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红与黑的碰撞·迷雾 3

  刘红霞喝了口水,续道:“不过,不管原因是什么,都反映出加强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刚才廖院长谈到现在有部分学生耐挫力差,吃不得一点苦,受不得半点委屈,更谈不上经受住风雨的考验,我对此深有同感。人的一生就像是一段旅行,风霜雨雪都会遇到,或许还要翻越万丈高山,踏过泥泞的沼泽。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我们愈加认识到人生在于不断前行,永不停止。年少的中学生虽意气风发却又少不经事,一旦遭遇挫折就逃避退缩。因此,要让所有学生懂得挫折乃是生命历程的必需,要让他们知晓每一棵参天大树的长成都要经历风雨的洗礼,把每次风雨的到来看做是一次成长的契机。什么是挫折?我旁听过我院穆琳教授的讲座,”她指了指身旁那位散发着知性气质的女教师,“她在讲座中提到,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挫折是指人在生活、学习或工作的过程当中去实现某一个活动目标时,遇到了无法解决自认为无法克服的干扰与障碍,致使自己的目标和需要无法获得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挫折包含着三层含义:挫折情境、挫折认知和挫折行为。挫折情景是指干扰或阻碍有目的行为的情境;挫折认知是个体对挫折情境的认识,态度和评价;挫折行为是指伴随挫折认知而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如愤怒、焦虑和攻击等。”
  穆琳清了清嗓子,接过刘红霞的话头,“其实,挫折普遍存在于人生的各个领域,只要有欲望、有追求就会失望,有失败。对于大学生这个群体来说,他们处在各种生理机能的变化和成熟时期,独立的意识已经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三观’也基本趋于定型,心理开始变得错综复杂。他们既渴望独立又依然依赖;既渴望体现个人价值又感到力不从心;他们求知欲强烈,但是分辨能力低;他们情感丰富但欠缺理智;他们自尊心很强,但时常感到自卑。以上这些矛盾和冲突的特点使他们易产生挫折感。挫折来自各个方面,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点:1、个人需要未得到适度的满足。我们都知道,需要,即人的欲求。具体指个体对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客观条件的依赖与要求,是个体在生活、学习工作过程中感到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内心状态,就好比人体内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分、血糖量、体温、各种维生素等;2、自身生理有一定的缺陷,例如相貌不理想、健康状况不好或患有疾病,这样人会自然产生自卑感,如果不会自我排解,或者外界的及时介入加以疏导,很可能就会心灵扭曲;3、奋斗目标不合理。虽然大学好比一个微缩版的社会,可到底与社会不能相提并论,大学生个人经历简单、自身能力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难免自我期望值过高或过低,以致心理落差较大;4、自我认知与评价偏差。例如,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过低或过高而导致的自卑或自傲等;5、挫折认知与评价偏差。挫折认知是个体对于挫折情境的认知和评价。如同挫折情境,有的人会视为平常,一笑了之,很轻易地应付;有的人则视为大祸临头,无所适从,或是患得患失,要么杞人忧天;6、个性特征不佳。日常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般而言,真诚热心、心胸开阔、意志坚强,乐观开朗,独立性强、有自信心的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强,而那些依赖性强,心胸狭窄、孤僻抑郁、虚伪自私、意志薄弱、自卑感重的人耐挫力较弱;7、心理准备与自卫能力不足,例如,对即将到来的挫折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自卫方法与能力时,受挫感会弱一些,各方面损失也就少一些;反之,则效果相反;8、自身整体精神状态不佳。例如,对现实生活或事物大多抱埋怨态度;拒绝接受新事物,观念陈旧;习惯对任何人的言行举止做多余的分析;企图取悦所有人,又不懂得拒绝任何人,其结果往往不讨好,还使自己无端烦恼;做人缺乏主见,没有原则,人云亦云,被别人牵着走;最后一点,社会支持不足。这里面包括学校的支持、家庭的支持、社会相关部门的支持及影响。例如,一个人遇到挫折时,他人的态度是理解、关心、支持,还是给予相反态度,其效果自然也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