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出征

  柴元浩是见过李浑的,对他的印象是怎么样的呢?
  忠臣?正直?
  似乎不像!他印象里的李浑要么就是一副笑眯眯的慈祥老人模样,要么就是一副表情严肃、不怒自威的位高权重之人模样!
  越想,他越觉得李浑的身上批了一层迷雾!
  想了一会儿,孙元显到了。
  孙元显来的时候就见自家徒弟在李浑门前傻愣愣的站着,似乎在神游天外,这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的。
  在孙元显的印象里,他徒弟虽然年幼,有过慌乱,有过害怕,但他从来没有见过徒弟眼中带着茫然。
  他知道,事情可能比较严重了!
  柴元浩第一时间发现了师父的到来,他走到师父跟前,问了一句跟目的似乎毫无关联的问题:“师父,在你的印象里,李浑大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孙元显很惊讶:“为什么这样问?”
  是啊,为什么这样问?
  为什么要问呢?李浑是怎样的一个人跟自己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他目前不能死,仅此而已。
  柴元浩陡然就想通了,所以,他连忙将流言的事以及自己所了解的一切告诉了孙元显,包括李浑可能贿赂了宇文述的事。
  孙元显听到这些,显得很淡定。他思索了一会儿,说:“我们先去找林副将,他是大将军身边的老人了,而且曾经是老太师的幕僚,请他帮忙!”
  林副将大名林文进,本来是个文人,当然,他家祖上也阔过,为了能入仕,所以文武兼修了。
  到了林副将这里,孙元显把事情一说,当然所有的情况都是柴府势力探查出来的,另外避世请求长驻皇陵的解决方案也是柴府幕僚想出来的。
  所以,此时柴元浩完全是他老爹柴慎派来准备帮李浑一把的!
  林副将两事情前前后后的想了一遍,也觉得事情紧急,立刻吩咐人准备,他要去见李浑。
  另外,他吩咐孙柴二人,此时千万不要与李姓官员搭上关系,最好回家待着,闭门不出。
  所以,之后,柴元浩和孙元显就各回各家了!
  柴元浩一进家门就被柴慎堵住了,柴慎把他带到了书房,自顾自的喝着茶,也不说话,搞的柴元浩浑身不自在。
  良久,估计是觉得晾的时间够了,柴慎才开口:“你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对自家老爹,暂时是不用瞒着什么的,所以他张口就来:“李浑不能死!他死了,我以后在军中发展就没有了靠山……”
  柴慎很平静:“靠山?你觉得李浑能成为你的靠山?你错了,大错特错!你的靠山从来都是是柴家,李浑老匹夫身居高位,他只会成为对他忠心耿耿的人的靠山,像孙元显都不够格,更不用说你了!”
  越说越生气,最后,柴慎更是将茶杯重重摔在了桌子上,对着柴元浩严厉的说道:“记住!你的靠山目前是柴家,是皇帝陛下!等到了以后,你能靠的就只有你自己和你的至亲兄弟,回去好好想想……另外,最近就好好待在家里,别在到处乱跑,隔壁都不要去,等事情过了再说!”
  柴元浩晕头转向的回到自己的屋子里,柴慎的一番话说醒了他,他不是一个久经官场的政客,他看待问题还很浅显。
  不过,随后他又明白了,实际上,他并不需要懂这些,他只要牢牢的抓住机会,在军中往上爬。他知道,无论真实的历史是什么样的,大隋这艘巨轮总会沉下去,他所要做的,就是在沉没之前,登上高位,掌握十万军权。然后,等待时机,称王称霸。
  所以,他下定决心,不外管流言的事了,他要做的就是,苦练武艺、勤学兵法,等待战争的到来!
  柴元浩恢复了往日的作息,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上午练剑打拳,下午学习兵法,这兵法由他老爹亲自教授。
  认真做事的时候,时间过得特别的快,一晃眼,一个多月过去了,大哥柴绍还是没有回来,估计在等着这场风波过去。
  一个多月的时间,朝中李姓官员被收拾个精光,百官中,姓李的只留下了一个,在朝堂上打瞌睡的唐国公李渊!
  李浑最终还是活了下来,所有家产一部分贿赂了各位殿前红人,一部分充公。全家人都免掉了职务,去了文帝皇陵,成为了皇陵守卫,终生不得出。
  这也算是一个好一点儿的结局了吧,比起其它人来说,这已经是很好的了。
  朝中、江湖中,被杀的有名望的李姓人数不胜数。大隋一时间搞的人心惶惶,听说有很多李姓人已经在想着改姓了。
  “桃李子,得天下”这句流言似乎打开了某个开关,使得大隋乱世开启了。
  五月间,南方水灾不断,官府赈灾不利,导致南方出现了十几波的叛乱,这些有的被镇压下去了,有的正在被镇压,还有些正在坐大,还有更多的叛乱正在兴起。
  柴元浩对于镇压叛军没有兴趣,他的心还不够硬,还不足以让他对无辜的平民砍下屠刀。所以,他继续蛰伏。
  五月末,辽东发来加急军报,辽东小国高句丽入侵。传到京城时,本来就因为流言的事情而疯癫的杨广更是怒火冲天。当即表示,他要御驾亲征,灭亡高句丽。
  宫里的事情传出来以后,柴元浩知道,他的机会来了。
  因为朝堂上被杀的血流成河,所以,此时,没有什么人有胆子敢拦杨广,甚至很多人内心的想法是:让陛下去消消火也行!
