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二章 赈灾 三
在荀爽与伏完等人的努力下,灾民暂时的生活没有问题,这样的情况,刘协便已经很满意了。
“陛下,大将军回禀,太医院的人明日出发来河东。至于调动的三万兵马,已经从洛阳出发,今夜应该就会抵达河东。还有木石等物,朝廷会积极筹备。”
刘协一至大帐,荀爽便开始禀报洛阳方面情况。其知道,自己不先说,刘协肯定会先问的。
“朝廷有卢师在,朕放心了。荀师,朕有件事情要与你说,但是征求你的同意,绝对不是旨意。”
荀爽似乎知道刘协要说什么,但没有阻止,示意刘协继续说。
“河东受灾严重,这里情况不容乐观,朕意荀师不如先返回洛阳,与卢师一同坐镇朝廷,指挥朝中官员。
朕与伏尚书令,留在这里便好,另外朕已命河东郡守胡昭、弘农郡守毛玠、平阳郡守刘晔,明日来见朕,一同商议灾情。”
河东郡受灾严重,荀爽与伏完在安邑,胡昭便去了另一灾情严重的县府,主持治灾的实意。
“大将军的急报中,其实还有一句话,说其希望陛下可以早日回洛阳,坐镇朝廷。”
刘协尴尬地笑了笑,然后两人似乎都达成默契,不再提这件事。
“陛下,大将军在急报中还说,自己府中尚有五千金,他也想要为河东的百姓们做点事,打算将五千金,一同送来河东。”
卢植身为大将军,又是朝中食邑最多的人,原本其早已都应该是家财万贯,可是如今家中却只有区区五千金?
只是因为,卢植历年的俸禄以及食邑,几乎全部都充足了汉军军饷,现在的这五千金,应该是卢植仅有的钱了。
“大将军以身作则、为陛下分忧,臣又怎么能不体谅陛下呢?
臣家中的钱财虽然不多,但是怎么说都比大将军家多一点。臣如果没有算错的话,家中应该有三万金,臣会命人回去告诉家里人,全部交给大将军,一同送来河东。”
伏完看着眼前的情况,自己身为国丈、地位尊贵,就算不为自己,也要为女儿向刘协表示心意。
“陛下,大将军、荀司空为国分忧,伏完虽不如他们,但又怎么能不向他们学习呢?
臣家中富裕点,自然要为陛下多分担一点,臣会命家里人准备十万金,一并交给大将军。”
这事搞的?刘协看着眼前的状况,不由有些动容。
“荀师、伏老、还有卢师,朕能有你们的辅佐,是朕的荣幸。但是大汉还有朕,还有满朝臣子,朕又怎么能让国家的重担,使你们全都倾尽家产呢?”
刘协对着两人,笑着说了自己的计划。荀爽、伏完不由感叹,还是自家陛下精明,不过这下可有满朝官员受得了。
荀爽把刘协的意思拟成急报,连夜派人送给了卢植。
河东郡,第三日。
胡昭、刘晔、毛玠,三人接到刘协的旨意,全部连夜动身,第二日全部抵达。
“刘晔、毛玠、胡昭,朕与你们当年在洛阳一别,现在都已经有十余年不见了。这些年,你们的功绩有目共睹,但朕只是给你们赐了爵位、加了食邑,始终都没有给你们加官,你们心内埋怨朕吗?”
灾情严重,但却也不急在这一时,刘协自问这些年,对他们心里有愧。因为朝中官职、各州刺史全部都有人选,因而他们的官职一直没有变化。
“陛下言重了,这些年,陛下一直对我们都有加恩,我们心中感激陛下,怎么会埋怨陛下呢?
陛下这么说,可就真是折煞我们了。”
三人也知道刘协脾性,知道其与臣子亲近,一直都没有什么距离,因而与刘协说起话来,脸上竟比平时的笑容还多了。
“你们这么说,朕就心安了,这些年,朕唯独觉得对你们有些愧疚。
这次灾情,河东郡的情况,朕大概已经有些了解。但弘农、平阳两地,朕知道的并不详细,刘晔、毛玠,你们谁先说说,现在具体的情况?”
弘农郡的灾情严重,刘晔也不推辞,直接向刘协说具体灾情。
“陛下,弘农郡的情况,虽然只有三县,但形势却依然不容乐观。
这次灾中直接死亡的有三千多人、受伤的也有一万五千余人,臣在第一时间,组织人力援助,加上荀师派遣的兵马帮助,城中的废墟几乎已经清理完毕。
但是现在,受伤的百姓们缺医少药,还有灾后要重建需要的钱财土木,现在仍然还缺很多。”
“陛下,平阳郡的情况好点,死亡一千余人、受伤的五千余人,但是凭平阳一己之力还是不足以赈灾。
方才刘郡守说的,缺医少药、土木钱财,这也是平阳的难处。”
两人像是约定好一般,都没有提到郡内无家可归的人,刘协也便没有问,他们让自己宽心,自己又怎么能不领情呢?
只不过在钱粮方面,自己不要按照这个数字来处理就好了。
“朕知道你们的难处,大夫、药物、钱粮、土木,朝廷都已经在尽力筹备了,你们尽管放心,朕绝对会给灾民提供一切需要的东西。
这些东西,朕都给你们解决,但朕对你们有一要求,这也是朕唯一的要求。
朕不希望这次灾中死难者的人数再增加,这点你们能答应朕吗?”
所谓商议对策,其实更多应该算是鼓舞士气,或者说是立军令状。赈灾时官员若不尽力,不知会有多少人枉死。刘协对刘晔他们虽然都有信心,但仍想给他们施加压力。
“这点臣等向陛下保障,只要一切都有,受灾的百姓们臣等定然照顾妥当。这个数字绝对不会再增加,就算是要增加,臣等的名字必然会在其中。”
“你们可等都是国家栋梁,百姓要活着,你们更要活着。若是谁敢给朕死了,朕可不管。”
荀爽对三人又都叮嘱了一番,交代他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日落西山,三人均带着相应的大夫以及兵马,返回了各自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