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神武大炮

  第332章神武大炮
  【今日第四更】
  ~~~~~~~~~~~~~~~~~~~~~~~~
  美洲派遣军除了美洲虎和美洲豹两支黑甲精骑之外,陆军部还给配备了陆军第三师。()
  陆军第三师是神武大帝的嫡系部队,也是陆军中战斗力强悍的一支部队。
  陆军第三步兵师,配备了先进的武器装备。首先就是步兵使用的火枪,此时,中华帝国总装备部已经可以实现自行生产火枪了,如果不是这样,也不敢轻易去得罪西班牙人,因为以前陆军的主力装备都是西班牙人笨重的穆什克特火枪。
  当然,还有法国造的狗锁式火枪,不过法国人因为准备欧洲三十年战争,在三年前已经停止外销狗锁式火枪了,全部用于装备自己的部队。因为法国人要面对的敌人时强大的西班牙人,而且在法国和西班牙的战争最初几年里,法国人一路败北,很是被动。因此,火枪更是不外销了。
  好在中华帝国陆军以前每次贸易都进口大批的西班牙穆什克特火枪,使得在西班牙人也停止对华出口火枪之后,中华帝国的军队还能有火枪使用。
  不过,火枪毕竟是消耗品,随着枪械的老旧和磨损,以及在战斗中的损坏和丢失,中华帝国备用的火枪数量急剧下降。
  因此,早在五年前,当邓浩楠作为监国摄政王的时候,就开始进行火枪的仿制活动了。不过,那时候火枪的仿制工作都在北京的兵仗局内执行。
  明朝留给邓浩楠的遗产当中,邓浩楠最高兴的就是兵仗局了。那里大批的人才可以说堪称火器界的专家和鼻祖了。虽然当时的大明人是学习西方科学后才开始发展火器的,但不得不说,大明人就是聪明很快就模仿出来西方的先进武器。但更聪明的是,大明人能够举一反三,在西方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很快鼓捣出更加先进的东方武器来。
  同治二年式火枪就在法国狗锁式火枪的基础上研制出来的,并加以改造,使得重量更轻,射程更远,威力更强。
  同治二年式燧发枪进行了重大改进,徐光启和毕懋良经过持续试验,研制成功可靠、完善的击发发射机构和保险机构,继续沿用狗锁式火枪的隧发撞击方式,但枪管和瞄准具的改良,从而使得同治二年式火枪成为当时性能最好的枪。
  同治二年式火枪的枪管采用强化后的不锈钢制造,水压机的进步给枪械钢管使用的钢材带来了极高的强度和硬度。而添加了镍铬元素后的不锈钢枪管,降低了火药对枪膛的腐蚀,延长了枪管的使用寿命。
  而瞄准具的首次改进,得意于邓浩楠透露给他们的…一线的原理,枪管口安装了准星,枪身安装了瞄准具。V形缺口式照门,大麦粒式准心,倒V型使得士兵可以精确射击。
  但同治二年式火枪并没有被邓浩楠批准大规模生产,而是一直在试验。最初的原因是钢材价格昂贵,一支火枪造价高达一百两银子,大规模装备军队太费钱。
  于是该型火枪一直在试验,不断被徐光启他们改进,不断的缩小成本。
  直到神武二年,随着帝国钢铁技术的不断提高,冶炼钢铁和锻造设备的不断进步,火枪的成本终于被控制了下来,只有不足九十银元,不到一前的一半价格。而徐光启表示,大规模生产的话,成本将更低,最终会控制在七十银元一支左右。
  此时,帝国在火枪上面的储备已经不多了,因此邓浩楠批准建造。
  不过,同治二年式火枪的命名被取消,改为神武二年式步枪。
  将火枪改为步枪,这是邓浩楠执意要求的。因为此时已经不再用明火进行引燃火枪中的发射药了,而是全部改为强力击发式。同时,欧洲大战很快就会导致隧发式火枪的流行,很快都会改称步枪,因此邓浩楠为了抢在其他国家之前,先将帝国的军队使用的火枪改为步枪。
  神武二年式步枪,西方代号30式隧发枪,有步兵隧发枪和骑兵燧发枪两种,前者口径18毫米,枪长1460毫米,枪重4.29千克,弹丸重射程500米,有效射程230米,配备四百三十毫米长刺刀一把,可拆卸;后者口径米,枪长1210毫米,枪重3.6千克,弹丸重射程350米,有效射程150米,配备四百毫米长刺刀一把,可拆卸。
  使用铅制弹丸威力极大,能在100米内击穿骑士所穿的重型胸甲,或者两匹战马,三四个人的身体。此时欧洲大多数同等重量的武器在100米以外几乎不能造成任何伤害。
  神武二年式步枪,由于枪膛使用高强度不锈钢钢管,因此膛压承受力显著增强,达到了西班牙穆什克特火绳枪的膛压水平,但却比其轻了很多。后者使用半个小时后一般就需要架上支架继续作战,而神武二年式步枪已经接近近代火枪的重量,虽然依然显得重,但足够士兵支撑下来一场高强度战斗了。
  在火药上面的改良效果不大,除了给士兵配备定量火药的小瓶外,在火药威力上面不容易提高。这主要是邓浩楠太懒,没有继续他的化学实验,无法得到先进的火药。当然,邓浩楠身为一国皇帝,每天的事情很多,没有时间而已。
