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红与黑的碰撞·端倪 3
好书推荐:
快穿之躺赢的女配
继承亿万家产之后
拒嫁天王老公
人在雾隐村,从叛逃开始
总裁强势爱:染指,小甜妻!
尤念的恋爱册
豪门游戏:公爵,你好!
每天被迫和九千岁秀恩爱
大佬的女王又来打脸了
网红西点店的老板娘
中元节,即七月半祭祖节,又称施孤、斋孤、地官节,与上元节、下元节合称“三元”。由上古时代“七月半”农作丰收秋尝祭祖演变而来。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其文化核心是敬祖尽孝。道教认为七月半是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将七月半秋尝祭祖节称为“中元节”。民间更多称之为“盂兰盆节”、“鬼节”。
中元节的习俗较多,其中之一是放河灯,称之为“河灯度孤”,目的是普渡与祈祷。一般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据说是从上元节(元宵节)的张灯习俗演变而来。民间认为,上元是人节,中元是鬼节,人为阳,鬼为阴,陆为阳,水为阴,所以上元张灯在陆地,中元就是在水里了。现代女作家萧红在《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大概从阴间到阳间的这一条路,非常黑,若没有灯是看不见路的,所以放灯这件事是件善事。
L市青桐县烈士陵园,有一对父子,在面前一位烈士的墓碑前,放下了供品,点燃了两盏荷花灯,默默肃立,久久不语。
青桐县烈士陵园,坐落在风景秀丽的H省L市翠山脚下,三面环山,景色宜人。烈士陵园始建于1952年,占地30余亩,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建有21座烈士墓,烈士骨灰存放18个。纪念碑文由原H省军区司令员郭朝元少将亲笔提写“天地同寿日月同光”。园内长眠着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革命烈士和现代化建设时期光荣殉职的公安英烈。
青桐县烈士陵园1993年被青桐县委、县政府命名为“县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L市政府、市警备区命名为“L市全民国防教育基地”,2003年又被县纪委定为“党员干部教育基地”。若干年来,青桐县烈士陵园已成为全县广大青少年和社会各界人士举行悼念、宣誓活动的重要场所。
青桐县革命历史悠久,早在1927年,青桐人民就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为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青桐儿女浴血奋战,在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献出了宝贵的青春,长眠在神州大地,据统计,青桐仅在册的烈士就有1200多名。他们或冲锋陷阵,壮烈牺牲,或威武不屈,慷慨就义,无不表现出凛然正气,博大胸怀,充分显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
纪念碑前草坪如茵,是人们悼念先烈的集会场地。碑侧的高大龙柏四季常青,犹如忠实守灵的卫兵。前院两侧建有陈列厅。北厅为烈士陵园烈士史迹陈列室,存放着36位烈士的业迹和遗物、书信、像片等文物百余件,生动再现了革命烈士的丰功伟绩;南厅存放着悼念烈士的挽联、帧幅等。后院为烈士墓地,先后安葬13穴、21位先烈。整个陵园松柏叠翠,庄严肃穆,是一方饱浸人民深情的革命纪念地。
※※※※※※※※※※※※※※※※※※※※※※※※※※※※※※※※※※※※※※※※
注:1.盂兰盆,是梵文Umbana的音译,原意为“救倒悬”,即解救在地狱受苦的鬼魂。佛经《盂兰盆经》在西晋时期翻译传入中国,内有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
2.“中元节”形成之前,七月十五早已被佛教征用。佛教中的七月,原为一个佛的欢喜月,而非“鬼节”。目连救母的故事与西晋仍然存有的孝道观念暗合,后被推崇“三教同源说”的南朝的梁武帝萧衍提倡,将其定为一个民俗节日,当时其主要功能是供奉佛祖。只是到了宋代才发生了变化,发展为荐亡度鬼。不知是巧合,还是道教附会佛教的盂兰盆节,中元节与盂兰盆节都设定在七月十五这一天。以至于后世以为,这两个是一个节日的两个名称。同时也由于其意义和习俗早已难以分清,两个节日的习俗开始混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