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刚接触专业学习时发的奇怪说说

  粗略地看完了葛剑雄的《历史学是什么》,竟给我一种当年看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的感觉。那种感觉就像臆想中倾城倾国的女神原来长的像如花。
  大学里的历史和中学里的历史有很大的区别。在我看来,大学历史最重要的不是教会学生学懂多少历史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去研究历史这门学科,这也是历史专业和外专业学生的根本区别。就算外专业的学生的历史知识懂的比历史系的学生多,但是在研究历史的能力上却不比历史系的学生强。
  在历史上,汉宣帝刘珣刘病已真正喜欢的是许平君,而许平君却被霍光的女儿毒死了。然而在乌龙闯情关中,刘病已真正喜欢的的竟是霍光的女儿霍水仙,但是历史从没说霍光的女儿叫霍水仙。
  高中时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一个历史事件一般都只有一个结论。大学时学历史,教科书告诉我一个历史事件往往有几种不同的结论。那我就好奇了,那些被选进中学历史教科书的历史结论为什么会被选中,又或者说选中这些历史结论的人想借这些历史结论来达成什么目的。从这些被选中的历史结论中又可以透露什么样文化政策?
  一个理科生跟我说,我在数据与计算中追求真理。我回答说,我在历史的尘埃里寻找真实。真实和真理一样迷人,各有千秋。
  达尔文的进化主义出现后,随之出现了达尔文社会主义。达尔文社会主义说,人类社会也要像自然界一般承认优胜劣汰,承认弱者注定被强者欺凌,承认物竞天择,无须对弱者存怜悯之心。然而那道题的答案告诉我,自然科学的理论不能随便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社会主义只是西方列强为殖民扩张找的理由。那为什么自然科学的理论不能随便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呢?是因为人吗?社会科学是以人为主体,是人类这个种族内部的事。而自然科学涉及到许许多多的种族,对待自己种族之内的人要心存怜悯,对待自己种族之外的生物实行优胜劣汰,物竞天择吗?是这样的吗?
  世界在变化在发展,今时已不同往日,今日十几岁青少年的智力可以比得上古代成年人的智力,一切都在变化。那为什么我们还能以史为鉴?从古至今,有什么是不变的?我觉得有,人性不会变,能够以史为鉴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历史来观察人性的变化规律。学历史,要看到历史中的人性啊!
  为什么秦时明月里的张良被设定为儒家之人,按其生平说他更倾向于道家和兵家。
  观春秋战国,发现有三样东西非常犀利。纵横家的舌头,史官的笔,还有美人的枕边风。
  在诸子百家中,特别反感纵横家。古人评价纵横家,一怒则诸侯惧,安居则天下息。有些纵横家为一人之富贵荣辱,而起天下干戈。有些纵横家言而无信,善于伪装,将欺诈的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当代有许多人责备当年新文化运动的那些代表们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和全盘接受西方文化,还说那些从小就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代表们忘本。还有人说如果当初新文化运动没有全盘否定传统文化,那今天的传统文化也不会如此没落。对于这些话,我想谈谈我的理解。首先,我是能理解当初新文化运动时那些代表们的做法的。因为当时封建余毒仍在阻碍中国的近现代化进程,如果不采取非常手段,恐有亡国灭种之危。并且当代呼吁人们重视传统文化的学者和当年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学者在根本出发点上是一致的,都是出于国家民族的未来。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和呼吁人们重视传统文化是国人在不同时期的爱国表现。我们不该指责新文化运动时期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先辈们,我们要理解他们。当年他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无暇顾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那么这些遗憾就交由我们后人弥补吧!
  对于闭关锁国政策,我持全盘否定态度。有人说,闭关锁国在当时起到了民族自卫的作用,但是这种民族自卫对中国来说真的好吗?如果没有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就算当时的西方殖民者大量入侵,以当时清政府的实力,难道不足以一次又一次打退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吗?更重要的是通过战争可以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昔日的蛮夷已经强大到何种程度了,如此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就会接受西方的器物技术,那样的中国哪里会像历史上的中国一样,随着南海上的一声炮响,进入了耻辱的近代呢?
