪察觉到圣意有异,便问如何。皇帝道:“曲江池是长安胜景,皇家更是喜爱有加,多次游览。遥记先皇出游之时,乘步辇,领随从数百,车马仪仗前呼后拥,仙乐齐奏,彩缎数里,鲜花缤纷。长安百姓争相朝见,夹道相迎。先皇意气风发,感于百姓欢愉,便敕令赐饮,众百姓山呼万岁,跪道而谢。遥想当年,不由得令人神往啊。”又低头叹一口气,“而如今,曲江池仍是曲江池,目之所及,草木虽然繁盛,亭台也犹在,却已然被贼寇洗掠过。曲江犹是如此,太极宫、兴庆宫、大明宫诸殿亦是如此,不知受了贼寇多少摧残。皇家之地是这样,两京,河北之地又不知被劫掠成什么样?大唐山河破碎,朕心难安啊!”
  郭子仪道:“大唐福威浩荡,自有神灵保佑,圣上不要忧虑。如今,长安已经光复,不日也将收复东都,剿灭叛贼之日当在不远。微臣定当竭股肱之力,誓要荡平贼寇,还一个清平世界。”
  皇帝听罢,拉着郭子仪的手,道:“大唐再造,全是卿之功劳啊。”
  郭子仪受宠若惊,跪地道:“上承圣上洪福,下赖将士用命,才得以击退叛贼,收复长安。微臣仅效绵薄之力,不敢称功。”
  皇帝扶起郭子仪,道:“此地只有你我二人,说些肺腑之言,何必如此?”
  郭子仪起身,道:“此番收复长安,贼寇受到重创,已经是力穷式微。臣择日出征,必然能克敌制胜,一举歼灭贼寇。”
  皇帝点头,道:“如此,我就能稍稍安心。待到大功告成之日,朕亲自在曲江池为你颁赏,还要下诏,让你的功劳传闻于天下,让百姓都知道你的英名。”
  郭子仪辞谢道:“圣上厚恩,微臣铭记于心。报效朝廷,是微臣本分,岂敢要赏赐?真要赏赐,也应该赏赐那些为国捐躯的义士。”
  皇帝道:“朕当然也不会忘了他们。遥想颜杲卿当年,得知安禄山反叛,虽孤军无援,仍然招募军士,与叛军死战。城破就义之时,仍然咬牙怒骂安禄山。这样靖节忠义之士,正是朝廷的栋梁。年初,朝廷谥其‘忠节’,正是要为天下百姓立个榜样。”
  郭子仪道:“颜常山为国击贼,力竭而死,称得上是国士无双。”停一下,道:“这样的国士,我大唐还有很多。”
  皇帝轻轻一笑,道:“你说的可是睢阳张巡等人?”
  郭子仪吃了一惊,自己想要说的话竟然被皇帝抢先说了出来,可见皇帝对自己的心思早有觉察,这让他一时无措。不过毕竟是老臣,郭子仪立刻定神,回答道:“臣收到下人禀报,详说了睢阳张巡等人力战而死,以身殉国之事。臣心有感慨,因此说了出来。”
  皇帝道:“哦?你是怎么回复那个禀报的人?”
  郭子仪道:“臣对那人说,圣意无所不知,这样的事自然早已上达天听,不必耿耿于怀。”皇帝不置可否,只是点点头。郭子仪也不再回话,就此打住。之后,两人又信步闲庭,聊些不相干的话,却再没说到睢阳之事。
  连李二人仔细听完,都觉得十分意外。李伯禽迟疑道:“圣上早已知道这件事?那为何在诏令里不提?”
  郭子仪道:圣意难测,不可妄自揣度。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圣上目前不打算提起这件事。睢阳的事,只好先压一压了。”
  李伯禽禁不住“啊”了一声,一阵失望,丧气喃喃道:“这,难道就这样了?”
