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进墓取药 三
两幅水晶棺晶莹剔透,可以依稀看见棺中之人的声影。
“啊!”
殿中突然传出一声惨叫,自这才注意到手下突然向了魔一样,拿着剑在殿中不停乱砍,最终消失在自己的视线中。
辰逸和柳依依赶了过来,四人一番商量之后,决定还是先退出去,再做打算。
几人没走几步,整个墓室突然出奇的安静,连风声也停了下来。
几人不敢乱走,不知过了多久,孙颖有一点不耐烦了,刚想开口,突然原本摆在外边的棺材突然晃动了起来,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显得异常的诡异恐怖,四周传出了令人不寒而战的声音,四人如临大敌靠在一起,手中握紧了宝剑和火把,目不转睛的看着四周。
一百多福棺材不停的抖动着孙颖差点一屁股坐在了地上,辰逸感觉自己的双腿不停指挥,不断抖动着。
四周洞壁上的火光不断摆动着,忽明忽暗,棺木的影子在火光下被无限拉长,如同一只只隐藏在黑暗中的怪物。
李舟嘴里不停地说着什么,如同咒语一般。
紧接着又跪在地上急忙从包裹中取出了五支蜡烛和一个香炉,摆放成梅花形状,香炉中心点燃五只香。
蜡烛在洞穴中,散发着微弱的光芒,如同一一扁舟正在狂风暴雨的大海中飘摇不定。
其他三人照着样子,跪在地上重重的磕了三个响头。
啪的一声,好像有什么东西断掉了,又好像有什么东西从棺材中走了出来一样。
几人心中不由一惊,蜡烛的小火苗左右晃动,原本明亮的烛光突然一闪,变成了无比妖异的青绿色,让几人心惊胆战。
“你们快看香炉。”
片刻的功夫,香炉中的香便已经燃尽,场面说不出的诡异。
“砰。”
“砰、砰…”
先是传出棺木被打开的声音,紧接着四周又传来四周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
“小逸、你、你有没有听到什么声音?”
“是尸蚁,大家往大殿中跑。”
李舟一把将香炉抱在手中,二话没说从地上一个鲤鱼翻身,撒着丫子就往殿中跑去。
辰逸急忙起身,发现四周全是密密麻麻的尸蚁,每一个都有自己拳头一样大。
蚁群不断从四周向他们靠拢,期间还有不计其数的尸蚁,正从棺材中爬出来,加入到大军当中。
“快,快点。”
李舟站在门口不断挥着手,焦急的喊道。
只留下辰逸一人,还在拼命的跑着,边跑便大声吆喝道:“你大爷的,你们能不能跑慢点。”
眼看就要追上自己,右手深入到背包中不断摸来摸。
找到了,心中一喜。
自言自语道:“奶奶的,老子又不是你没和你老婆睡觉,追老子追的这么紧,我请你们吃烧烤。”将竹筒一样的东西,扔到身后。
“轰!”
竹筒突然炸开,身后燃气了熊熊大火,伴随着哔哩啪啦地声音,以及一股肉味。
紧跟其后的蚁群,突然一顿,绕过着火地地方。
“妈呀!”眼看蚁群又要重新追了过来,辰逸鼓足了吃奶地劲,在蚁群合围之前,终于跑到了宫殿中。
四人刚迈入殿中,砰地一声,两侧地大门突然合在了一起。
“等等,我们就这样进来,这里会不会有什么陷阱?”辰逸正打算迈步,又将脚收了回来。
“小心为妙,你们等一下,我先试一试。”
辰逸从背包中掏出一个竹筒,用火折子将其点燃,用力扔到了远处,在几人好奇地目光下,将耳朵捂了起来,只有孙颖好奇地看着三人,心中还在想着三人为什么要将耳朵捂起来。
突然。
“砰”地一声。
大殿中充满了震耳欲聋地声音,孙颖感觉自己脑袋嗡嗡作响,过了好久才恢复正常。
正个大殿地地面都在不停地剧烈地抖动着,几人急忙趴在大门上,尘土飞扬,什么也看不清楚。
过了好久,等人们从新回过头时,这时几人才发现,原本平整面地面全部都消失不见了,自己正处在在宫殿上方,落差最起码有五十米左右。
墓主人怎么不会想到,后世有人会这样简单暴力地方法,破坏掉自己绞尽脑汁想出来地机关。
几人本以为自己所站立就是地面,谁知确是一个陡峭悬崖边,这里确实存在宫殿,真不过真正地宫在底下。
真真假假,虚虚实实。要是要是一行人冒然在地面行走,说不定早就掉了下去摔成了肉饼。
环顾四周,让人最震撼地是,洞穴的最中间,是一个巨大无比地水潭,潭水清澈见底,里面不断有泉水冒出,水潭旁边有一个很大石板,后边长有一颗参天古树,枝干虬曲苍劲,黑黑地缠满了岁月的皱纹,光看这枝干,好像早已枯死,大树上长满了青苔,树枝上挂满了数不清地藤蔓像一个巨大无比地雨大,将下方遮挡地严严实实。
古树藤蔓纵横交错,缠绕在一起,有些藤蔓已经伸到了水潭中。
站在上方,可以清晰看见,石板上方伫立一座雕像,让辰逸感到诡异地是,雕像双手好像捧着什么东西,好像是一个盒子,由于太远只能看到一个轮廓,自己不敢下定论。
这么高,怎么下去。
柳依依观察着四周,全是密密麻麻地藤蔓,等会找不到其他出路,只好顺着藤蔓攀爬下去。
李舟非常兴奋,叫道:“龙从右来穴居左,龙从左来右边载,则载远看如把伞,平观细审作合盘,扁大不齐临弦出,粗雄壮伟向则寻。”
“奶奶的腿,我们终于找到了,任务最起码完成了一半。”
孙颖担忧地说道:“我们还是下去吧,这里十分邪门,恐怕另有玄机我们还是小心为妙。”
辰逸向前走了一步,低着头看了看下方,这么高,他们又不是蜘蛛侠,怎么爬下去。
经过几人地一番讨论后,决定自己李舟先顺着藤蔓滑下去,到时候在底下接应他们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