  在我看来,对于青少年来说,教给他们的历史应该是中国文化是多么的辉煌灿烂、中国在历史曾经有过多么崇高的国际地位、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令人自豪的一件事。因为这样虽然很片面,但是可以达到增强青少年对祖国的归属感和作为中国人的荣誉感的效果,不能让青少年过早地接触关于国家民族的负面历史,这样对他们的成长不利,不能让青少年从小就看到民族国家的阴暗面,要让他们带着一种民族自豪感成长。就算这是欺骗也要一直骗到他们心智成熟并且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等到他们成年,再慢慢让他们接触那些国家民族的负面历史,毕竟先前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影响。为政者在曝光本民族负面历史方面的尺度要把握好,毕竟少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世界史难学就是因为它不是简单的国别史的堆砌,同一时间各地地理环境不同和历史进程不同。公元1500年前的世界史和公元1500年后的世界史,其中国际关系史所占的比例恐怕有很大的区别。
  无论什么样史观或史学观点的提出,都必须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不能随便说我中和两种观点就可以提出我的观点,你必须要有史实来证明你的观点。历史的神圣就在于它的真实。
  学习全球史观不能单单只看全球史观,要拿“西欧中心论”来和它对比。而且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外太空的探索,日后的全球史,恐怕不仅仅限于地球。
  今天在图书馆翻书时看到这样一个话题,研究历史不要从哲学入手。作者认为哲学这种东西往往归纳一般规律而忽于个体差异,从哲学角度研究写出来的历史论文,听起来不错,然而经不起脚踏实地认真调查的学人的一击。并且这样的论文容易泛而空,并且难以做到客观评价历史,因为哲学向来都是一山不能容二虎的。看完吓出一身冷汗,幸亏早早看到了,要不然以后就积重难返了。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道家崇尚伏羲神农之世,儒家崇尚唐尧虞舜之世,墨家崇尚夏禹之世,唯法家不崇古且非今。法家永远都走在历史潮流的最前头,开创历史,创造历史。
  不少人说法家一般都不会有好下场,如商鞅被车裂、吴起被乱箭穿心、韩非被毒死于狱、李斯被腰斩、王安石多次罢官等。其中商鞅最为可惜,他作为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功臣,却被车裂而死。然而商鞅不得好死是重点吗?不是!商鞅通过变法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历史的车轮因为他而快速向前滚动。商鞅虽死,其法仍行于世,足矣!
  历史翻案要考虑对现实的影响。有些历史,不知道要比知道来的好。有时不是政府要故意隐藏真相,而是顾忌真相大白后带来的恶劣影响。历史上有些事,基于对现实的利弊考虑,只能让它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其实改革就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就像分蛋糕,有人分的多就会有人分的少,原来分的多的人不希望改革,原来分的少的人希望改革,后来分的多的人支持改革,后来分的少的反对改革。改革要成功,除了要符合历史潮流外,还要用利益找对盟友,即支持者。
  古人对于王道十分崇拜,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便是内圣外王,而在我们发现了甲骨文和一些曾经深埋于土下的上面刻有大量金文的青铜器和一些上古遗址后,我们发现周以前的王者使用人殉之风,在周后也常常对战俘和奴隶进行大规模屠杀。尤其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得知所谓古之圣王并没有儒家所说那么仁爱。这也是对崇古思想的有力反驳。
  儒家和墨家两大显学就像少林和武当两派一样,张三丰出身少林后脱少林而创武当,墨翟出身儒家后脱儒家而创墨家。墨家十大教义,兼爱与儒家有差别的仁爱相悖,节用节葬与儒家讲究的繁琐的礼相悖,非命与儒家的天命之说相悖,明鬼与儒家的“子不语怪力乱神”相悖。
  有奖问答与有奖知识竞赛这种比赛,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热情和提高人们对知识的关注度,进而可以提高全民的文化素养,但它对专业生来说也有不利影响,它会使专业生在利益的诱使下学习知识贪多,而贪多嚼不烂,专业生对某个知识点会变得“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种不利影响不利于专业生对知识点的深入思考,它容易使专业生满足知识的表层或皮毛。
  像一站到底这种知识竞赛,比知识储备量和知识面,但更比运气。运气好,碰到的都是会的,成为站神,运气不好,一招就挂,纵使你博览群书也无可奈何。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谁也无法做到面面具备。那种题目数量多而且又论总分的知识竞赛,才是真正能分出水平的的比赛,在这种比赛中运气能起到的作用就很小了。我向来都不喜欢赌,我不喜欢输在运气上。
  我一直都非常欣赏“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秩序,国民如果都各安其位,那国家就会按照一定的轨迹去运行,这样国家才会稳定。如果商人去忧虑执政者的事,执政者干农夫的农活,那这样的国家会混乱成什么样子?小国君主用自身的智力治国,中等国家的君主借助贤人的能力治国,而大国的君主制定一定的秩序让国家按照秩序运行。法家的许多观点都是超越那个时代的智慧。
  如果对一个事件有两种极端的看法,那么就会出现中和以上两种极端看法的第三种观看法。而一般人往往倾向于第三种看法,不知这是不是受中庸观念的影响。
  “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每个民族在生死关头时总需要有人来当历史的罪人,然而历史将宣判你无罪。你从小就被天朝上国观念影响的人,如果可能,你怎会向洋人卑躬屈膝。你这一生,你尽力了。真正做决定的人并不是你,而你却为做决定的人背负着如此沉重的骂名,历史将还你公正!