  不过,眼下虽然火药没有得到提升,但是现有的机械制造技术却是提升了,变相的弥补了火药的不足,在未来的相当长时间内,邓浩楠都认为中华帝国的武器是领先世界的,因此他不担心这个。
  当然,邓浩楠不研究火药,不代表他不关心。帝国大学不少的炼金师,也就是未来的化学师,他们受命于邓浩楠,研究威力更强的火药。因此,即便邓浩楠自己不研究,他也没让别人闲着。
  除了步枪之外,第三步兵师还装备了转轮步枪,邓浩楠称之为机枪。
  这是徐光启发明的,他根据欧洲人的转轮火枪的原理,提出了步枪也能做到连续发生弹丸的构想,并以此发明了一种形似瑟琶的连珠铣,这种连珠铳的火药和弹丸均贮于铳背,共三十发,以二机轮开闭,扳第一机时,火药及铅弹丸自动落人筒中,第二机随机转动,摩擦燧石,点燃火药发射铅弹丸。这种连珠铳实际上与近代的机械式机枪的原理已非常相似,因此邓浩楠称之机枪,比西方最早的机枪早了一个世纪。
  步枪进步了,步兵炮也同样进步了。
  神武大炮,也称神武三年式步兵炮,西方代号31式步兵炮。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口径100毫米、20倍径、有效射程:实弹1500米/霰弹1800米,弹重:实弹6公斤/霰弹10公斤、射速1发/分、炮架重180公斤。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最大的特点除了口径增加到一百毫米,倍径增加到了二十提高了射程之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它实现了后装弹药。
  能够实现后装弹药,就是后膛炮。这种进步足足领先了世界两百年。当然,不是技术水平的领先,而是理念的领先。后装炮早就有人提出了,但是却因为很多问题为没有被采纳。首先就是钢材问题,后装需要的炮闩技术十分复杂。
  欧洲人也能耗费精铁来打造,但是造价将会相对高,因此欧洲人普遍因为经费的昂贵而无法制造。当然更多的国家还是因为没有后装炮的理念所致,例如现在的法国,已经具备了制造后装备的技术条件,但是他们没有想过使用后装炮。
  当然,后装炮最大的问题是炮闩,炮闩的强度必须能够承受得住炮膛火药爆炸带来的巨大冲击力。一旦炮闩强度不过关,一开炮没等打着敌人,自己人先挂了,那就笑话了。
  这也是欧洲人顾忌的一个主要原因,他们的钢铁强度不够,亦或者是造价太高装备不起。
  中华帝国的钢材强度已经过关了,因此后装炮的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问题解决了。
  不过,这还不够。炮闩的问题解决了,但后膛炮还有一个巨大的问题,那就是火炮后装时炮闩,相应的反后坐装置需要改变。以前使用前装炮发射,后面是一个巨大的炮屁股,他的重量足够稳住火炮。但是采取后装炮闩时,由于炮闩的设计精密,不可以像以前那样开火后坐时不用管它,大屁股撞不坏。但如今的炮闩不能受到这样的后坐力撞击,因此必须解决这个问题才行。
  反后坐装置于是因运而生,以前的炮身通过耳轴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刚怜炮架。刚性炮架在火炮发射时受力大,火炮笨重,机动性差,发射时破坏瞄准,发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
  中华帝国的火炮专家们在邓浩楠的指导下,利用水压机的工作原理,实现了反后坐装置。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实现了反后坐装置,炮身通过它与炮架相连接,这种火炮的炮架称为弹性炮架。专家们在神武三年式步兵炮上制造了装有反后坐装置,即水压气体式驻退复进机器。该机器将水压机逆向倒推,使得弹性炮架火炮发射时,因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为减小,火炮重量得以减轻,发射时火炮不致移位,炮闩不至于撞击到其他硬物上而损坏,同时发射速度得到提高。弹性炮架的采用缓和了增大火炮威力与提高机动性的矛盾,火炮结构趋于完善,是火炮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也是中华帝**队雄霸天下的一大助力。
  中华帝国的火炮的制造者和设计师们不断对炮的新型设计、炮膛直径、炮管管壁内的厚度、炮弹的炸药装填量和弹丸重量的综合性能进行多方面的验证。结果造成炮的型号繁杂多样,使弹药的供应成了一个极重的负担,因此,炮在野战中的重要性也降低了。为了改变这一局面,16世纪中期前不久,西班牙王查理五世下令将所有帝国制造的炮标准化为七种型号。不久法王亨利二世也效仿西班牙,将法国炮规定为六种标准型号。
