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庆除夕徐府俱团圆 贺新年王爷重回宫

  说的是自那日曲江池救美后,吴王与徐惠便没有见过面,各自回归了自己的生活。
  几日后徐父徐孝德带携妻带子从湖州赶了回来,他们这次回湖州老家一是探亲祭祖,二呢则是要跟亲人们传达一个喜讯——徐家要出皇妃了。虽然太宗都可以做徐惠的父亲了,但是在那个时候的人眼中,这还是一件十分光宗耀祖的事。徐家虽不至于十分迂腐地认为这件事可以将徐家摇身变为贵族,却也的确是件可喜的事,毕竟并不是谁家都有把女儿嫁入皇家的福气的,也不是谁家都能把女儿教育到可以满足皇上妃嫔的标准的。
  徐父徐母回来以后便开始着手准备除夕要用的东西。唐朝的时候没有发明火药,所以根本没有现在的烟花爆竹之类的东西,因此所需要的采买的无非就是一些红纸、青幡布置庭院。
  除夕这天一早徐父管家便开始带领下人打扫庭院,将折好的东南桃枝插在门户上。插桃枝的寓意很多,首先,桃木有避邪驱鬼的作用,当然避邪驱鬼一定要选桃树的东南枝,因为东南方向是向阳的方向,阳气更重;其次桃是早春植物,是春天到来季节变换的标志;还有就是桃这种果树很容易成活而且果实繁盛,所以在人们的观念中桃还代表着丰收和多子多福之意。因此,除夕的早上一定要早早地把东南桃枝插在门户上。
  而徐惠在看见大家都在忙着准备迎接新年的时候则更有些想家了,虽然徐家人对她很好,也没有对她性情大变做过多的追究,但是她依然很想念远在二十一世纪的家人和朋友。正在她倚在门口发呆的时候,馨儿蹦蹦哒哒的跑过来了。“小娘子,郎君说了,今年的春书让你写,说是给你留的最后一次课业”说着小丫头把手中裁好的红纸递了过来。
  春书?whatisthe春书······徐惠看了看一条一条的红纸,意识到,也许这就是唐朝的春联吧。于是结果红纸对馨儿吩咐准备笔墨·····那个啥,幸亏本姑娘大学学的汉语言文学,练过一点儿书法,要不然,这春书就得难死人。只不过,这个字体嘛······她真的不能做到跟真徐惠一模一样······这······算了,不写也是死,写了大不了到时候找些理由搪塞过去,总比大才女写不出来对联强啊。
  徐惠随手把自己那个年代的对联写了几幅递了过去,什么“爆竹声声辞旧岁梅花朵朵贺新年”什么“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之类的,还给写了什么“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抬头见喜”之类的吉祥话,顺手还写了几个福字,各种笔体,各种花样。看得馨儿拍手叫绝。原来唐初还没有正式的春联,只有一点儿春联的前身,也就是所谓的春书,那都是些五言绝句之类的,馨儿还从来没见过这么一套系统的春联呢。
  馨儿拍手叫绝到时候徐孝德也挂好青幡进来了,当他看见徐惠和馨儿手里那一套套的“春书“的时候明显也是楞了一下,估计他也是没见过这种春书。不过,很快就看见了他的笑脸,很显然他对徐惠写的春书很满意,而且徐惠写的每一张都用的不同笔体,所以徐父以为自己的女儿故意做出这样有新意的春书,也就没有纠结字体不熟悉这件事。
  徐惠在这帮忙准备迎接除夕,而皇城的另外一边李恪已经安排好府里的一切准备进宫了。毕竟是除夕夜,所以即便是他这样有了封地的王子也要进宫一起度过这一年的最后一天,要初一才能回自己的府上。这里说一下,吴王是有自己封地的王子,有自己的王爷府,所以正常情况下他是要留在自己的封地不能长期在长安城逗留的。
