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在和约上签字

  第二天,是额尔金定下的最后签约的期限,桂良和花沙纳夜不能寐,因为他们让俄国使臣普提雅廷和美国使臣立威廉去跟英法代表调停非但没有效果,反而惹恼了额尔金。
  果不其然,今天额尔金派军官普鲁斯陪同李泰国前往桂良等驻地,进行大肆恫吓。
  首先李泰国传达了额尔金的话:“你们向通过第三方来给我施加压力,这是没有用的,这样只会让情况变得更加糟糕。我打算按照条约原封不动签字,如果你们在耍什么花样,我将直接终止此次谈判,立即带兵北上,并提出更多的要求。”
  此时的桂良和花沙纳如同惊弓之鸟,不敢再有其他举动,最后只能无奈的同意在条约上签字,完全接受英方提出的五十六条款项。
  收到中方代表桂良同意签字的表态,李泰国态度突然转变,对桂良、花沙纳表示:“你们做出了一个最明智的决定,请你们稍等一会,等我派人去通知我方全权代表额尔金公爵过来签字。”
  桂良和花沙纳露出无奈的微笑,这个额尔金他们非常了解,在第一天开始谈判时就让他们吃了闭门羹,受尽耻辱,此后不再出现在谈判桌上,对中方代表的蔑视可见一斑。
  过了一个多小时,额尔金在护卫的陪同下坐着轿子,大摇大摆的来到签约的地点,天津衙门,额尔金在中方官员的引导下来到衙门大堂,桂良和花沙纳早早就在大堂等候额尔金的到来。
  额尔金率先跟桂良一行人打招呼:“钦差大臣这些天辛苦,你们见证了中英友好的时刻,希望此后我们合作愉快……”
  一番寒碜之后,双方都来到提前准备好的位置上就座。大堂一共摆放着三张桌子,左边是中方代表桂良的座位,中间是英方代表额尔金的座位,右边是双方翻译代表的座位。
  中方随行官员除了钦差大臣桂良和花沙纳之外,还有地方代表直隶总督谭廷襄、天津府知府石赞清、知县尹佩玱,军方代表李志和、李麟遇等。
  英方随行官员除了英军主帅额尔金之外,还有翻译李泰国、军官威妥玛和普鲁斯等。
  就坐完毕,双方正是进入议会主题:首先,桂良向英方代表展示咸丰皇帝御赐的钦差关防大印。接着,额尔金向中方代表展示由大英帝国女王任命的全权代表任命书。双方确认各自的权限没有问题之后,开始签字。
  首先,中方代表桂良在中文翻译的条约上签字,英方代表在英文翻译的条约上签字。桂良犹豫好久,迟迟不肯下笔。本质上讲这是一张卖国条约,如果在上面签字,他将受到天下万民的唾骂,自己身败名裂不说,国家从此更加不稳定,琦善和耆英就是前车之鉴。反观英方代表额尔金非常爽快的签下自己的大名,全场的目光都转移到桂良身上。
  桂良叹了一口气,用他那颤抖的手拿起砚台上的毛笔,用笔尖在墨水上蘸了蘸几下,接着在砚台边缘上润了几下,最后移到条约落款处。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桂良依旧没有下笔,笔尖的墨水也挥发了不少。桂良闭上双眼,脑海中不断闪现百姓唾骂他的场景,不断出现受战火影响而流离失所的难民,不断出现侵略者嚣张残暴的面孔……
  突然桂良睁开眼睛,右手在条约上一挥,上面显示着用正楷书写的“钦命便宜行事大臣桂良”几个大字,也许是用力过度的缘故,那几个字反而有点歪歪扭扭。
  接着,双方签完后通过一旁的官员交换条约,桂良很快得在英文文稿条约上签字,额尔金在中文文稿条约上签字。最后,条约传到右边一桌上,由花沙纳负责在条约上盖上“钦差大臣关防大印”。在花沙纳和李泰国确认条约无误之后,宣布成功缔结和约,接着双方代表一起排照留念。
  不过为了保险期间,额尔金表示,条约需要在北京的咸丰皇帝朱批同意之后才算最终完成,在此之前英方会继续驻扎在天津,直到咸丰皇帝的朱批下来。
  额尔金与中方代表桂良、花沙纳和谭廷襄一一握手之后就离开天津衙门,返回驻地望海楼。
  桂良、花沙纳一行人也松了一口气,但是他们两并没有因此而放松,因为他们还要向咸丰皇帝汇报情况,这将是另一个更加棘手的问题。
  “桂良大人,现在该怎么办”,站在一旁的花沙纳问到。
  “还能怎么办,只能如实禀报。”
  “如实禀报?这样子皇上会把我们都砍头的,就算死罪可免,活罪难逃。”
  “那花沙纳大人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吗”,桂良反问到。
  “皇上最在乎无非是外国公使入驻北京和长江通商,我们可以在这里做手脚,修改一些措辞,蒙混过关。”
  “你这办法行不通,现在条约都已经签订,已成定局,如何修改措辞。况且欺上瞒下也是死罪,降来被发现也难道死罪,耆英就是前车之鉴。如今看来只有联名上疏皇上,如实汇报。”桂良斩钉截铁的说道。
  见桂良态度如此坚定,花沙纳也就没说什么,转而跟桂良一起想如何跟皇上汇报工作更好,北京的御史大臣可都在等着他们的“好消息”。
  与朝廷官吏一味退让求和相反,面对英法侵略军的强占民宅,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天津人民奋起进行反抗。他们“相约如夷匪扰乱,大家以鸣锣为号,一齐动手”。望海楼后金家窑村村民,“愿与夷人械斗血战,夺回村落,以泄众恨”。詹事府詹事殷兆铺奏称:“近日天津人民争斗之事,该夷亦避其锋。盐袅、海盗窃案有欲焚抢夷船者;有跪求钦差、总督愿纠众打仗者。钦差、总督不许,故未敢擅动耳。”
  虽然天津百姓有抗敌之心,但是朝廷已下了议和的决心,只能压制百姓暴动。连清朝八旗绿营兵都被夷人轻易击败,更何况毫无战备经验的平民百姓。
  随着桂良、花沙纳在天津签订和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大臣们纷纷上疏,力主抗战,痛抵和议,还有人建议立即抓捕桂良、花沙纳下狱等,一场全面的朝堂争论即将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