  郭子仪道:“暂且只能这样,别无他法。”李伯禽和连隐月对视一眼,只觉得无比沮丧。两人辗转来到长安,只为这一件事,却没曾想得到这样的回应。两人心中有怨言,但又不知埋怨谁。本以为这是一件天大的事,无论好歹,一定能有个结果,可朝廷竟然不愿意理会这件事。两人面面相觑,有些不知所措。郭子仪见两人茫然无措,道:“先不要灰心,我相信圣上自有明断。二位不妨先在我这里住下,再做打算。”连李二人也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应了下来,暂时住在郭子仪府上。
  隔天,李伯禽还想着郭子仪的话,心中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这件事的问题出在何处,因此烦闷不乐。连隐月见他坐立不安,便问如何。李伯禽心中烦恼,想不到个什么主意,一气之下,便道:“既然此事办不成,咱们就不在这呆了,干脆离开长安。”
  连隐月道:“那此地的事情怎么办?”
  李伯禽道:“咱们来长安,本就是想把睢阳的事告诉圣上,不让睢阳义士们的义名埋没。如今,圣上既然已经知道了这件事,那就足够了。至于朝廷是要奖赏他们,还是就此压下不管。这已经不是你我能左右的。留在这里也没什么用,不如早早离开。”
  连隐月道:“那离开长安之后,又怎么办?”
  李伯禽道:“我父亲的恩公张四鹫宅心仁厚,家中颇有田产。我打算回到安陆,将睢阳之事告诉他,在安陆为义士们立义祠,年年祭拜。朝廷既然没有回音,我们就自己来做。”连隐月点头同意。二人收拾行囊,准备找机会向郭子仪辞行。
  可是郭子仪事务繁杂,几日几日的不见人影,连李二人少不得延宕几天。这天,二人正在屋中说些闲话,忽然听门外小仆的声音:“宫中来人,有请李伯禽并道归真人到宫中一叙,差人在厅堂等候,请二位相见。”连李二人皱眉,不知宫中来人请他们是何意,又不敢耽搁,赶忙到正厅相见。
  到了前厅,有个黄衫公人正在等候。连李一到,报了姓名。黄衫公人道:“奉老将军之命,特来请李伯禽并道归真人一起到宫中叙谈。”
  连李二人心中不解,宫中并没有熟识的人,二人来长安不久,而且也没有到处走动,今天怎么会有宫中的人来相请。李伯禽便问:“敢问老将军是哪位?”
  黄衫公人道:“去了便知,不必多问。”又道,“老将军有交代,听闻李伯禽有一对钢锏,是少有的奇宝,也请一并带上。”李伯禽暗暗惊叹,自己的青羊双锏并不常常示人,这老将军不知是何人,竟然知道自己还有两柄宝锏,真是能耐颇大。
  黄衫公人只是在一旁催促,李伯禽只得取了青羊双锏,和连隐月一起随黄衫公人而去。出了郭子仪府,停着两顶小轿,各有小厮数人,是为连李二人准备的。李伯禽忙说:“我们二人是山野小民,骑马就行,用不了小轿。”黄衫公人只说:“不必推辞,只管坐。”不由分说,将二人推上轿子。自己却骑了马,领着一行人而去。
  小轿晃晃悠悠地走,李伯禽在轿中暗自思量,这老将军到底是谁?为什么要见自己?还吩咐必须带上青羊双锏。可想来想去,也理不出来个头绪。轿子徐徐的走,李伯禽将帘子掀起一角,瞅见热闹的街巷。街上多得是来来往往的行人和此起彼伏的吆喝,又有把扇的公子哥,走街串巷的货郎,走卒商贩,马夫茶倌,熙熙攘攘,热闹非凡。长安完全不见了贼寇肆虐的痕迹,又是一派熙和安乐之象。
  走了一段,远远看见阔大巍峨的皇宫,檐角张扬,气势非凡。李伯禽暗自感叹,上次见到皇宫,还是贼寇占据长安的时候。彼时,为了寻找鸿烈镇人,他和连隐月沉夜溜进来。虽然夜色笼罩,但在月光映照下,仍能看见残火点点、偶见的血迹和随地乱扔的杂物,皇城被贼寇糟践的不成样子。而如今,皇城被整肃一新,在阳光照耀下,又重现威风。
