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耆英不宣回京

  耆英已经是七十岁高龄的老人,十多年前代表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已经让他承受世人的唾骂,特别是道光皇帝去世,咸丰皇帝即位以来,他更是朝廷主战派的眼中钉,恨不得把他千刀万剐。
  其实咸丰也明白当年议和是先皇的意思,耆英和林则徐只是在替道光背锅,所以即位以后只是让耆英远离朝廷,并没有严惩他。
  耆英也明白,自己的官宦生涯在咸丰上台那一刻就已经结束,所以此次奉旨赴天津协助议和他是非常不情愿的。但是没办法,圣旨都已经下绝无更改,那只能硬着头皮去,慢吞吞走了几天后抵达天津。
  但是接下来的情况却让耆英非常难堪,英国使臣在谈判桌上不仅百般刁难羞辱自己,而且还把十几年前在广州担任两广总督时欺上瞒下的事情抖出来,这下耆英已经预感不妙了。
  因为谈判桌还坐着桂良和花沙纳,搞不好他们会在咸丰那里参自己一本,到时候就真的晚节不保,身败名裂。
  想到这里耆英不禁颤栗,得想一个办法回京,然后告老还乡,远离这是非之地,况且英国使臣的态度就摆在那里,自己留在这里对谈判没有益处。
  在与桂良和花沙纳商议之后,与其在天津阻碍议和大计还不如回京诉职,在给朝廷寄函之后就动身回京。
  此时僧格林沁大军驻扎在天津西北不远的通州,惠亲王绵愉奉旨前往僧格林沁视察军队情况,僧格林沁就把刚刚收到的耆英回京述职的官函给惠亲王,惠亲王拆开后非常震惊,朝廷并没有旨意让耆英回京,官员无召回京是重罪。
  问题是此次保举耆英赴天津的有惠亲王绵愉、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而且耆英本次办理夷务,未有头绪,言语间却是在推卸责任。身为保举人的惠亲王、怡亲王、郑亲王都有“滥行保举”之责,于是他们就联合上疏咸丰请将耆英就地正法,并自请议罪。
  收到耆英回京述职和惠亲王等“自请议罪”的奏折,咸丰也犯难了,虽说惠亲王等有“保举不当”的责任,但最终也是自己下决定让耆英赴天津协助议和的。
  当天咸丰召集惠亲王绵愉、恭亲王奕、惇郡王奕宗、军机大臣载垣、端华、肃顺到养心殿东暖阁议事。咸丰先把两份奏折给奕看,因为此时奕并不是军机大臣,所以并不知道今天咸丰召他来所谓何事。
  奕看完奏折,然后用余光看了一下惠亲王绵愉、载垣、端华,只见这三人低着头,此时他们的确不方便说话。
  咸丰问道:恭亲王,你对此事有何看法。
  奕回道:回禀皇上,臣弟以为,虽然惠亲王、怡亲王、郑亲王有“滥行保举”之责,但是他们本意也是为国荐荐。耆英办事不力,而且私自回京,应该着重惩治。建议立即捉拿耆英回京,交宗人府会同刑部严加议罪。
  “惇郡王,你怎么看。”
  “回禀皇上,臣弟完全赞同恭亲王的建议,严惩耆英。”
  “恭亲王,那你以为这次由谁担任主审比较合适。”
  奕略加思索然后回道:“臣弟认为怡亲王是宗人府宗令,担任此次刑审最合适不过。”
  “臣以为万万不可,臣有保举之责,如果再担任主审,恐怕会有人言臣会偏袒耆英,”怡亲王急忙回道。
  “怡亲王所言有理,恭亲王你再推荐一个。”
  “如此,臣弟以为肃顺肃大人可以担任主审,”奕再次建议道。
  “肃顺,你觉得怎么样,”咸丰朝肃顺问道。
  “微臣不仅要协助皇上处理军政,还有协助桂良在天津议和事务,恐会有负所托,还望皇上另选他人。”肃顺为了避嫌,也不好接这个差事,况且肃顺身兼军机大臣、户部尚书、理藩院尚书,的确精力有限。
  “恭亲王、惇郡王接旨,此次就由恭亲王担任主审,惇郡王担任副手,全权负责审理耆英。”
  “臣领旨”。
  “此事涉及议和大计,你们要尽快审理定案,以安抚人心。”
  “是,”恭亲王、惇郡王异口同声回道。
  接着恭亲王和惇郡王赶往刑部,吩咐官员立马把耆英抓捕归案。
  此时的耆英正在赶往北京的路上,他还不知道朝廷已经下旨逮捕他,当他看到刑部的捕快时,他意识到这辈子算是完了。
  宗人府大堂。
  奕今日提审耆英,其实咸丰已经早就给审讯下了基调,就是“死罪”。但是奕还是很认真的提审询问具体的犯罪细节,以便确定行邢的轻重缓急。
  “耆英,朝廷位有旨意你却私自回京,你可知罪。”奕用案板敲了一下桌子,大声问道。”不曾有罪,属下在天津谈判期间倍受英夷记恨和羞辱,臣想如果继续留在天津有碍和谈大局,于是与桂良和花沙纳商量之后回京述职,这事大学士桂良和花沙纳尚书都可以给属下做证。”耆英回道。
  “这并不能成为你私自回京的理由。”奕不屑的说到。
  “属下私自回京的确有不妥之处,但我也是参照之前崇纶上完奏折之后即起身回京的先例。“耆英反驳到。
  “强词狡辩,崇纶以前曾以侍郎的身份去大沽跟英法接洽谈判,英法方面拒绝与其谈,崇纶不得不回京述职,跟你不是同一原因。”
  就这样子审讯过程耆英一直强调自己受到英夷的羞辱不得不回京述职。奕也不跟耆英过多纠缠,本来他就对道光时期投降派官员没有好感,况且皇兄已经有上谕定耆英死罪。
  于是奕就给咸丰反馈审讯的结果和处理意见:经查明耆英确实有罪,承蒙皇上不在乎耆英的污点给予重用,他应该努力报销国家才对。他在口供提到回京是为当面述说谈判的细节,而且桂良和花沙纳在奏折中也有提到,并不是借口推卸责任。但是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就私自启程回京,的确是冒昧糊涂,虽在情理之中,但是就像上谕说的那样是自寻死路。
  耆英并不是统领士兵的将帅,回京述职也是怕影响谈判结果,和无故擅离职守还是有区别的。臣弟查阅律例,并没有官员擅自回京该判何罪,臣等根据案情细节仔细斟酌。在惠亲王等所拟立即正法的基础之上,给予一定的减刑,建议为绞监候。
  现在仍旧把耆英圈禁在宗人府大牢,量刑是否恰当,最终结果还请皇上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