  而这李恪救徐惠的那天也正是他回到长安城的第一天。大半年没有回长安了,所以就各出逛逛,没想到正遇见了失足落水的徐惠。一袭淡黄色的披风在湖面上一闪而落,并不是很显眼,但机敏的李恪还是发现了,于是就上演了一出英雄救美的戏码。将徐惠送回府上以后李恪变回王府了,但是不知为什么他当夜辗转反侧,总是担心着那个落水的小丫头,于是次日一早便又上门探望。虽然之后两人便没有见过面,但是那活泼可爱的丫头还是在李恪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进宫以后李恪先去拜见了父皇李世民,然后又去看望了母亲杨氏。杨氏见了自己的儿子高兴得热泪盈眶,已经将近一年没见到她的恪儿了,她不止一次的自责,觉得是因为自己的原因,才影响了儿子的前途,她的儿子是多么高贵又是多么的优秀,而如今却因为有前朝血脉不能留守长安,而她又怎么明白很多事并不是这个前朝血脉所影响的。李恪看见自己的母亲自是有好多母子情深的话要聊一聊,这些暂且不表。且说李恪中午母亲宫中用过午膳之后便前往东宫见自己的太子哥哥。
  这里提一下,太子李承乾是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嫡长子,长孙皇后与李世民情深意笃,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所以李承乾自然自幼就是天之骄子,受到爷爷李渊和父亲李世民的宠爱。并且从他的名字上就能看出爷爷和父亲对他是抱以厚望的。承乾,承接社稷、总领乾坤。前文书说到李恪很早就封了郡王,不久又改封王,而李承乾,还在襁褓中就封了王,当然,这和他的嫡长子身份是不无关系的。
  李承乾小的时候很聪明,而李世民也是有意培养他,所以在李承乾五岁的时候就让陆德明和孔颖达这两位儒学大师教导他学习儒学经典,而李世民即位之后就把年仅八岁的李承乾册立为皇太子,册立皇太子的诏书上称其“早闻睿哲,幼观《诗》《礼》”,史书上也称李承乾“性聪敏”“特敏惠”“仁孝纯深”,可见早年的李承乾的确是博览群书,品行优良。到了李承乾十三四岁的时候李世民担心他从小生长深宫不能理解百姓疾苦,又叫于志宁、杜正伦等人对其加以引导并让他们在太子做得不对的时候要勇敢直谏,太子对自己的老师们也很是尊重,由此也可看出此时的太子当时还是很符合一个储君的标准的。
  然而这样仁德知礼的太子在贞观十三年以后变得叛逆起来。这个时候太子已经年近二十,也已经娶妻生子,虽然在崇文馆开设以后他更加勤奋学习了,但是这个时候的太子越来越觉得自己已经是大人了,有自己做决断的能力了,便对张玄素、房玄龄等这些东宫辅臣不是那么温和了,他觉得这些老顽固管的实在是太宽了,他是太子,未来的皇上,他们竟然敢这样的忤逆于他,简直太放肆了。加上此时他患了脚疾,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自卑。于是更加觉得大臣们的直谏是对他太子权威的蔑视,于是慢慢的变得暴戾起来,这些性格在之后的两年里更加的严重,但这是后话,我们以后再说。
  说的是李恪从杨氏那里出来就直奔东宫,他与李承乾是同年出生的,两个人和后来晚他们一年出生的李泰可以说是一起长大的,虽然嫡庶有别不在同一处宫殿抚养,但也是感情很好的。后来在贞观七年李恪之藩两个人就更不能不在一起了,这六七年中只有除夕前后兄弟二人才有机会见个面。况且李承乾是太子,亲王回宫,拜见太子也是有必要的。李恪走进东宫的时候李承乾正在承恩殿,里面笑声连连,经人通禀后李承乾满脸笑容的从里面走了出来。立刻见到太子立即附身行礼,李承乾受了礼之后两个人一边往左春坊走一边聊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