  黄衫公人将二人引进宫,走过曲折的几条路,到一个不大的屋宇中。这屋子地方偏僻,可是也金碧辉煌,里边的摆设也尽显气派。那黄衫公人让二人等在这里,自己去了。连李在屋子小坐一会,门外一阵脚步声,一个锦衣华服的公人领着七八个羽林军径直走了进来。
  连李连忙起身相迎,那公人却不怎么搭理,直走进来,落座之后,才问:“你们二人便是李伯禽和道归真人?”连李见这阵势,似是不善,便站着小心回一句“是”,再无多言。
  那公人道:“咱家是宫中一个小小黄门郎,位不高,权不重,也就不必报名字了。上首听闻李伯禽有一对宝锏,想借来开开眼界,因此让小的请二位来此。又让小的先看过了,才呈给上首。闲话不说了,请李郎把宝锏拿出来瞧一瞧吧。”
  李伯禽听这口气,才知道今天贸然入宫,竟然是凶多吉少。此时又无退路,只能硬着头皮道:“听上官之言,上首必然是位善人,他要看宝锏,小生荣幸之至。敢问上官,上首是哪位贵人?小生亲自将宝锏送去。”
  那黄门郎一听,冷眼道:“上首事务繁忙,其实你想见就见的?再说了,听说你那双锏是宝物,到底是还不是,我还要验一验。你就在这里呈上来吧。”李伯禽心如芒刺,知道这锏一旦递上去,就不知如何了。忍不住看看连隐月,她的眼中也尽是焦虑。
  迟疑之间,那黄门郎又道:“还不拿出来,在等什么?难道让我自己拿么?”情势所迫,李伯禽无奈,手摸到腰间,准备解下双锏递上去。
  这时,连隐月却作个揖,说话了:“小道以为,这锏无论如何,也是李伯禽心爱之物,随随便便就拿走,似是不妥。”
  那黄门郎一听,勃然大怒,一拍桌子,站起来道:“有什么不妥!你以为我不知道?那对宝锏本是本朝之初太宗皇帝之物,乃是皇家御品,本就不是他李伯禽的。我好好的问他要,是给他面子,没治他偷盗御品之罪,就算照顾了。”
  黄门郎这么一怒,竟然激起李伯禽的硬气。李伯禽把手从腰间拿开,昂首道:“这位上官知道一些这对锏的来历,可惜说的不全对。这对锏的确与本朝太宗皇帝有渊源,但并非全是御品。一只锏乃是太宗皇帝赐予李英公,李英公后人又转赠小生,另一只则是当初虬髯客所得,由其后人转赠。如今两柄锏承人之诺,有赠有收,全在小生手中,怎么叫做不是我的?连妹刚才所言,一句也没错。”
  那黄门郎大喝:“大胆!你们两个还敢如此抗言不尊!”
  连隐月道:“上官息怒,不是我们犯上,这对锏确实是李郎心爱之物,怎好轻易示人?不如由我们亲自呈给上首,也显得我们二人的心意。”
  黄门郎“哼”一声,道:“道归真人,我还没说你,你自己倒跳出来。我问你,太宗皇帝所赐月奴剑现在何处?”
  连李二人一听,大惊失色,全没想到他会提起这件事。这月奴剑乃是皇家所赐,如今已经落于安禄山之手。现在这公人突然问起,可让人难以应答。
  那黄门郎见二人失言,哼哼一笑:“道归真人,我在问你话,月奴剑现在何处?赶快回话!”
  连隐月无奈道:“月奴剑被贼寇偷去,如今在安禄山手中。”
  黄门郎道:“太宗皇帝将月奴剑赐予衡山,是对你们的恩德,也是你们几辈子修来的福气。你们既然得了御赐的宝物,就该好生供奉,日夜不离左右。现在竟然落于贼寇之手,这欺君之罪,你说该如何?”李伯禽一听欺君之罪,连忙要替连隐月辩解。
  那黄门郎一声断喝:“羽林卫,将此欺君之人拿下!”一旁的御林军听见命令,就要冲上来。事情危急,李伯禽也想不得太多,从腰间抽出双锏,挺身护在连隐月身前,喝到:“我看你们谁敢上!”
  那黄门郎大喝:“这是要造反!羽林卫,统统给我拿下!”
