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拜访 上
郑夫人深深地看了郑南莲一眼,然后道:
“以后不必再帮我抄佛经了。没事与姊妹们多聊聊天”暗中叹了口气:“要不,就多看看游记,或是刺绣什么的。”
郑南莲看向郑夫人,淡然地道:“好,母亲您放心吧,我不会出家的。”
但有后半句,没有说出口至少您还在的时候,我不会。
被女儿看出了心中的想法,郑夫人怔愣了一下后,讪讪然地道:“那我可就回信了。”
郑南莲听着母亲一再确认的话,心里说不上来是什么滋味,想扯了笑容出来安慰一下母亲,可是她最终的笑意里带着忧郁,同时又点了点头。
郑夫人写好了信后,还给郑南莲看了看,毕竟这是女儿的亲事,意要让她有参与感。
郑南莲看过之后,却什么也没说,毕竟信里只是约定时间,她每日里也是闲来无事居于后宅。
因为,郑继伯没有写李建成附马伤了身体的事情,所以郑夫人也不知道,反而觉得李建成各方面的条件无可挑剔。
现在只等到时候见到人,看看言谈仪表。
郑夫人因为心中满意,所以速度就非常的快,转天一早就把信交给了郑辰,让他再跑一趟武功去送信。
郑辰不敢耽误,马上起身,三日后来到了武功的李府,此时李建成轻车简从已经走了五分之二的路程了。
又走了三日,这天到了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
一连多日赶路,李建成每日不是坐在车里,躺在床上。
而现在到了历城,他也算是静极思动。
毕竟这里有一个名人历城县县衙里的马快班头,手使一双熟铜锏,胯下骑黄骠马。马踏黄河两岸,锏打三州六府,威震山东半边天的
秦琼,秦叔宝。
李建成之所以要路过历城,就是想拜访一下这位秦二哥,结一份香火情。
毕竟他现在什么都不是,没有招揽人的资本,但不妨碍李建成交朋友。
李建成住下之后,让人去打听秦琼的住处。
毕竟是马快班头,地面上的名人,一打听小二就指了位置:“您也是秦班头的朋友吧,还别说秦班头的朋友还真多。”
李建成含笑点头,示意李喜给了小二一把铜钱,让李飞留在店里看顾物品,然后带着李喜和隐正去拜访秦琼。
到是秦琼的家的门口,李建成上下打量,不显然的木门,但是门前清扫得非常干净。
他亲自上前叩打门环。
门里很快就有人应声:“谁啊?!”底气十足,李建成可以想像出山东大汉的样子。
李建成扬声道:“在下陇西李氏,李建成。”
陇西李名声在外,门里的大汉愣了一下,却不敢怠慢,不过心中却画了个疑问,这么显赫背景的人,来自家做什么?!
大汉开门,满脸笑意地道:“不知道几位哪谁?”
“叔宝哥在吗?!”李建成自来熟地道,他在小李二那里学到了顺竿往上爬的精髓。
李建成风仪出众,谦谦君子太度让人很容易产生好感,大汉听到李建成叫出秦琼的表字,还叫哥,便让了一步,笑道:“快进来说话。”
李建成对着李喜还有隐正一招手,示意俩人跟上,大汉看到随行的人手里带着着礼物,更加热情,想着可能是秦琼新认识的朋友:
“叔宝在衙上还没有回来,先进进来坐吧,我请老夫人出来,你们聊着,然后我去找他。”
李建成含笑点头:“不知郎君怎么称呼。”
如果安话本里的描述,这人应该是秦安,但是毕竟是杜撰的,总不好取信。
“我叫秦大,什么郎君不郎君的。”秦大憨笑道。
快步把李建成让到厅堂,秦大便去后院回禀秦琼的娘,秦王氏。
等的时间不算长,大约一盏茶的功夫,一位穿着简朴,气质祥和的妇人走了出来。
跟在她身边的是位样貌一般,脸上还有点小雀斑的丫头。
李建成马上起身,对着秦王氏一礼道:“在下陇西李氏李建成,家父唐国公李渊,听闻叔宝哥急公好义,神交已久,此次正好路过历城,贸然上门打扰,还请老夫人莫怪。”
秦王氏已经知道李建成来自李氏,当初秦琼的你亲秦爱,在北齐咸阳王录事参军的时候,李氏对他们来说都是显赫贵胄。
但秦王氏毕竟也算是见过世面的,只是眼里闪过了诧异,便含对秦大道:“大安你去看看叔宝在忙什么,如果无事的话,让他早些回来。”
李建成眼里闪过一丝黯然,不过想一想也了然,秦琼现在等于是公安局的局长,自己带着礼物上门,秦王氏这种疏离的态度才是正常的。
于是,李建成含笑道:“老夫人,我初次上门,也没带什么贵重礼物,这酒是自家酿的,布匹也是自家铺子上卖的,您看放在什么地方,总不好让他们继续抱着吧。”
秦王氏失笑道:“这哪里是布匹,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可是上好的锦缎。”
“这个我可不太懂,就是在出门之前,想着总不好空手,去铺子里要的。”李建成讪讪一笑:
“说出来不怕您笑话,这次我是要去悯寺的,但听玄成子说起叔宝哥的事情,我就想来拜访一下。”
委婉地告诉秦王氏,自己特意绕路来到这里,还从家带的礼物,而且此行是去寺院,没有什么别的目的。
秦王氏这才对一直路在她身边的丫鬟道:“玲珑,去把两位小郎君的东西收下。”转头看向李建成道:“家里没有什么好茶,李郎将就一下。”
李建成含笑道:“老夫人,您叫我功予吧。”
成功是李仪与李纲给李建成起的表字。
李建成这次出门之前,去了见了族学,请先生给起了表字。
李仪早就准备好了,毕竟原打算李建成要去白牛溪的,他猜想着李建成全来。
他与李纲分别给李建成起了一个表字,一个是功予,出自李仪,一个是文德,出自李纲。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