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泰山 12

  傅杰书在“4九”位置上下了颗黑子,问道:“轩奇啊,你是怎么想到实施‘引凤还巢’计划的?”
  顾轩奇的白子退了一着,答道:“我所在的Y县朗圩乡有位老书记,叫缪闰生,乡亲都称呼他老缪。他管理经验丰富,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我们俩聊天时谈到Y县‘脱贫又返贫’的问题,除了因病返贫这个最大的偶发因素之外,老缪还提到一点,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往城市输出,在城市落脚,留下的大多是‘老弱残兵’,生产力有限。我当时就想着怎么样吸引外出打工的村民再回到乡村,成为村镇脱贫致富的中坚力量。”
  “这个想法很好啊!轩奇,你所说的是个实实在在的问题啊!”傅杰书叹了口气,似有无限感慨,“我国是农业大国,曾几何时,农业、农村、农民作为中国的主体承载了华夏物质文明和文化文明五千余年,创立了可歌可泣的无数的生存业绩和恩怨悲歌,在乡村,一代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拼搏、恶斗、努力……无非就是为了吃得饱一点,生活得舒适一点而已。可如今呢?经济发展了,城乡结构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看过一份资料,资料显示,全国目前正在以每年六百个农村村庄的速度消失。每年六百!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
  “是啊,贫穷和愚昧依然是山村难以摆脱的宿命。我前不久刚读了一本现实题材的,就叫《已经消失的村庄》,文中有一段对我触动很大,‘2013年,随着城镇化政策的深入,人们突然发现,昔日喧嚣的村庄,仅剩下了600年前那份自然的宁静。送走了最后一位逝去的老人,村庄已经真正的消失。安详的青山,平静的绿水,和那些永远守护在这里的坟茔。思绪中仿佛激起的太多太多,灵魂里似乎沉淀的很重很重……’”顾轩奇又落下一颗白子,声音也变得低沉起来。
  “有空的话,我建议你好好地研读一篇文章,叫‘村子已死’,”傅杰书说道,“作者站在村头的山岗,为故乡招魂,往昔的一去不复返让他从心里发出‘村子已死’的呐喊,特别现实。”
  “我曾经在贴吧里看到过这篇文章,浏览过一遍。”顾轩奇应道。
  “哦,是吗?谈谈你的感想!”
  “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正是我到Y县履职的第三周,开头一句‘不知何时,村子渐渐空了,只剩下了老人和孩子’就让我感触颇深。很多村镇,年轻人都出去当了农民工,有的甚至还拖家带口,村里的学校再也没有了过去的热闹,有的村只剩下了十来名孩子上学,只好几个村的学校合并成一所学校。农村人口从1995年的最高峰8.6亿,下降到今年的7.3亿,减少了1.5亿人,往后可能还会进一步减少,几亿人离开了农村,农村人口愈发凋零。在Y县这段时间,我走访了不少农户,一些村民表示,像他们父辈那样视土地为生命的老一辈农民已渐渐逝去。土地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城里的一个又一个土豪却租地当起了农民,而那些不想出去却没有继承和掌握传统农业技术的农民,沦落为‘现代农业’指挥下的‘产业工人’。‘城里人成了农民,农民成了工人。’有时想想真有些可笑。”顾轩奇说着,摇了摇头。
  “故乡还在,可村子的魂已渐渐死去。失去青壮年支撑的农村,只留下不愿离开的老人,不忍离开的妇女,不能离开的儿童,这便是所谓的‘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啊,这样的农村好似被从中间掏空,导致了农村‘空心化’。随着青壮年大量外流,农村空心化越来越严重,有些地方环境遭到破坏,有些地方公益事业乏人问津,还有些地方社会结构有所松动、社会风气有所败坏、伦理道德有所滑坡。数千年的农耕文明在社会的巨大变迁面前,面临严峻考验。你就拿一年一度的春节来说,每到‘春运’,返乡潮在全国涌动,怎们也要赶在年三十回家。可童年时的记忆早已成了过去式。从前家家蒸包子,户户包饺子,杀猪炖肉欢欢喜喜过大年;可如今别说城里,就是乡下,年味也越来越淡,回来除了走亲戚,就是打麻将玩扑克。一个小村子,竟有十几家商店,商店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是摆满了小方桌、麻将桌之类,占据了大半个店面,失了过年的本真。”说到这点,傅杰书不无感慨。
  “叔叔说得一点儿也不夸张,Y县的几个村镇就是最突出的代表。一些村民和我拉家常时反映,春节期间,每天早上九点,男男女女会不约而同来到经常聚集的场所,不分昼夜,天昏地暗,肚子饿了,泡包方便面或啃几块饼干吃两根劣质火腿肠就了事。斗牛、扎金花、挖坑一齐上阵了,大伙有的一年都没有见过面,此时风云聚会一起一决高下,有时候一年的血汗钱一夜输个精光,还强作欢颜。回去后夫妻吵架甚至大打出手,父母唉声叹气,这种现象比比皆是。等过了春节,打工大军又满怀豪情地北上或南下了,辛苦努力地去挣钱,等待来年回来重复同样的故事。”顾轩奇一阵唏嘘。
  “文章中有句话,我读后顿时振聋发聩,”傅杰书顿了顿,放慢了语速,“‘农村不是由一栋栋房子组成,而是一户户人家组成,村子存在的根本,不是修了多少条路,也不是装了多少盏灯,刷了多少堵墙。而是在于人,这个村子里还有多少人,人都留不住,谈何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