  事已至此,再无退路,连隐月也摆出架势,准备和李伯禽一同相拼。那些羽林卫毫不迟疑,各执刀剑就要上来。眼见一场搏杀就要出现。
  忽然听见门外一声大喝:“全都住手!”连李听这声音耳熟,正在分辨是谁,那人便推门直闯进来,竟然是郭子仪。郭子仪进来,大步径直向那黄门郎走去,一把揪着他的袖子,道:“赵谌将军,此地乃是皇城,天子之地,你竟然也要在此动刀兵么?”连李这才知道这黄门郎却叫赵谌。
  赵谌知道郭子仪威望播于朝廷内外,自然不敢顶撞。如今被他喝问,一时无措,惊怕道:“郭令公说笑了,小奴怎敢?”赶紧向羽林卫道,“郭令公在此,先退在一旁。”那些羽林军闻声,便收了刀兵,退在一旁。李伯禽也收起双锏,和连隐月站在一旁。
  郭子仪这才放开赵谌,又向赵谌拱手道:“我是个武人,向来粗野,惊吓到赵将军,请勿见怪。”赵谌脸色难看,不愿搭话。
  郭子仪不管这么许多,又道:“我今天到此,只因讨贼大军开拔之际,帐下牙将李伯禽和连隐月无故离营,耽误军务,因此四处寻找,要带回治罪。如今在此地找到,却是正好。赵将军,若无他事,我这就将二人带走,告辞便是了。”
  赵谌一听,立刻争道:“不行不行,不能带走,要是让他们走了,我如何向上首交代?”
  郭子仪道:“这么说,你是要我亲自给鱼将军去说了?”赵谌听他如此说,沉默无语。
  郭子仪喝到:“讨贼大军开拔在即,若是贻误军情,你担的起么!”
  赵谌不敢再争,只得低头欠身道:“小奴不敢,一切但随郭令公做主。”郭子仪道声告辞,便领着连李,速速离开。皇宫外,早有几个仆人牵着马匹等着,郭子仪等人一出来,便骑了马,一刻不停,直奔郭子仪府上。
  到了郭子仪府上,几个人才稍稍休息。连李也不落座,齐齐向郭子仪拱手道:“今日若非郭令公及时相救,恐怕我二人已经被抓进大牢了。大恩大德,我二人没齿难忘。”
  郭子仪摆摆手,让二人坐下。道:“不说这些见外的话。那赵谌是个宦官,不过是一个奴才,也想在你们面前耍威风,我怎么会让他得逞。”
  连隐月道:“那宦官确实可恶。不过,他怎么会得知我和李郎住在你的府上,又是怎么会知道李郎身上带着两把宝锏?”
  郭子仪屏退左右,只留三人在厅堂上,道:“这件事,还怪我察觉太晚。”郭子仪忽然这么说,让连李不解。
  郭子仪继续道:“那日我随圣上夜游曲江,圣上提早说出睢阳的事,让我吃了一惊。我当时只以为圣上为了安抚贺兰进明,故意将此事压下,因此并未细想。但昨日,我又想到此事,细细琢磨,才悟出其中另一番曲折。”
  李伯禽道:“这其中有什么曲折,请郭令公讲明。”
  郭子仪道:“圣上压下此事,自然也是为了安抚贺兰进明,但另外却更有一层意思。当今左监门卫将军鱼朝恩,是朝中权臣,深得圣上宠信,大小政事,圣上都与他商议。而在天宝年间,鱼朝恩不过是一名小小的黄门郎,侍奉东宫而已,但鱼朝恩聪明伶俐,尤其会讨人喜欢,因此深得太子信任。那时,贺兰进明刚刚进士及第,与鱼朝恩私交深厚,两人书信频繁,交往之深非常人能及。如今,你们为了睢阳之事来长安,贺兰进明必然知道,他也一定告诉了鱼朝恩,鱼朝恩念及情谊,肯定在圣上面前进言,圣上因此才把此事压下不提。”
  李伯禽皱眉道:“竟然是这么一回事。我原以为新君登基,朝廷新定,一定会有新的气象,没想到还有这样荒唐的事。”
  郭子仪继续道:“你们为了睢阳之事来到长安,要为睢阳义士争个名分,这是大事,定然会引起有些人不满,对你们不利。我当时听到这事,便知道棘手,但感于你们的义气,才应下此事。而后又将你们留在府中,也是希望能少些麻烦,没想到还是被鱼朝恩发觉。鱼朝恩既然受贺兰进明之言,一面将睢阳之事压下,一面肯定也要将你们二人置于死地。他权倾朝野,京城之中,乃至我的府宅里,少不得有他的眼线,你们二人在我府上的事,他恐怕早已知道。平日里,我在家中,他心有忌惮,于是趁我不在,借观锏之名将你们二人请出去,又让一个小小的黄门郎,以丢失宝剑之罪,意欲将你们关入大牢,其心可谓歹毒之极。我今日回到家中,听仆僮说,你们被一个黄门郎请到宫中,细细一想,便知不妙,因此急忙赶往宫中。幸好赶得及时,才将你们二人带出。”
  连隐月道:“多亏郭令公及时赶到,要不然,我和李郎今日恐怕是凶多吉少。”
  郭子仪道:“你们二人秉性纯良,又有侠义之风,我岂能让你们落难。”
  连隐月忽然道:“刚才郭令公在救我们时说,大军开拔在即。郭令公难道又要出征了么?”