  儒家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而不是制度身上和其崇古的思想有关。在尧舜那个时代,实行禅让制,谁有能耐谁来当君主。自禹以后,实行王位世袭制,决定君主合法性不是能力而是血统。尧舜那时国小民少,而君主又是肯定有能力,所以确立一套好的制度并不是那么有必要。但到王位世袭时期,君主良莠不齐,确立一套好的制度就十分有必要了。儒家崇尚尧舜时期的政治,而韩非就用守株待兔的故事来嘲讽儒家崇古拘古。
  古人常常渴望有明君在位,但是很少有人渴望一套好的制度。君主有贤明有昏庸,你很难保证下一代一定出个明君。拿春秋战国来说,六国有贤明君主在世时,便国力强大,无贤明君主在世时,便国力弱小。反观秦国,自秦孝公以后,君主中肯定有昏庸的或没有才能的,但是秦国的国力却不见有大的衰退。为何?因为商鞅变法给秦国确立了一套好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君主无能,国家也照样可以按轨迹运行。再看春秋五霸,霸终究只是一时之霸,霸主死后,霸业成空。所以说,把希望寄托在明君身上不如考虑如何为国家设计一套好的制度。
  曹丕采用九品中正制,得到了许多世家门阀的支持,扩大了统治基础,得以称帝。如果不用九品中正制,而用科举制,会不会有比九品中正制更好的效果呢?答案是不会,九品中正制是针对当时门阀势力强大的社会状况提出的,而科举制在一定程度在与曹操的“唯才是用”差不多,拿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放在那时一比,最优秀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而不是科举制。但是后人一向认为科举制比九品中正制优越太多,这样做舍弃了历史背景。在以前看过的一些网络中,穿越回古代的主角往往在当时实行后世的制度,而且无往不利。如今再想起这些,觉得那些作者是在扯淡。后世的制度再好也比不过那些针对当时社会状况提出的制度好。在历史面前,有些东西是相对的。不要用今天的标准去评价古人,虽然常说这句话,但是我们总会在不经意间违背它。
  研究假设的历史没有意义,但可以用假设论证的方法来论证历史上的某一政策或措施是否有实行的必要。然而这种假设论证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并且它的说服力不强,别人反驳一句“你凭什么认为历史一定会按你想的那样去发展,众所周知,历史有时充满戏剧性和偶然性。”反驳你的人可以举出真实存在的例子来证明他的观点,而你却不能一定保证历史会像你论证的那样去发展。因为历史的主体是人,人往往因为一念之差而导致多种结果。
  荆轲刺秦如果成功会怎样?嬴政会死,秦国会大乱,继承人年纪又小,无力主持大局,而六国贵族会乘机发难夺回失土,天下将又陷入无穷无尽的战争中。春秋战国这几百年间各国之间混战不断,天下分裂的太久,战打得太多,人民未必就像影视作品里讲的那样不愿被秦统治,人民应该是渴望统一的。嬴政一死,谁来继承他的位置,有哪个诸侯国有能力统一天下,一旦任何七雄中的任何一国显露出统一天下的意向,它立马会成为其余六国的敌人。哪个诸侯国能以一己之力敌六国呢?只有秦国,但是不是每个君主都有统一天下的雄心的,嬴政受时代呼唤的骄子,他不能死。所以《英雄》里那刺客最后放弃了杀嬴政。
  故友庄石山问我学的什么专业,我回答说历史学。庄石山沉思了一下说:“你该认真学一学装逼了,因为装逼遭雷劈,遭雷劈穿越,穿越了,你学的历史才大有用武之地哟!”我笑而不语。
  西方人说:每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女人。故友庄石山说:每一个失去江山的东方男人怀里,都坐着一个女人,或者一群女人。
  古人云:得民心者得天下。这需要一个前提,即强大的军事实力。没有强大的军事实力,而你又很得民心,那么你的下场恐怕会很惨,因为有强大军事实力的人见不得你这么得民心。看提拉古兄弟的改革,多么得民心,而他们和其追随者却都惨遭毒手。看那戊戌变法,那时全国思变,而维新派下场又如何呢?凯撒搞独裁最后被刺杀;屋大维搞独裁,人们送给他“奥古斯都”的称号。他们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如何对待元老院上。究竟这个民心指的是什么?是平民的心,还是贵族的心?恐怕不同时代答案不同。
  考古盗墓都要精通风水学,因为古人的墓葬对风水十分讲究。不懂这个,墓你怎么找得到?还有宗教神鬼之说也略知一二,古人可是很相信这个的。有水便有火,有光明便有黑暗。有科学体系,为什么不能有与科学体系相对的玄学体系呢?