  在神武大炮问世前,同样有这样的问题,专家们试验了各种口径、倍径的火炮,以及不同厚度的炮管。神武大炮有高达四十三种样品炮,而军部竟然要所有的型号都生产一下。
  对此,邓浩楠直接痛批了陆军部一顿。
  但是,这些专家们很是不舍得他们的样品炮就这样陈列了,或者被销毁了。因此,试制工作仍在继续进行着,在原有标准型号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型号,不过,总算比以前更有系统更有计划了一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浩楠最后不得不花时间来建立一个火炮口径、倍数等规章制度表。以此来规定和限制科研人员们胡乱试验型号。
  而此时欧洲只有西班牙有固定的表格制度,欧洲各国有许多炮是仿照西班牙的设计而制造的,但国与国之间炮的型号一直各不相同。
  在欧洲这一时期,炮兵武器开始组合成作为现代化炮兵原型的三种主要类型:第一类是长炮型,相当于现代的火炮;第二类是加农炮,即榴弹炮的原型;第三类是一种炮管管壁较薄,弹道较高的炮。
  长炮类似于现代的野战火炮,其炮管较长(约为口径的30倍),炮弹初速较快,因此它的弹道低平,射程远,精确度较高。为使炮弹达到所需的初速,又不引起炮管爆炸杀伤炮手,因此长炮的炮管都很厚,造成炮的重量很大,机动性较差。因此大口径长炮只能用于攻城作战。
  第二种类型的炮,其炮身较轻较短,用来发射较重的弹丸,但射程较近。这种炮虽然牺牲了射程和精确性,却换来了较大的机动性,又不降低它的威力。这就是所谓的加农炮。它的炮管长度约为口径的20倍,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榴弹炮。但是,早期加农炮的机动性甚至还不如长炮,有的实际上比最大的长炮还要庞大而笨重。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只是介于欧洲标准之间的一种不长不短的炮型,可以归类为加农炮类型中,但机动力却比加农炮高得多,而且轻的多。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首批生产了一百五十门,单价四十万银元,装备给帝国禁卫军五十门,剩下的一百门直接运到美洲,装备给第三步兵师,希望第三步兵师在美洲能够顶得住西方军队的拼杀。
  神武三年式步兵炮造价很高,因为陆军运输步兵炮需要反后坐装置,而这个反后坐装置相当费钱,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水压机,因此造成步兵炮造价高昂。
  不过邓浩楠在火炮问题上向来很是慷慨,这可能跟他前世是火炮专家有关,他对火炮情有独钟,因此步枪他可以拖,但火炮却是从来不拖。军部深知他们的神武大帝有这个喜好,因此在火炮问题上,军部向来是狮子大开口。
  陆军型步兵炮得到如此巨大的进步后,海军部自然要干预了。兵部很快就接到了海军部的请求,要求给为帝国立下汗马功劳的海军研制新式舰炮。
  尽管内阁对花巨资生产火炮感到不满,但皇帝很快批准了,因此财政部不得不向兵部拨款,用于对海军型舰炮的立项研制和批量生产。
  海军型舰炮以前使用的都是战神火炮,这种战神火炮虽然发射速度快,但因为口径小,使用子铳造成炮膛气密性不够,威力小。而陆军步兵炮已经能够打到1800米了,因此海军炮必须要提高。
  没办法,海军和陆军向来就是对着干,互不相让,互相鄙视,互相攀比,这好像从有海陆军划分那天起,就注定了他们之间的对立。
  为海军部研究的舰炮要容易的多,当年就完成了。因此也称神武三年式舰炮。
  神武三年式海军舰炮,也称31式海军舰炮,一层炮甲板装备口径130毫米、20倍径、有效射程:实弹1500米/霰弹1800米,弹重:实弹7公斤/霰弹10公斤、射速1发/分、炮车重200公斤.
  二层炮甲板装备口径一百五十毫米,二十倍口径火炮,射程2000米。三层炮甲板装备两百毫米,二十倍口径火炮,射程2500米。三种口径的有效射程基本相当,大口径火炮的要远一些,炮弹重量亦是增加不少,当然杀伤力也强很多。
  同样,舰炮也安装了瞄准具和准星,增加射击精度。
  海军型火炮不像陆军型那么费钱,因为海军型使用炮车,不需要陆军型那样使用带有反后坐装置的炮架,因此造价降低了一半。不过,由于帝国皇家海军现在开始大规模建造巡航舰以上等级的战舰,普遍都是双层炮甲板,因此二层炮甲板使用的大口径火炮,以及将来三层炮甲板使用的更大口径火炮,它们的造价要因为口径增加而加大,因此到了后期,反而是海军更加费钱。
  当然了,海军本来就是费钱的兵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