  郭子仪道:“正是。此次收复长安,还都西京,重创了叛贼,安禄山也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溃逃至相州,据守不出。贼寇已显出败象,而我大唐军队气势正盛,现在正是反击的好时机。圣上下旨,召集九路节度使,准备合围相州,与叛贼再次决战,誓要擒杀安庆绪。我也已经开始准备,等一切妥当,便择日出征。你们二人留在京中,多有凶险,不如随我一起出征,如何?”
  李伯禽踟蹰道:“我前几日与连妹商议回安陆。才准备向郭令公辞行。但郭令公如今么一说,倒是难以决定。”
  郭子仪道:“大丈夫自当驰骋于天下,如今叛贼横行,正是需要出来一展身手,李郎千万不可犹疑不决。李郎不见凌烟阁上,不都是驰骋疆场的杀将么?”
  李伯禽听郭子仪这么说,便奋然答应下来:“我从安陆出游以来,所见贼寇过处,山河破碎,生灵涂炭,村镇被洗掠一空,百姓惨遭杀害。天下凋敝如此,才随处可见我大哥南霁云这样的豪杰奋起抗贼。我也早有报效朝廷,驱逐贼寇之心,只希望能还一个安居乐业的世界。郭令公今日说到这里,也合我向来的心意,我愿随郭令公左右。”言毕,又看看连隐月,道,“只是,连妹与我历经磨难,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绝不能再分开。如果要去,连妹要和我一起去。”
  连隐月看着李伯禽,点点头,又向郭子仪道:“不错,要去,我俩就要一起。”
  郭子仪道:“好,好。你们二人就跟在我身边,做个随军参将,我们一起征讨贼寇。”
  既然商议已定,郭子仪便让二人到城西郭子仪行营中安身。一来让二人熟悉军务,二来也防二人在长安城中又遭人算计。接下来,连李二人便在郭子仪行营中往来操忙,也不怕有人生事端,倒也安生。
  厉兵秣马个把月,新兵练成,粮草也备齐,兵马都准备停当,万事俱备。皇帝便选个吉日,为郭子仪壮行。连李得知消息,提前收拾了东西,向王世宗辞行。王世宗道:“行军打仗,不比行走江湖,二位一定要多加小心。郭令公心思缜密,见多识广,又是老成忠贞的人,二位跟在他身边,一定要多听他的教诲。”连李应言。
  到了出征之日,数万大军集结于城郊,列阵以待。旌旗猎猎,刀枪如林,兵马严整。皇帝与郭子仪并辔而行,检阅大军。检阅完毕,皇帝又赐诸将甲胄,并亲赐郭子仪明光铠一套,龙泉宝剑一封。连李在将列之间,遥看皇帝和郭子仪对饮,又执手相谈,才知道郭子仪为皇帝所倚重,实在是别人不能比的。待到皇帝回宫,大军便缓缓开拔,浩浩荡荡,前后数十里,不见首尾,直奔黄河之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