  君子未必能干,小人未必无能。不要认为那些历史臭名昭著的人物只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阴谋阳谋同属谋略,都是达到目的所要运用的手段,抛开道德去讲,阴谋诡计与光明正大的手段未必有高下之分。才能与个人品质未必成相关关系,不要形成坏人都只会用下三滥的手段或一味依靠阿谀奉承的错误观念。
  商鞅徙木立信,世人言商鞅重信。然而商鞅又利用故交公子卬的信任,以言相欺,从而大败魏军。政治人物的言行还是不要轻易归于个人品质的好。
  读《诗经召南采苹》赏析时,看到这样一段话“浮萍生于水中,长于水中,连根都在水中浸泡,远离不洁静的土壤,因此被当做最干净最纯洁的,以至于我们的先祖都愿意拿她们做祭品祭奠先人。”江采萍,从江中采来的浮萍,是洁净的可以献给神灵的礼物。你是梅花,你也是浮萍。
  韩非为什么会死?主要原因是嬴政打算采用他的学说,次要原因是他乃韩国贵族。韩非对帝王心术研究得太过透彻,而帝王的心理活动在韩非的学说里是不能让别人揣摩到的,所以嬴政要韩非死。但是嬴政又不想因此影响他的名声,所以让李斯姚贾他们为他去做。也许你不想谋反,但你有谋反的能力,为了巩固我的帝位,我只有扼杀谋反的可能,你必须死!
  谈起历史,说自己喜欢历史上的某个朝代或某个人物。其实专业生要避免这么做。你喜欢这个朝代,对于这个朝代就难免带上一些先入为主的看法,你想真正客观去评价这个朝代就难了;你喜欢某个历史人物,那你就会看到他的优点而潜意识忽略他的缺点。要理性,要客观,这样才不会被历史的表象所迷惑。
  出现宦官乱政的主要原因就是宦官他们有了生长的土壤,即皇权对其的帮助与利用。如果出现了一股力量能与皇权抗衡,那就为宦官干政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皇帝感到自己一个人难以对付那群王八蛋的时候,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权威,他就需要寻找帮手,然而最常在皇帝身边和皇帝接触的就是宦官这个群体。皇帝为了对抗另一股力量而借用宦官的力量,但是如果没有出现足以与皇权对抗的力量时,皇帝自然也就不需要宦官的帮助了。
  评价皇帝好坏的标准和评价普通人好坏的标准是不一样的。普通人可以根据道德来评价其好坏,但评价皇帝的好坏则看其政和历史功绩。李世民杀其弟李元吉夺其妻杨氏,按照儒家的伦理观,普通人肯定被评价为猪狗不如。可奈何这位天可汗是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明君,所以后人对他多溢美之词,儒家之人更是对其赞不绝口。
  所谓的从善如流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主出身尊贵而臣出身卑微,另一种是主出身卑微而臣出身尊贵。后者心理落差不大,反而使人有得意之感,前者似乎比后者更难做到,毕竟忍受一个世代身份比你卑微的人对你的所作所为指手画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不用说按他说的做了。乱世逐鹿,有不少先天占据优势的人就是因为做不到前者而出局的。
  项羽本纪》:“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由此看来鲁地似乎是在确定项羽已死才投降的。项羽曾被封为鲁公,后来使亲人项冠镇守。为什么鲁地父老要在确认项羽已死才决定投降?一种说法认为鲁地父老念项羽昔日之恩;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鲁地父老是害怕,他们怕投降后遭到项羽的报复,毕竟项羽在那时是无敌的代名词,如果项羽在鲁地投降后领兵收复鲁地,依项羽的性格,曾经投降汉军的鲁地难逃屠城的厄运,所以鲁地父老见到了项羽的头才愿意投降。两种说法两种形象,成王败寇,究竟哪种说法更贴近历史,恐怕要寻找历史留下的蛛丝马迹才可验证。
