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你一定要活着回来

  严嵩见杨博极力维护林凌启,心中十分不快,阴阳怪气的说:”杨大人,照你这么说来,一个人犯了天大的错误,只要有点功劳就可以弥补了?”
  杨博最听不得他这副腔调,淡淡的说:“严大人,老夫记得当初推荐林凌启去大同督战,就是你吧。你认为林凌启犯的过错不可饶恕,那么你是不是也应该承担识人不明、荐人不利的罪责?”
  严嵩老脸顿时涨得通红,一时间不知该如何反驳。
  朱素嫃松了口气。
  如今战事紧急,杨博在父皇面前有很大的话语权。有他替林凌启开脱,父皇肯定不会驳他的面子。
  果然,朱厚熜摆摆手说:“好了,诸位爱卿不必争执,对于林凌启的处置暂且放一放。现在你们想个妥善的方法,来应付眼前的危机。”
  严嵩说:“杨大人乃兵部尚书,又是宣大总督,对敌情非常了解。现在还请杨大人现上一计,为皇上分忧。”
  这个老滑头,居然将难题替给老夫。不过老夫肩担重任,并不打算置身事外。
  杨博瞪了严嵩一眼说:“皇上,俺答汗目标不在京师,臣以为在京师集中如此多兵力,也是无用。这样,根据俺答汗的意图,臣作如下对策。
  其一,将河南调来的各卫所兵力,迅速返回河南,防止敌人攻下山西后,抽调一部分兵力到河南建立几个据点。绝对不能让俺答汗利用这几个据点作为跳板,进犯河南。
  其二,调集原山西六万兵力,加上山东三万兵力,抵达太原内长城附近,牵制敌军主力西进陕西,尽量避免陕西、宁夏一带落入敌军手中。
  其三,调集重兵北出宣府,直抵俺答汗老巢丰州,来个围魏救赵,迫使敌军回援。
  臣估计,虽然我方处于被动与劣势,但只要这三条计策认真执行,俺答汗不得不将侵吞的土地吐出。至于财物方面的损失,那就没法避免了。”
  三计一出,朱厚熜心头悬着巨石落了地,连连点头,正要同意,却听严嵩说:
  “皇上,臣以为杨大人的计谋虽妙,但没有考虑对方的应对。
  大同火药库被毁,等于费去左膀右臂,很难坚守城池。
  而京师离大同甚远,加之大军出动,行期较长。等援兵赶及,恐怕俺答汗已经攻陷太原,挥师西进,牵制一词难以实现。
  倘若俺答汗得知我方调度,其亦可能派部分进攻太原,留主力于大同,待我方劳师抵达,其可与我方决战。等及那时,只怕全军覆灭。
  尔后俺答汗抛弃原来作战方案,直接进兵京师,而我方重兵北上,难以及时回防,那么京师危矣!
  即便俺答汗不知道我方动向,我方重兵北上,可敌方乃游牧民族,善于机动,我方不见得能将其老巢捣毁。而那时,我方意图必现无遗。
  俺答汗善于用兵,他若调集主力回援,兜我军后方,那我方北上重兵将陷入无处补给,很可能被敌军吞没。而俺答汗得手后急攻宣府,京师又处于岌岌可危地步。
  所以臣以为,将河南卫所兵力归到原位,另外增加三万山东兵充实,杜绝俺答汗进攻河南,尔后静观其变。”
  严嵩的观点很明确,抛弃山西、陕西、宁夏等地,严防河南、京师。只要保住京师,皇上安然无恙,那么他这个内阁首辅自然稳稳当当。
  平心而论,大军对战,战局变幻莫测,谁也不知道战局接下来的走向。如果真象严嵩预测那般,一旦京师失守,这个责任谁也担当不起。
  尽管杨博暗中反对严嵩的意见,却不敢直接驳斥,只能无奈摇头。
  朱厚熜思量再三,委实难下断论。他不想眼睁睁看着西北一大片国土沦陷,但更不能接受京师失守的结果。
  殿内一片寂静。
  朱素嫃暗暗着急,这些人说这么多,没有一个人提及林凌启。
  如果林凌启弃城回京,必以临阵脱逃斩首。如果死守边关,可朝廷不派援兵,结局也是死路一条。
  她可不希望林凌启死去,一急之下,脱口而出:“父皇,严大人言之有理,只是这样安排过于谨慎,何不这样,派十几二十万大军赶赴大同。如果大同沦陷,则采取以防为主,或者趁虚偷虚,或者边战边退,在大同至京师布置几条防线。”
  象这种场合,别说是她,就连她两个哥哥朱载垕、朱载圳在的话,也不能轻易发表意见。
  为了林凌启,朱素嫃也是拼了。
  如果林凌启没有战死沙场,她希望援兵至少将他接应出来。
  相对严嵩的建议,朱素嫃的建议来得积极些。
  杨博眼睛一亮,附会说:“皇上,公主说的有理。这样一来,即便俺答汗攻陷整个山西,也不敢大胆往西进。如果他想决战,我方可以适当退缩,避免正面对战,如附骨之疽盯死对方。”
  朱厚熜犹豫一会,勉强说:“好吧,就这么决定。杨爱卿,前往大同的援兵主帅必须有勇有谋有耐心,朕请你亲自带兵前往。”
  杨博躬身说:“臣一定不负皇上嘱托。”
  朱厚熜点点头,又说:“陆爱卿,那个郭平现在何处?”
  陆炳对军事上没有发言权,只能默默站在一旁,暗暗为林凌启捏把冷汗。现听皇上突然发问,一时间回不过神来,含糊的说:“他现在是锦衣卫百户。”
  朱厚熜脸色一寒:“即刻将他斩首,为临行大军祭旗!”
  “遵旨!”
  朱素嫃回到寝宫,暗暗祈祷,林凌启,援兵将至,你一定要顶住,一定要活着回来!
  *
  林凌启何尝不想活着回京,但眼前的局面,使他无法脱身。
  俺答汗主攻绥虏口,还加强两翼进攻,迫使明军无法从其它防线抽调兵力支援绥虏口。
  已经苦守三日,火药即将耗尽,守城兵力也损失惨重,由一万三千余人,降至九千左右。再打下去,只怕全军覆灭。
  可又不能撤退,俺答汗的意图已经明了,大同城是其必攻之城。但失去火炮支援的大同城,如同被卸去盔甲的战士,需要用血肉之躯来迎接敌人的利箭长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