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六章 赴京
那是一个叫做叶秋的年轻小伙子,二十几岁的年纪,但非常沉稳,有些军人的做派,他是穆赫特别行动队中的一员,是副队长,穆赫平时对他非常信任,电话里告诉陈智,任何事情都可以直接找这小伙子帮忙,他人脉广,而且非常可靠。
他们几个人分坐了两辆车,叶秋单独开一辆车载着陈智和鬼刀,其它伙计则坐另一辆车跟在后面。
一路上叶秋跟陈智简单的聊了两句,他的话不多,但语速从容让人很舒服,叶秋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对北京的地面非常熟悉,他的父亲原本是军区代表,他本人是武警出身,后来因为工作出色调入了特别调查组,在穆赫手下做事。特别调查组的权利很大,基本大部分的秘密机构,他们都能走得进去……
他们在车上随意的聊着,不知不觉到了一个招待所,这个招待所的位置很偏僻,住的人很少,虽然不像酒店里那样奢华,但内部非常干净整洁,他们几个人就在这个招待所里安置下来,等吃过晚饭后,天就已经擦黑了。
陈智的心里有事,一路上都没什么精神,他吃过饭后就开始询问叶秋之后的时间安排,还有他要找的那些资料的事情,叶秋笑着回答陈智,
“智哥,不要着急,你的事情我心里有数,但有些事白天做不合适,要晚上去才方便……”。
果然,就在当天晚上十点多钟的时候,叶秋过来敲门,告诉陈智已经安排好了,让陈智跟他一起过去,但不要带太多的人,身上也不要带武器,尽量的避人耳目。
陈智让伙计们都留在招待所里,只和鬼刀一起带着贴身的家伙,跟着叶秋出去了。
深冬外面的风很大,北京果然是国家首都地带,城市很大,叶秋开着一辆特殊牌照的专用小吉普车一路向前方驶去,开了很长时间之后才进入了郊区。
在那里,有一个外面看起来像是荒废图书馆一样的建筑,从风格上看应该是建国前修建的,外表虽然荒废,但是院门却有重兵把守,岗位室的卫兵,都是配枪的军人。
叶秋在这里很吃得开,守门的人都认识他,他的小车一路从大门进去没有人阻拦,他径直开进了大院内,大家从车上跳了下来。
这里是一个典型的六十年代军区大院,到处都能看见佩枪的巡逻兵来回走动,在这院子里的感觉就好像回到了六七十年代,到处充满了那个年代的风采。
叶秋带着陈智和鬼刀一路向楼内走去,陈智和鬼刀一路都低着头,看起来就像是叶秋的跟班一样,非常低调。
进到楼里之后他们才发现,这栋建筑外表看起来破旧,但其实里面别有洞天,所有的装修设施都十分现代化,到处都是自动化封闭门,而且布防非常严格,几乎每走一道门,都要经过一道身份检查。
刚开始过的几道关卡都是人工的,他们有的认识叶秋直接放行,有的也会看看叶秋的证件,但后面的几道关卡都是超密度金属防弹门,门口有自动扫描仪,看的出安全级别相当高。
叶修从怀里拿出一张卡片,那张卡的表面是漆黑色的,就像镀了一层电膜一样,发着暗哑的光,看起来比普通的磁卡要厚上很多。
在之后的几道关卡里,叶秋都用这张卡片刷卡进入,而扫描系统上显示的文字全部是“高层调查组特允进入”。
他们就这样一路畅通无阻的前进,最后走进了内层的一个大房间里,这里似乎是一个很大的资料室,没有窗户,到处摆放着铁制的大架子,架子上面放着堆积如山的资料。
“就是这里了……”,
叶秋这时转回头对陈智说道,你要的那个秘密项目的资料,我们在所有电脑库中根本就查不到,也没能找到过去的文字记录,似乎有人把这个项目的材料全部销毁了。
但是我们国家的档案管理非常完备,所有的国家项目都有一个第三方备案处,无论衣食住行还是人员调度上的小事都备案在这里,而且这个地方很少有人知道,资料不可能被销毁,你找找看有没有你要的线索,除了这里之外就再没有了。
“好!”,陈智应了一声,立刻向四周看去……
这个房间明显很久没人来过了,电灯基本不怎么亮,陈智用手电筒向前方照去,前面全是一排一排的铁架子,上面都是厚厚的牛皮纸档案袋,整齐有序的摆放在那里,上面还有一层厚厚的灰,闻起来有一股纸受潮的味道。
但每个牛皮纸文件袋上都有白色的标签,上面的字迹还都清晰可认,三个人一起动手,开始寻找当年那个冶金项目的资料。
因为那个年代不习惯用电脑,所以档案管理的非常精细,所有的文件都内容清晰,归属明确,所以他们找起来倒是不太费事,每人咬着一只手电筒,站在架子上面细细的翻找了半天,三个人的眼睛都花了,把这大会议室内每一个档案袋的标签都看了一遍,根本没有Z市秘密锻造项目的有关资料。
“这可真是奇怪了……”,
叶秋刚才一直帮着他们翻找,现在点上了一根烟,吸了一口后说,
“智哥,其实从穆组长让我调查这件事的时候起,我就发现了,关于你说的那个项目在任何部门内都没有一点记载。
要知道,一个国家级的项目牵扯很广,就算是再保密,其中的手续也是千头万绪的,从人员调配到资金启动,涉及到的部门很多,何况是在那个年代,想要完全销毁所有材料很难做到。
你……,确定没有搞错吗?你说的这个项目好像只在你的脑中存在过,在现实中并不存在。”
叶秋说到这里时,掐着烟抬头看向陈智,眼中露出明显的怀疑。
“我确定,这个项目是真实存在的”,
陈智肯定的说道,“我亲眼见过那个项目的地下研究所,见过那里的内部设施,而且……,我还认识在那个项目里工作过的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