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 法名“无恨”

  独孤恨天投奔少林的事,经少林寺知客院知事僧禀报后,得到方丈普济大师的首肯,暂时同意将恨天收留下来,作为俗家弟子安排在知客院协助做事。
  俗家弟子自然不在剃度、出家之列,而知客院虽然位列少林寺“三院两堂一阁”六大重要部门之一,但其主要职能却是待人接物、接待外来人员、处理世俗之事,并非掌管、研讨、修习武学的部门。方丈之所以如此安排,也是遵循本寺历来就制定的处事规则,依章而行,自有一番道理。
  首先恨天孤儿之说暂时无法查证,如果小孩说的是假话,是背着父母私自逃离家门的话,那是绝对不能收归寺门剃度出家的,就算真的父母双亡,但如果还有其他亲人监护的话,也必须经监护人同意,否则也不能收留,因为对方是未成年人,没有自主能力。
  正因为此,寺里才定下这样的规矩,凡遇身份不明人员投寺、而又无法拒绝的,只能暂时以俗家弟子身份暂时收留,留待考察,考察期满后如没有问题,再正式决定其是否剃度出家。而对于象恨天这样的孤儿身份,寺里尤其慎重,故对其定下的考察期为三年,也就是说恨天要在知客院打理勤杂事务三年之久,这期间如果恨天属于私自离家、有父母亲人的话,家人肯定会通过各种途径找上门来的,这种事以前不是没发生过,不仅如此,知客院也会通过各种手段,查询、留意电视、电台、报刊等新闻某体的寻人启事,以及还会派专人前往本地警务站,对投寺的身份不明人员进行登记备案,请求警方协助查询,如果有问题的话也一定会提前发现,不至于留下隐患。
  当恨天得悉自己暂时不能出家习武,只能每天跑跑腿、打扫卫生、干一些粗活累活外,最初他感觉很是失望,他并不知道寺里这样安排的真正原因,他自己猜想这或许是寺里在有意考验他,考验他吃苦耐劳的意志,他并不怕苦累,这么些年在外流浪,他也算吃尽了苦、受尽了累,他只是感觉三年之期太过漫长,漫长得让他难以忍受岁月的煎熬,这让他迅速变强的愿望迟迟难以实现,不过,在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后,他仍然选择留下,去经受这三年的考验,因为放眼天下,唯有少林才藏有最尖端、也最让人梦寐以求的绝世武学,唯有少林才会将自己的武学坦诚公之于众,向世人传授,也正因为此,少**学才能够源远流长、千年传承不断、香火鼎盛,不象其他的武学门派一样,越来越见凋零,最终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从此销声匿迹,再也无人问津。
  试问,天下还有哪门哪派能够像少林一样坦坦荡荡、大公无私,撇开门户偏见将自己的武学广而授之?离开了少林,试问恨天又能到哪里去学得到绝世武功呢?对于这一点,恨天心里其实很清楚,因为就连昔日的杂耍团里的师傅们也都留一手、不愿将所会的技能倾囊相授,更何况那些门规森严的武术门派。想通了这一点后,恨天忍气吞声的留下来埋头苦干,起早贪黑的打扫卫生、锄地种菜,还要协助知客院知事僧处理各种闲杂事物。
  时间一天一天的过去,三年时间对于在煎熬中挣扎的恨天来说确实有些漫长,但对于世人来说也不过弹指一挥间,很快就过去了,这三年恨天似乎变得成熟多了,长时间的待人接物与各种人物打交道,使得恨天看上去不再那么棱角分明、煞气逼人了,显得圆滑丰润了许多,甚至脸上还时不时的挂着笑,唯独那双眼睛,闪烁着狐狸般的狡黠中、又忽隐忽现的暗藏着一丝凶戾和嗜血却仍然没有改变,只不过这丝令人惊悚的凶戾和嗜血似乎隐藏得更深了,轻易不被人察觉,偶尔迸射出咄咄逼人的精光才会猛然让人警醒,不寒而栗。
  这期间,少林寺始终没有等来恨天的亲人找上门,用尽各种手段也没有查询到恨天的有关信息,甚至都带恨天到了警务站登记备案,也没查出个所以然,只因恨天根本就没有联盟国的户籍信息和DNA、指纹资料,无法比对、无法查询,这反而论证了恨天打小便成了孤儿、到处在外流浪无依无靠的事实。鉴于此,在三年期满后,少林寺终于作出了同意将恨天收归寺门、剃度出家的决定。
  少林寺大雄宝殿。香烟缭绕,宝相**的如来佛祖金像两侧,分两排各自站立着一众神情肃穆的僧侣,居中的方丈普济大师,身披红黄相间的云锦袈裟,神态祥和的正主持着受戒仪式,而在他的身前,此时正虔诚的跪着一名十五、六岁的少年。少年不是别人,正是三年考察期满的独孤恨天。
  恨天今天心情特别的激动,因为三年的艰苦付出没有白费,终于等来了剃度出家、正式成为少林寺武僧的一天,一朝学会绝世武功,他日纵横天下的时候已经为期不远了,这如何不叫恨天激动呢?然而,三年的历练使得他更懂得隐忍,不轻易喜怒于形,表面上他似乎心如止水,如同一名真正皈依佛门的信徒,意志坚定,一心向佛,自此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然而,谁都没有发现,在他叩拜礼佛之时,低下头颅触及蒲团的那一刻,原来看上去波澜不惊的眼神中,却突然迸放出惊人的狂热和贪婪之光,只是这一切就连方丈普济大师都无法察觉。
