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相关 师与生的故事

  古往今来,老师和学生之间,有着讲不完的故事。
  古代有个学生,天资聪明。学生第一天上课叫“发蒙”。第一篇课文是《三字经》。老师的称谓原来称为先生。先生先读一遍,这位学生跟读一遍。然后学生自己在座位上自己熟读直至达到背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学生们完全不懂课文意思,只能死记硬背。所以熟读到背诵有一定困难。这位学生琢磨出一种记忆的方法,他很快背熟了,坐在那里玩耍。先生很奇怪,你怎么这么快就背熟了呢?他把这位学生叫上讲台,要他背诵课文。学生很快背起来:“绳子粗,拉不断,西乡近,细乡远……”先生大喝一声:“停下来!你这样背书啊?,手伸过来!”先生拿出一把一尺多长的戒尺。这学生“哇”的一声叫起来,脸已经变成一副哭丧状。
  还有一个学生,父亲姓“赵”,母亲姓“钱”。这天上课,课文是《百家姓》。先生先读:“赵钱孙李。”学生一惊,先生怎么知道我父母的姓氏?学生忙读道:“赵钱生我。”先生停下来,望了一下学生。大声告诉他:“赵钱孙李!知道吗?”学生:“知道。赵钱生我。”先生想了一下,说:“赵钱生我。”先生想,你这会该说赵钱孙李了吧?这时,学生奇怪了,先生的父母怎么和我的父母同姓?于是学生恭恭敬敬地应道:“啊,原来赵钱还生了先生啊!”
  训斥学生的办法也各有不同。学生上课随便讲话,作业没有完成。有些地方流行是把学生叫到老师的办公室,在老师座位旁站着,聆听老师一句接一句的训斥。我记忆中我们这地方不太流行这种做法。
  我做教师年代,有一位老师叫黄镇。黄镇老师是从四川调过来的。他把这种教育方法带过来了。时不时总可以看到他办公桌前站着一个学生,聆听他一板一眼一字一句一套一套的训斥话语。
  每天下班回家,我都是和他结伴而行,搭乘5点半的渡轮。下午四点半钟的样子,黄镇老师端着备课夹和书本进了办公室。他的身后跟着一个学生。
  例行的训话开始了。我知道这训话有一套流程。首先,由老师先讲道理,其次指出学生的问题,最后,学生还要表态,承认错误,不再违犯云云。这一程序下来,加上从学校到码头还需要一刻钟,时间够用吗?我望着黄老师,用手指了指手腕上的手表。他点了点头,表示知道。
  五点钟过了。程序就只是等这位学生表表态度了。训斥接近尾声。只听见黄老师一口川音:“你说说嘛,今后注意改正这些缺点嘛,好不好?”
  出乎意料,学生没有配合,沉默。
  “嗯?你以后上课还随不随便讲话?”又是黄老师追问的一口川音。
  沉默。
  已经五点过五分了,这学生一表态,训斥便立刻宣告结束,我们就可以匆匆赶赴码头了。
  然而,还是沉默。
  黄老师和我都等着这位学生说话。
  五点十分,这位学生终于开腔了,而且是一口浓重的四川话。他望着黄老师说:“说嘛,你继续说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