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计谋天下
五月的京师城外,也就是才刚刚退去春寒的抖峭,就一切都是那么的春意盎然了。
良乡,只是京师城外的一个小镇。
十四岁的兴王朱厚熜在这里已停候了两天。
两天在平常的日子不算什么,可现在是明武宗驾崩,急待新皇登基安定朝野的时候,这两天就显得是那么的重要和不同寻常了。
陪同兴献王朱厚熜到达这京师郊外的还有司礼监、皇室和朝廷代表组成的使团,这些人都是奉张皇太后懿旨到安陆州(今钟祥市)迎接兴王来京登基的;同时到达的还有长史袁宗皋,当然也还有那只与他形影不离的白狗。
自朱厚熜的父王朱祐杬病逝,长史袁宗皋就奉当朝首辅杨廷和之令到安陆辅佐朱厚熜承袭兴献王、接管王府,这一去就是半年有余。现在因朱厚熜不愿从东华门入宫,而与以杨廷和首辅为首的一众朝中元老僵持在这里。这令袁宗皋左右为难。
在这同一时刻为难的又何止袁宗皋一人。
在京城皇宫里,慈宁宫中的张皇太后也是一筹莫展,兴献王接替皇位是由首辅大臣杨廷和提议经她首肯的,由兴献王接替皇位的诏书已诏告天下,现在兴献王朱厚熜与杨廷和因是否执太子之礼入宫,而二人扛上了。这不能不令张皇太后为难。
一边是朱家的血脉,一边又是三朝元老,而且似乎二人说的都有道理,这才是令张皇太后不好决断的原因。
“现在外面的情况怎么样了?”张皇太后问刚从外面进来的宫娥王玉珍。
“回皇太后,现在杨大人还是不同意兴献王执储皇之礼入宫。”王玉珍回着张皇太后的话。王玉珍已是一个四十出头的人,岁月的铅华早已洗去了她那容颜的青涩。
“那你速再去打探,一有变化就来回禀。”已经两天了还没有一个结果,这也不能不令张皇太后心焦。
张皇太后虽贵为皇太后,但大明自建朝一来就严禁后宫干政,现在因明武宗驾崩西去,是朝野非常时候,张皇太后才顺理出来协助朝中三公遴选皇位的继承者。这原是皇家自已的事,那首辅杨廷和本不可过多干涉,只因皇位牵扯太多,各方势力都想在这关键问题上分一杯羹,以此来巩固自己一方的力量。
这也皆是因皇家这几代来太过于软弱,使得朝中出现了奴才欺负主子的现象时有发生。
“十四岁,又是一个小皇帝;不知又得多少年,皇家才能真正再站起来。”张皇太后在心里嘀咕着。
张皇太后明白首辅杨廷和举荐兴王朱厚熜的用意,也就是想一个十四岁的小皇帝,在朝中事务上还不是什么都要听他这个首辅大臣的。张皇太后明知首辅杨廷和的险恶用心,但也不能太过于明显的忤逆杨廷和的意思。杨廷和他现在可是朝中炙手可热的人物,从六部五寺到地方行都,皆有杨廷和的朋党和爪牙。
这才是张皇太后真正忌惮杨廷和的地方,好在张皇太后通过打探得知自己的这个侄子自幼聪明过人,熟读《孝经》、《大学》,通修身齐家治国之道。这也是张皇太后对杨廷和举荐兴献王持首肯态度的原因。
“时间,时间,假于时日我皇家一定不会再受制于你们这些奴才的。”张皇太后在心里对自己说。
令张皇太后没想到的是,这个皇家的侄子还没有进驻皇宫就与那首辅大臣杨廷和扛上了。张皇太后是既兴奋又担心。
“还是年幼,太过于锋芒毕露了。”这是张皇太后现在对朱厚熜这个未来皇帝的评价。“要不要帮这个侄子一把?”张皇太后在心里问着自己。为了朱家的千秋大业,往常这样的事张皇太后都忍着过来了,现在真的要为这个还不是皇帝的侄儿与杨廷和这样的老臣分庭抗理,这值得吗?
这是张皇太后现在需要权衡的事,也是她现在最想弄明白的事,所以这两天来她一直都在观望着,看杨廷和与这未来的小皇帝双方怎么出牌。
被张皇太后惦记着的首辅大臣杨廷和此时也正在阁老院里生闷气,“这个小王八崽子,不说对本首辅感恩戴德,还没进宫就跟老夫扛上了,这还了得。这次若是不打掉他的嚣张气焰,那他以后还不会翻了天了。”
首辅大臣杨廷和现在口中所说的“小王八崽子”正是此刻滞留在京师郊外良乡的朱厚熜。
作为首辅大臣的杨廷和在明武宗驾崩后,之所以选中远在安陆州(今钟祥市)的朱祐杬之子朱厚熜,不仅考虑到他是明武宗的侄子,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他年幼,且远在安陆那种偏僻之地,对皇家的礼仪更是一个白痴,到那时一切都会是由他这个首辅大臣说了算。
这种殊荣是几世修来的福分,杨廷和每每想到这些时都会心怦怦跳。若不是怕背上乱臣贼子的万世骂名,他真想把那皇位拿过来自己坐坐。
杨廷和毕竟是大明的三朝元老,那在朝中所得到的殊荣也不是朝野中任何人所能媲美的,特别是那六部五寺的大臣看到他杨廷和的眼睛,有敬仰和恐惧,杨廷和对这些还是很享受的。
若是有一天他杨廷和真坐到了那一把龙椅上,恐怕面对的这些眼神不再是敬仰,而是恐惧和鄙视。这是杨廷和无法接受的,他突破不了自己这一心理的底线。
杨廷廷虽对权力有极强的占有欲,但他却只能止步于孔孟之礼仪的熏陶对自己自幼所形成的桎梏,不敢去面对来自世人的骂名,更畏惧在历史的耻辱柱上留下自己杨廷和的大名。
这就是真实的杨廷和,一个矛盾的杨廷和。
杨廷和这么多年来一直都是乐于对皇上的掌控,将自己的意志通过在任的皇上表现出来,这种感觉和感受不是任何人都能品尝得到了,也不是任何人都能从中领略得到其中的微妙之处。
杨廷和在想到这些时才稍稍的平息了一下自己此刻心中的怒火。
“来人,传长史袁宗皋来见本阁老。”杨廷和对外大声地叫道。
(本章完)(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