  “尽形寿不杀生,汝今能持否?”普济大师平和的眼神看向恨天,口中朗朗诵道。
  “能持!”恨天没有丝毫的犹豫,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声音清脆而响亮。
  “尽形寿不偷盗,汝今能持否?”普济大师点点头,继续诵道。
  “能持!”仍然非常的坚定,坚定得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出自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之口,一点也不输于那些历尽磨难、久经沧桑之后大彻大悟的成年男子。
  “尽形寿不淫欲,汝今能持否?”这次普济大师平和的眼神中突然射出一缕精光,直视恨天,声音也变得比之前雄浑起来。
  “能持!”没有任何的变化,恨天回答得非常干脆,眼神更是古井无波,一如之前的坚定。
  普济大师微微皱了下眉头,但很快便恢复了平和,不过在这位得道高僧的心里却起了一丝疑虑。
  “此子心性之坚世所罕见,他日必定不同凡响,果真如他自己所立誓言一样,一心向佛,则是我佛门大幸,成就佛门大僧之位也并非不可能,但如果口是心非、居心叵测,则势必成为我少林叛徒,为害人间,唉,我今日收他入门不知是福是祸,阿弥陀佛!”普济大师口诵佛号,心里暗暗思忖。
  也难怪大师忧虑,实在是恨天的表现太过异常,因为但凡剃度出家为僧,都必须忍受绝情绝欲的痛苦,谨遵佛门清规戒律,一旦破戒,必将万劫不覆,永堕轮回,在佛教中是非常严重的事件,因此,在受戒剃度出家的那一刻,在主持问及“杀生、偷盗、淫欲以及其他戒律”的那一瞬间,当事人每每会出现短暂的恍惚和犹豫,这是对红尘的留恋,对欲望的眷恋,这本是世俗之人表现出来的正常现象,几乎无人能免俗,尤其是“杀生”和“淫欲”这两项,年轻男子和中年男子都会表现出犹豫,因为要断绝这两项欲望很难很难,就连孔圣人都说过“食色性也”这样的至理名言,大意就是说食和色这些是人的本能欲望,每个人都很需要,无可厚非。
  正因为此,当涉及这些欲望的戒律时,几乎没有人能够痛痛快快的立马应承下来,除非本身就是修行多年的得道高僧。恨天已经长成一个15岁的大男孩了,正是进入青春发育期的时候,俗话说,“哪个少年不怀春,那个少女不钟情”,面对“淫欲”戒律,按理说恨天理应有所迟疑,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十分出乎普济大师的预料,恨天竟然一反常态,没有一丝一毫的犹豫就响当当的应承下来,似乎没经过大脑思考一样,抑或是根本没把出家当作一回事,就跟小孩子过家家玩游戏一样,率性而为、随意行事,不知道事情的轻重,然而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因为15岁的恨天早已不是懵懂无知的小孩,三年的磨练使得他较同龄人更为成熟、老练,出家为僧是个什么性质他早就明白了,再说,在正式收归寺门、剃度出家之前,方丈还会派人再次对当事人进行劝说和讲解,让当事人明白出家为僧的清苦和应遵守的戒律,一般都会做最后一次劝说,劝说当事人慎重考虑、轻易不要出家,劝说失败之后才会进入下面的程序,有不少人就是在最后的劝说中打消了出家的念头,甚至还有极少数人在大雄宝殿受戒仪式举行时,在面对佛祖即将立下誓言的那一刻,选择了放弃出家、重回尘世,毕竟出家的清苦不是一般人所能承受的,相对于喧嚣繁华的红尘,那是另一个世界。
  不过,就算是矢志不渝、劝说不为所动、自始自终坚持出家的,当一旦步入大雄宝殿,面对佛祖释迦牟尼即将立下誓言,剃度接受戒律的那一刻,往事一幕一幕、爱恨情仇、酸甜苦辣都会霎那间涌上心头,使得你心中五味陈杂、万难割舍,纵然最后下定决心、忍痛割爱、终身侍佛,也会因痛苦抉择而出现短暂的恍惚和犹豫,绝不会象恨天表现出的那般轻轻松松和若无其事的样子,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人能达到这样无牵无挂、超然遁世的境界,所以方丈普济大师才会有此一虑。
  在佛祖面前立完誓言、接受所有戒律之后,由少林寺西堂僧为恨天完成剃度,将满头黑发全部剃光,之后便是用戒香在恨天的头顶上炙烧成6个印疤。至此,受戒仪式便只剩下最后一道程序,由方丈赐法号。
  “恨天,你世俗之名叫独孤恨天,今贫僧赐你法号‘无恨’,但愿你勤修佛法,消除前世今生怨孽,广积善德,弘扬爱心,以无恨换有恨,成就无上功德,阿弥陀佛,善哉善哉!”普济大师双手合十,微笑示意。
  “多谢方丈大师赐法号,弟子无恨谨遵方丈大师法谕,阿弥陀佛!”恨天口诵佛号,心里头暗自一乐,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朝着普济大师叩头跪拜下去。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