  在很多网络作家写的模板都是固定的,这难免会被说没有新意。其实这些网络作家也有他们的顾虑。他们使用某个模板写作获得了成功,也就形成了他们所谓的风格,他们如果轻易更换其模板,那他们以前的读者就可能流失,还有可能新的没得到旧的也失去了。现在的网络作家太多了,如果你不与众不同,别人怎么注意到你?如果你经常改变自己的模板,你能保证自己所有的读者都会像喜欢前一本书一样去喜欢你的新书吗?你能保证自己原有的读者不会因新书风格改变而失望离去吗?你能保证自己每种风格都能写好?不是他们没有创新的能力,而是竞争太激烈,他们不敢轻易尝试创新。
  有人说:诸葛亮在决定北伐的那一刻就已经将自己置于不利之地。蜀道难,易守难攻。但是蜀道同时成为了一种限制,蜀道使蜀地的粮草运输变成一种不利条件。诸葛亮率兵北伐,司马懿只需坚守不出,与蜀军拼消耗。曹魏的资源与蜀地相比占有较大优势,蜀军耗不起。诸葛亮为了尽忠,举国之力北伐,即使他知道这样做胜算小,他也不得不去做。司马懿则紧紧抓住这一点与其角力,这是阳谋啊!
  昔盛今衰者耻,昔衰今盛者荣。世人大部分人看你现在,少部分人看你的未来。至于过去,无论多么辉煌,都无法改变你的现在。当日匈奴、蒙古横扫欧亚,其后人如今又如何呢?过去不足以崇尚,现在不足以留恋,唯有将来值得我们期待。人们敬畏你不是因为你的过去的辉煌,而是因为你现在的强大。
  我们的历史研究可以给决策者提供参考数据,仅仅只是参考数据,而不是计策或建议。不是历史学的好就能当领导,而是你具有当领导的能力学了历史之后可以让你更好地领导别人。历史学的好对能否当领导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它是锦上添花。我们受社会地位的局限,对当世知道得远远不如对过去知道的详细,这也是我们难以为决策者提供计策或建议的原因。情报是决策的基础。
  吕思勉说:古人何尝不知科举考的东西无用,只不过能否将无用的东西学好,就可以看出其人的资质智能。这话同样可以用在今天的应试教育上,我们常常批判应试教育下的学生高分低能,说素质教育是多么的好,但是素质教育有像应试教育这种可以普遍通过学习考试来判断人资质的标准吗?在找到这个标准之前,素质教育取代应试教育还需商榷。
  根据我自身情况来看,看大师的著作是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但是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我是没有判断力的,而且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受限于这些知识,迷信大师就难跳出大师画的圈子,做学问追求的不是模仿前人,而且不断创新。本科生的要求是先打好基础,研究生以后学习范围才逐渐缩小而深度逐渐增加。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来日方长,知识要一点一点的去积累。基础不打好,读了一些大师们的著作,随口就能扯出一堆大师的观点,即使是说模仿大师但你也没有跟随大师走完他的一生。大师提出他的成名观点之前的那段路你没有跟着他走,你在意的只是他成名之后的那段路,是成名之前那段路使他成为大师。
  你心中的妇好长什么样?
