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申请办学
虽然皮德嘲笑白罗浮只会写一些无病呻吟的散文,但白罗浮是有写过的,而且手稿还在,正好直接拿出来寄给报社。
讽刺社会的,那也是。
因为浑城县是东木郡的郡治所在,故而县城核心区有一大票郡直辖职能衙门,所以,矮一头的县机关单位就只能避让,另寻他处落户,于是,原本加城下辖的一些近郊小镇就成了他们的首选地,县邮局就设在由诺森小镇扩展而来东城区。
离契约者的小酒馆不是很远,两人选择走路过去。
“对了,拜维,你准备用什么名字投稿?”伊帆问道,“用本名,还是用笔名?我觉得你还是想一个简单好记又富有文化和深意的笔名最好。”
白罗浮翻了个白眼,“提这么多要求,要不你帮我想一个?”
伊帆还真的用心思考起来,就这样,两人默不作声的转过了两个街道,眼看着再过不久就要到邮局了。
这时,伊帆突然把手一拍,道:“拜维!”
白罗浮下了一跳,“怎么啦?”
“我说拜维!拜维!”伊帆大声道。
白罗浮一脸懵逼。
“我的意思是,直接用拜维作为笔名,你觉得怎么样?”伊帆兴奋的道,“我觉得非常赞!”
“你想了半天就想出这个?”白罗浮鄙视道。
拜维,哪里有文化哪里有内涵了?
“不过……好像很不错的样子!”
“就用拜维吧!”
对于白罗浮的英雄所见略同,伊帆表示很高兴,直到邮局,嘴角上都还挂着笑。
本来大夏的邮递部门是军警系统下辖,主要工作都是传递军情或政府部门的公文,但随着商业的发展,大夏邮递业务越发火爆,遍布全国的邮递系统应运而生,邮递部门从军警系统拆分,一部分划归民政,暂属户部。
户部成立邮政司,各郡区县相应的邮政局自然而然跟班上马,因其对民间开放,又有政府公信力作保,一经成立就大受追捧,成为官方又一油水衙门。
浑城县是一个新进崛起的老牌贸易城市,故而,进出浑城县邮局的人非常多。
等伊帆和白罗浮进来的时候,还需要排队。
“就知道收钱,也不知道多找些人!”白罗浮不满的抱怨道。
“得了吧,大夏官府已经算不错了,换成以前的加氏,这种好事想都不要想。”一旁的伊帆为大夏朝廷说了句公道话。
白罗浮撇了撇嘴,却没有反驳,事实如此,反驳什么?
好在队伍不长,很快就轮到了他们。
“你好,我想问一下新港报社征文的事……”
新港三大报社并没有覆盖全国的网络,所以,征文一事,他们选择了与邮政系统合作。
虽说邮政是新港报社的合作方,但白罗浮还是迄今为止第一个过来询问此事的人,不得不令浑城县邮政的柜台小姐姐对白罗浮多看了几眼。
“很简单的……”柜台小姐姐展颜一笑,接着就巴拉巴拉将一整套流程都介绍了一遍。
正如她所说的,流程很简单,而且大部分流程还都是在稿子被审核通过后才用的上,也就是说,现在白罗浮要做的只有四件事。
填写表格,找人公证,寄样稿,付钱。
然后等通知。
如果他的稿子审核通过,那么邮局会会将报社的回执,按照填写表格的地址亲自送上门,不需要白罗浮天天往这跑。
当然,假若在投稿后一个半月都没收到回执,就表明稿子没通过,不要再想了。
公证人需要两位,邮局一位,投稿人一方一位,白罗浮这边是现成的,伊帆身为浑城县有名富豪之子,足够资格作为公证。
等邮局那边的公证人到场,双方签订公证书,以证明xx系浑城县东城区照山村白罗浮(笔名拜维)所作。
接下来把样稿寄出去,把邮钱一交,该做的事情就算完了,可以回家等通知了。
嗯,邮钱仍然是伊帆垫付。
白罗浮这边很快完事,契约者的小酒馆,皮德和来万也是聊的激烈。
“……大夏虽定鼎东木区区两年不到,但对东木郡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可以预见,只要大夏不对外吃败仗,不受外界势力影响,这个改变的幅度必然会越来越大,且不可阻拦。”
“届时,占据地利的浑城县又将会是另一个样子,现在是没有多少人愿意出来吃饭,大部分人都不富裕,许多人还在饿肚子,不宜扩展,但那时就说不定了。不仅仅是餐饮行业,衣食住行,各方各面皆是如此。”
“现在有的衣服穿就不错了,说又能说若干年后,不会出现天天换着穿的情况呢?”
“先人一步即占据先机,一步快则步步快。”
“而且这个时间想必不会太久。”
“当然,风险肯定是有的,就看你胆子大不大了!”
来万目光炯炯的盯着皮德。
皮德道:“你能想到这些,官家的人更应该能想到,与官家走动频繁的几家大商人却未听闻在国内有什么大动作……”
“你怎么知道人家没有大动作?”来万反问道。
皮德默然,因为他确实不知道。
“正因为我们的关系没别人的硬,所以我们才要抢先进场。”来万又道,“不然,别说吃肉了,我们连喝汤的机会可能都没有。”
“哎,还是官面上没人啊!”皮德这可不是有感而发,他除了这家祖传的小酒馆外,在外面还有别的生意,多年的商场摸爬,算是吃够了后台不硬的亏。
大夏入主后还好点,以前的加城时代,那真叫一个憋屈,坑。
对此,来万也没有办法,关系这玩意儿,只能靠自己去跑,还有看运气。
“对了,最近我们几个朋友正在联合同伴,向县府申诉,请求修建供幼童学习的学堂,你家要不要参与进来,我记得你最小的弟弟也差不多快七岁了……”皮德忽然提到教育。
“你家的皮思麦也已经七岁了吧?”来万道,“是该有一座学堂了!”
其实以两人的家底,孩子根本不愁没书念,然而他们还是选择向浑城县府申请办学,目的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