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六章 三年之期
凉州平定后,大汉的北方终于全部被刘协平定。
“虽说北方大定,但我们君臣却依然不可掉以轻心,毕竟大汉现在内部还尚有数州不遵朝廷,北方还有乌桓、鲜卑、羌胡等,对我大汉虎视眈眈。
因而我们君臣,现在还不可懈怠,依然需要兢兢业业、全力以赴。”
“臣等定鞠躬尽瘁,为陛下效命。”
这些年,胜仗打多了,大家难免就心气高了,这天气一高,难免就会成为骄兵了。
刘协想着,还是应该给满朝的大臣提提醒,如今的大汉,依然还有众多的敌人。大家绝对不可以懈怠,还需好好努力。
“陛下,我大汉铁军、不惧任何敌手。如今我军新复凉州、士气正盛,不如趁这机会、发兵讨伐那些不尊朝廷的逆贼,恢复我大汉天下。”
“陛下,这话说的有理,我许褚愿为先锋,定要亲手杀了那些逆贼。”
“许褚,这先锋一职,还应是我李进,我要让这天下人知道,敢于陛下作对,会是什么下场。”
…………
朝堂武将,一时人人请战、群情激愤。
“你们说的,算是说到了朕的心里,朕日思夜想的,皆是统一大汉,还百姓们太平。”
武将请战、军心可用,刘协自然不忍心直接去给他们扑冷水。
“可是这路,还是需要一步一步去走,要平定这大汉的天下,还需我们君臣再去努力数年,用近十余年的时间,甚至更久,方才可以成功。”
刘协略微停顿片刻,继续说道。
“我汉军的战力,自是无敌于天下,这点朕从未怀疑。但诸位也都明白,这打仗的事归根结底,打的是钱粮、打的是国力、打的是消耗。
只要兵马一动,需要的是万千钱粮,因而若要战,我们首先便要确保有足够的军需供应,方才可以。”
“糜竺,你且说说,如今户部的情况怎么样?是否可以支持我军作战?”
“禀陛下,因为战事,加上赈济受灾的百姓,还有运往凉州的钱粮,这些全部都耗资巨大,现在的户部,只能勉力维持,恐无力支持我军作战。
臣无能,请陛下治罪。”
糜竺想着,自己这户部尚书,实在是太难了。
“糜竺,你何罪之有?
朕知道,你为维持户部已是殚精竭虑,若非有你在,恐怕这大汉的国库,早都已经空了。”
“臣糜竺得陛下厚恩,奉命掌管户部,理应尽心竭力,为陛下效命。”
刘协自然清楚,户部是什么情况,若非有糜竺以其家产补国库的亏空,否则恐怕国库早都空了。
“大家都知道,这一两年,朝廷用钱粮的地方多,幸亏是有糜尚书来统筹,方才可以勉强应付。
但是按如今国库的情况,已经不允许朝廷再用兵,否则国库一旦真空了,届时必然会酿成大祸。”
伏完深思熟虑后,上前说道:“陛下所言甚是,依如今国库的情况,确实不宜再战。
臣意,我们应先休养生息数年,数年过后,我们的兵马会更加强大,国库的钱粮亦足可支持朝廷用兵。
届时,我军兵精粮足,百万雄师定能迅速平定天下。”
朝会进行到这一步,伏完哪里还能不明白,刘协今日要说的要做的,正是这休养生息的事。
不过不打仗了,总要有个理由,总要向满朝想要建功立业的武将说清楚,现在为什么要休养生息,正是为了以后更好的打仗。
这样一来,满朝的武将,自然不会有什么异议,反而会欣然接受。
“陛下,丞相说的有理,朝廷现在,确实也应该好好休养生息一下了,积聚钱粮、精练士卒,提升朝廷的实力。”
“臣附议,望陛下恩准休养生息。”
“臣亦附议,请陛下恩准。”
“陛下,伏丞相说的有理,修养生息数年,我们便会更加强大。届时南征北战,定然会有我等武将建功立业的机会,因而大家也不必急在这几年,以后有的是机会。”
有皇甫嵩的支持,诸将就算有意见,也只能当没意见了。
“既然大家都这么说,看来休养生息这事,乃是大势所趋、众望所归了。”
刘协想,这下百姓们算是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了,这些年,因为朝廷用钱粮的地方太多,对于百姓便少了抚恤,甚至于部分地区百姓遇了轻灾,朝廷不仅不去抚恤,反而依然去征收税赋。
“陛下,休养生息一事利国利民,只是不知陛下,打算修养多久?”
“朕想着修养三年,届时三年期满,相信朝廷的实力定然可以扫平天下、一统大汉。”
刘协相信,三年的时间,足够了。
“朕以为,修养生息一事,应首重养民,可以适当免除部分生活困难百姓的赋税,还要鼓励百姓们去开荒,对于新开荒的土地,还可以免除第一年的赋税。
第二,应该大规模地进行屯田,军屯、民屯并重,朕希望通过军屯,最大程度上减轻百姓们的负担。
第三便是休战,我军采取守势,避免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群臣立即议论开,愈想愈觉得刘协说的有理,这样安排真的的是滴水不漏。
他们这大臣当的,真的是省心,好像完全不用操心,只需要办事就好了。
“养民一事,由户部主理,尽快拟出章程,交群臣商议。”
“臣糜竺遵旨,请陛下放心。”
“民屯的事,依然是由户部负责,军屯的事,由兵部和户部互相协作,共同努力做好这事。
荀攸,筹划军屯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定要多向糜竺请假。”
“臣荀攸(糜竺)领命,我等定不辜负陛下的期望。”
荀攸善战,屯田的事,毕竟少有涉猎,因而刘协才说其多问问糜竺的意见,以免犯什么错。
“大将军,这统筹防务、尽力避战的事,朕便交给你了。”
“陛下放心,臣自当尽力,完成陛下交代的事。”
…………
时光荏苒,三年期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