  我觉得吧,秀美柔弱是不可能的,这和她的身份有关(祭司,将军,王妃)。首先,祭祀是很神圣的事,当祭司要长的异于常人,能让人看了之后产生敬畏之心,要知道上古时期商民可是很愚昧的,看的长相异于常人的人自然而然会产生一种敬畏之心,将其归于鬼神之事。其次,商代那种上古时代,兵法谋略排兵布阵是很粗糙的,作战时将军个人勇武激励很重要,妇好如果长的秀美柔弱,怎么能服众,怎么能勇猛作战激励士兵呢?再次,王妃不一定就要颜值高,很多时候是一种政治联姻,上古时期的贵族不一定长的英俊漂亮,但一定会身体强壮于常人,冷兵器时代初期非常看重身体素质,上古贵族他们未必会像后世贵族那么奢侈腐化。综上所述,我心目中的妇好长相就是身高一米八以上,虎背熊腰,面相凶恶的女汉子,这样的人不说上古商民就是现代人也不敢轻易招惹。
  制订了现在规则的人之所以能制订现在的规则是因为他们打破束缚他们的旧的规则,他们打破了旧的规则对他们的束缚又制订了他们自己的规则来束缚别人。在历史上常常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说法的人本身就想成为统治阶级,提这个说法是为了论证他们想成为统治阶级的合理性,顾如此,梁如此,后世之人如此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英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却不在英国;中国的封建文明极为发达,在封建文明转向资本主义文明的过程中,起重大作用的几项发明源于中国,但是中国却迟迟难以完成资本主义文明的转变。人类学家们提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即最发达最领先的社会在转变时期要保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是极为困难的,而那些处于落后的社会更容易进行转变从而适应变化突飞猛进。因为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孕育下产生的,新事物是要否定取代旧事物的。如果旧事物过于强大,那么新事物就很难否定旧事物;如果旧事物不是很强大,又难以给新事物的产生提供充足的土壤。故而封建文明发达的中国给封建文明较不发达的西欧做嫁衣。因为不发达所以乐于吸收、乐于转变,因为发达所以自满,固守已得利益不想轻易改变。
  故友庄石山说:高中时我们就知道,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是无法根除的,因为土地私有制之下必然出现这种情况;经济危机也是无法根除的,因为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终究会发生矛盾。有意思的是社会主义似乎无法摆脱高度集权的“诅咒”,因为高度集权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短短几十年间走完人家资本主义国家三四百年的路,但是发展太快有些隐患来不及处理最终也会酿成大祸,苏联的崛起和解体就是最好的例子。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下的社会生产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指挥棒,这支指挥棒就是建立在高度集权之上的,没有高度集权如何使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得到好的运用呢?如果不搞高度集权,戈尔巴乔夫改革的例子摆在那里,抓的很紧的突然放松后果可是很可怕的。党有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党知道该怎么做,党这样做是为了人民,你要安心做社会主义建设的螺丝钉,跟着党的指挥棒走,你要服从集体,这是社会主义的需要。对于中国的独特社会现象也不要惊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后会好的。
  从统治者个人角度来看,朝贡贸易就是统治者用自己多余的物质资源来换取精神上的满足的一种行为。那是一种表面上是贸易实际上是施舍的行为,这可以给统治者极大的优越感和满足统治者的虚荣心。同样是王者,你们却要遣使向我进贡。这种行为给统治者一种我就是世界中心之王的错觉,然后以后的统治者也一直将这种错觉继承下去,他们越发轻视外面的国家。从这个角度来讲,朝贡贸易对后来的统治者实行闭关政策不屑外界接触有着深远的影响。
  讲座这种东西,主讲者要考虑到听众的知识水平,要使大部分听众明白自己的观点,并且是采用口语的方式,所以讲的内容的深度不会超过大多数人能接受的范围,故而听完之后的收获往往不比看主讲者的一篇论文或一本著作多。同样是大家,在武大讲的内容和在江大讲的内容肯定不一样嘛!听众自身的知识水平决定了大家讲的内容的深度。有时候听完讲座,发现大家讲的内容似乎并不能完美配得上其身份,其实这是听众主体的问题,如果听众主体是老师,那大家讲的内容对学生来说就深奥得多了。哎!讲座最大的优点就是它的互动性,不过这种在大庭广众之下的提问和回答,由于时间的问题,效果大打折扣。讲座起的作用就是引导,告诉你的只是大体构架,详细点就要看论文和著作。
  最近魔兽这部电影很火。我应景说说对魔兽争霸想法。从初二接触了魔兽争霸,一直都到现在。我喜欢魔兽,是喜欢它对整个世界的设定,喜欢里面与现实截然不同的人、事、物。设定这样一个世界,需要非常丰富的想象力和的知识积累。设定一个合理的世界,规划这个世界的历史及走向,说明其种族王国崛起与消亡的原因,其所要遵循的仍然是从现实历史中归纳出的一般规律。这样设计出来的世界的历史的发展才合理。在合理的基础上构建那样庞大的世界,使得魔法与科技并存,理论体系仍然来源于现实中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如设定一个种族,这个种族的外貌,其生存环境,其种族性格,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实游戏制作未必就是所谓的“不务正业”,这里面关于游戏数据的平衡、游戏盈利模式的设定、合理精彩的游戏剧情的制作,都要依靠丰富的知识积累,一般文化水平的人未必能做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