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燕归来 2

  顾轩奇心里很清楚,以他的年龄和资历,本不会这么快升到这个位置,这背后一来是以缪润生为首的一些老前辈看到了他的踏实、勤勉,在后面助推了一把;二来也是相中了他点子多、办法活、思路广,所以才把他放到这个位置上,给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唱一出大戏。
  顾轩奇更明白“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道理:村民信任他,才会选他做书记,赋予他权力,他就要对得起这份信任,更何况所谓“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他来时只是个科员,尚且务实肯干,现在成了书记,更要用双肩担起责任,正如他参加省公务员考试时在申论中所写的那样,“人民满意是把尺子,是面镜子,我们事事都要用这把尺子这面镜子来衡量自己,对照自己,只有你在这面镜子前觉得不再脸红的时候,你才是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Y县的扶贫工作任重道远,下辖的几个村镇情况不容乐观,还有上次和准岳父下棋时提到的“村子已死”的问题,顾轩奇心中盘算的“引凤还巢”计划必须加快进程。困难的确很多,事情也够繁琐,但顾轩奇始终相信,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
  于是就有了丁汉川的妻子口中提到的“1000多个日夜,摩托车坏了一次又一次,修了一次又一次,终于跑出份不错的成绩单”。
  “要致富,先修路”。成绩单的首页就是修出了一条致富路。普朔乡有半数的自然村位于大山深处,对于自小在城市里长大的顾轩奇而言,是个不折不扣的“偏远地区”,刚到普朔乡,“行路难”就是乡里的这些自然村给顾轩奇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11月初他上任时是骑着摩托车去的——因为从Y县县城到普朔乡要转三四次车,很麻烦,顾轩奇干脆骑着摩托车从县城一路开到村口,骑了近3小时,一进村里就差点摔一跤。一路摩托车骑下来,顾轩奇发现了一些问题:下了县道后村道仅3.6米宽,坑洼不平,小汽车根本没法开,有的地方只能走摩托车。尤其是村委会前的一段很陡的“之”字形路,一到下雨天,骑着摩托车很容易摔跤。
  走马上任第一天,修路的种子在便牢牢地种在了顾轩奇的心里。
  后来的走访调研更坚定修路的想法:调研中,顾轩奇发现,制约普朔乡发展的关键因素就在于“路”——农货运不出去,客商上门收购价格上不去。于是,开日常工作会议时,顾轩奇和几个村委一合计,修条好走的水泥路就成了工作的第一个任务,不把硬件搞起来,一切都是白搭!
  然而知易行难,顾轩奇想过,村委之前难道不知道要修路吗?只是受限于资金和土地。如今虽有了扶贫专项资金,占地这个问题解决不了,一样是空中楼阁。普朔乡地处山区,人均耕地本来就少,村民仅靠几亩薄地生产生活,修路要占地,很多村民确实难以接受。
  因此,顾轩奇决定亲自上阵。他挨家挨户作动员,遇上类似端清维的“顽固分子”,他就天天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嘴皮子不知磨破了多少次,愣是凭着这种啃硬骨头的劲头,把路给修成了。路好了胆子就更大了,普朔乡的老百姓纷纷扩大产业,干劲十足。丁汉川的妻子在电话里和丈夫商量,过了年计划再种3亩沃柑,希望到时卖个好价钱。”2012年丁汉川自家种的砂糖橘收了5万斤,当年市场行情非常好,但由于水泥路没有修好,老板进来收就压价,1斤只给了5.5元。现在路修好了,今年产的6万斤砂糖橘,丁汉川的妻子估摸着纵使市场行情不如去年,也能卖出了5.6-5.7元一斤的价钱。
  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靠着一辆摩托车,顾轩奇刚到普朔乡就帮乡里办了件大事,火烧得旺旺的,博得了个“双轮书记”的美誉。
  ※※※※※※※※※※※※※※※※※※※※※※※※※※※※※※※※※※※※※※※
  注:自然村,即南方所称的“屋场”,它是一个或多个以家族、户族、氏族或其他原因自然形成的居民聚居点,其起源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在某处自然环境中人们自发形成,自然聚集在一起居住的村落;一般情况下它只有一个姓氏,是同一个祖宗的子孙后代,有相同的血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