  除了柴元浩,恐怕谁也不知道,征伐高句丽就是大隋灭亡、乱世到来的开端!
  战报送来以后的第一次大朝会上,百官齐聚,杨广告知所有人他要亲征高句丽,百官齐声附议,并预祝他一路顺利!
  此时,柴元浩再次任性了。
  他一身的战甲装扮,走到宫门前,敲响了登闻鼓,随后杨广在朝会上接见了他。
  柴元浩在满朝大臣或者担心,或者幸灾乐祸,或者鄙视,或者怒目相向的眼光中,对杨广说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臣听闻圣上欲亲征高句丽,臣虽年幼,但蒙圣上错爱,亲封为武状元!臣柴元浩愿为陛下先锋开路,请陛下恕臣莽撞无礼之举!”
  杨广听完丝毫没有提他扰乱朝会的事,而是大声赞扬,然后答应了柴元浩的要求,封他为骠骑将军,前军先锋,领本部人马一千,府卫两千,共三千人马!
  然后,对于此次出征的调兵遣将策略张口就来。
  本次出征,调兵十万,京城四大营各出兵三千,然后沿着行军路线调集各府士兵,到辽东大隋门户汇合。所以行军路线、粮草供给的负责人员安排的妥妥当当。
  由此可见,此时的杨广还是那个打下大隋半壁江山的英明神武的晋王,他对于军队的事了如指掌!
  众朝臣山呼万岁以后,退朝,参战人员各自准备!
  接着,宫中传来消息,让京城内各大家族年轻一代参战,每家至少出一人。
  柴府柴元浩去了,柴绍就不用去了,柴绍按照计划,老老实实的在外地剿匪!
  回到家里,老地方,柴慎看着眼前一身戎装的小儿子,眼里闪过担忧和自豪,本想教训柴元浩一顿的,可是事情已成定局,说再多也是徒劳!最后只能叹了口气,叮嘱道:“行军打仗,可不是儿戏!一切都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照顾好自己,我和你娘在家等你回来,去准备吧!”
  三天后,据说是个黄道吉日!
  杨广安排好了监国大臣,御驾亲征开始,随行的老将有越国公杨素,担任行军总管;大将军鱼俱罗,天生双瞳的鱼俱罗,杨广总是要把他放在眼皮底下;亲卫将军宇文成都,护卫中军;其余将军十来个!
  抽调的正规作战人员一万多,然后是后勤部队三四万,这一群人浩浩荡荡的直奔辽东而去,所有主帅,包括杨广都是骑马前行!
  急行军一个多月以后,大军抵达目的地,说是十万士兵,可是加上各种辅兵,这里聚集的士兵总数超过五十万!
  辽河河畔,大军行营连绵不绝,杨广叫来负责督造船只的大臣幽州总管元弘嗣,得知战船还没有准备好,就要发怒,阵前斩将,被众人劝说了一番才熄火。
  随后,杨广就命宇文恺修筑浮桥。
  六,辽河湍急,浮桥修完,再加上这次征调的府兵都来自于江淮地区,水土不服,死伤多达数万人。杨广命令就地掩埋尸体!
  作为前军先锋的柴元浩已经开始登桥过河。
  实际上,杨广主力正面行军的同时,他还命令来护儿率领水军从海上攻击平壤。
  按照预计,杨广主力进入高句丽领地以后应该会节节胜利,然后汇合来护儿在平壤会师,然后一同攻克平壤,灭亡高句丽。
  但是,杨广没有考虑到南兵北战的劣势,还没有与敌人接触,自家就损失了数万人,可谓出师不利!
  高句丽常年多雨,雨后就是寒冷的冬天,除了四月和七月,没有好的作战时间。本来此次作战,就是准备利用七月这个作战的好时机的,但是,没想到一个多月的行程将时间推移到了六月中旬,这在意料之中。
  但是,随后的造船架桥,进入高句丽领地的极慢行军速度,这让杨广一行进入高句丽第三座城市时,时间就到了七月末,大军死伤十几万!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病死的。
  当然,这些跟柴元浩关系不大,虽然他很清楚杨广三征高句丽都是以失败为结局。
  但这不意味着他不能立功啊!
  没错,在大军进展不利的情况下,柴元浩还在持续立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