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七章 罪己诏
初春的长安城,乍暖还寒,冬日的残雪还没有完全消融,未央宫殿上的积雪依然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田蚡和他的军队从初冬走到了初春,残兵败将一路跌跌撞撞,他们没有要赶回去庆功的荣耀,好似一步步更加接近了死亡的召唤。
汉朝没有派来接应的车马,沿途的郡县也没有得到为他们补给的命令,这便是失败带给人们最直接的效力。
落差最大的人便是田蚡了,他上次去齐地督办海防的时候,那是何等风光无限啊!
那时的汉朝太尉几乎是躺着就完成了皇命,如今他也是躺着,不过这是他被打倒了,而不是养尊处优的表现。
李广身患重病,自然也是一路“躺着”回到了长安,他给刘彻上疏告老还乡,不要封地也不要一个钱的俸禄。
李广杨仆负荆请罪,与田蚡三人跪拜在未央宫外。
“启禀皇上,太尉与卫青杨仆两位将军,已在宫外跪了一天,请求皇上的责罚!”
包桑向刘彻禀告道。
“责罚?他们要什么样的责罚!难道让朕亲手杀了他们不成?”
刘彻的怒火在胸中燃烧了多时了,他的怒气一半来自于田蚡李广等人,一半更多的来自对海上新朝和北方毛贼的愤恨。
汉朝打了这样一场窝囊的战争,不仅让汉军蒙羞,也让刘彻和大汉朝蒙羞,这是大汉有史以来,输的最没道理的一次。
“丞相,你说该如何处置太尉这一干人等呢?”
刘彻强压怒气,他已经不止一次动过杀机,按他的想法,田蚡等人真该千刀万剐了。
但汉朝有汉朝的规章法典,一切量刑定罪都要依法办理,刘彻也不会感情用事的。
“皇上,汉军此次北伐,长途跋涉历尽艰辛,最后虽然没有全歼外敌,也对他们形成了强大的震慑!”
“此次战事我军虽然遭受了重大伤亡,但却事出有因,老臣以为,太尉等诸将应该承担战争失利的责任,但却罪不当诛!”
“哦?什么是‘事出有因’,如何又‘罪不当诛’呢?”
刘彻显然怒气未消,他本想借丞相的口来治败军的罪,但窦婴非但没有对田蚡等人,口诛笔伐般的声讨,却似乎又在为他们开脱着罪责。
“皇上,依老臣私下了解到的情况来看,问题还是出在了海上的新朝身上,我们对他们太大意了!”
“新朝人对我汉朝的军事行动非常熟知,而我们却对他们的情况一无所知,竟然连新军从海上何时登上大陆的都不知道!”
“这样看来,我们一开始就陷入了被动。紧接着,两军交锋,汉军几乎要将西军(西伯利亚王军队的简称)全部歼灭了!”
“就在此时,新军突然杀到我军身后,战事便急转直下了。”
窦婴当着皇上和满朝文武大臣,将这次战役重新回顾和梳理着,他的目的难道真是要保住田蚡吗?
当然不是,朝中连皇上都知道,当今的太尉和丞相貌合神离,早就在明争暗斗了。窦婴会突然大发慈悲,力保田蚡吗?
窦婴这么做,其实是为了卫青,卫子夫已经私下找过了他。
“丞相,卫青初次远征,便遭遇了惨败,皇上一定会治他的罪啊!”
卫子夫哭哭啼啼地来见窦婴。
“此次汉军的失利,完全是海上的海怪施展了妖术所致,还请丞相明察啊!”
如今汉朝上下都在议论纷纷,官员和百姓们都将海上的新朝人,说成了懂得法术的“妖魔鬼怪”,所以汉军才会战败。
窦婴不断地苦笑着,这显然是无稽之谈,可又能怎么去解释,才算是合情合理的呢?
“娘娘放心,老臣定当依据事实酌情考虑的!”
卫子夫已经升为了皇后,陈阿娇被汉武帝废黜。
“多谢丞相,皇上那里我也会劝慰几句的!”
皇后知道刘彻的难处,面对小舅子卫青,如何掌握好尺度,确实非常棘手。
窦婴如何不知这里面的原委,卫青是皇后的弟弟、田蚡是皇太后的弟弟,他们都是皇亲国戚,当然不可草率行事。
窦婴在未央宫中继续呈奏着,他的论述对当前汉朝的政局,将起到很大的影响。
现在,不仅皇上刘彻在等待丞相的观点,满朝文武和汉朝的百姓们,也在等待着事情的结局。
更有甚者,永寿殿里的那双“眼睛”也在密切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太皇太后不会坐视不理的。
刘彻如坐针毡,窦婴也是亚历山大啊!
“海上的新军拥有更加坚韧锋利的武器,他们的‘火箭’威力无比,这也从客观上对我军构成了重大的威胁。”
“我军腹背受敌,新军又控制了行军路线上的城池和航船,致使城门失守,渡河受阻,让新军逃之夭夭了。”
“原本可以一举攻下山海关,全歼西军,可天不遂人愿,一场漫天大雪,又帮助了守城的敌军!”
“这便是我军整个战局中的处境,而在具体战役中,太尉指挥有力,用兵得到,李广将军奋力追击新军,也是毫无惧意。”
“卫青杨仆将军,更是勇猛顽强,他们共歼灭了敌军七八万人,可以说我军也是虽败犹荣!”
窦婴的一席话说的圆润通滑,听上去好像大家都有问题,又好像都没有直接的责任,汉军最后的失败,可以定义为“天意”了。
这样的分析和定论,可以让刘彻满意吗?又能让汉朝上上下下接受吗?
“丞相对战事做了全面的分析,但汉军最后战败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要追究大臣和士兵的责任,朕也该首先受到责罚,是朕对战局失察,没能预判新朝会主动出兵参战!”
“朕当自省,请丞相替朕拟‘罪己诏’,刘彻愿对天下人谢罪!”
“皇上!皇上啊!”
未央宫中群臣一阵激越,他们纷纷倒地叩拜皇上,口中高呼起来。
皇上最后将责任全部一人承担了下来,汉武帝的胸怀何其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