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大唐军校
“嗯,你说。”李世民喝了一口清热降火的药茶,不急不缓的点了点头。
“陛下,现在我大唐是遵循旧律使用的兵制是府兵制。这就导致了这地方上的军队里面的将领和士兵都是当地的军户出身,一脉相承,子承父志。这也许会促使很多本来战力强大的军队越来越强大,但是反而,也会让一些战力孱弱的军队变的越来越弱,最后甚至会不堪一击。”
“强者恒强,弱者恒弱。这就会拖垮大唐的军制。而且也会让大唐的军队越来越变的私有化,兵卒会只知将领而不知吾皇。”
“确是如此呀。可是自古以来的兵制都是如此呀。你可有什么好的办法?”李世民也意识到陈杨说的这些问题,也是一直以来自己担心的东西。担心这样的兵制会导致后世子孙无兵可用,或者往更深处想,甚至会导致一些军人世家拥兵自重,自立为王,威胁到大唐的江山。
“陛下,这就是臣为什么要成立大唐军校,以及央求太子殿下将六率交由臣来管理训练的原因了。”陈杨对于李世民的问题,开始解释自己要参合军事的原因:“首先,是这军校。”
“军校,顾名思义,就是为了军士们设立的学堂。而这军校里面除了我制定的那些训练之法以外,还会有不定时的临时突袭,以此来训练将士们的警惕行,还有不定时的对抗赛,以此来训练将士们的作战能力,这些训练多不胜数。除此之外,在每天训练完了以后,吃完晚饭,还会组织将士们读书写字,学习知识。每隔七天都会组织专人使用我书写的这本思想政治的书,来教育受训将士们的爱国忠君之心。”
“而这军校里面的兵种分类,太子殿下应该也给陛下您说过了。这里臣就不再赘述了。”
“其二,就是这将领轮任制度。从上古到现在,兵将都是一个将领一直统领一支军队,这样的军队虽然说向心力比较集中,但是最大的弊端也容易显现,那就是容易让将领拥兵自重,下面的士兵完全成为这个将领的私兵。长此以往必成大祸。”
“而臣所说的这个将领轮任制度,就可以极大限度的避免这样的情况发生。到那个时候,底下的士兵将只认皇命而不识将领,虽然说此举会导致兵将互不熟悉,而难免发生一些意外情况。比如说,将领发出错误的命令而导致征战失败。但是,对于此情况,臣也有应对之策。”
“在臣的规划当中,军校中有这么一门课程,名字叫做战术学。此门学科出来的学生将会作为随军参赞,给将领提供战略部署的一些建议。臣称这些学生为参谋。在以后的战争中,不论将领熟不熟悉底下士兵的作战技巧,都无伤大碍,因为有参谋团存在。参谋团以后将会作为军队的脑袋一样的存在,参考战场中的各种环境情况,以及敌方的兵力部署,给组织该场战役的将领提供有效的建议。”
“此举甚好,可是如果这样的话,是不是耗费的时日会变的极长?”李世民对于陈杨说的这是新的概念,特别的有兴趣。但是结合自己多年征战的经验,知道这样实行下去会耗费很多的时日。
“陛下,此举耗费的时间确实很长,但是也是没有办法。”陈杨看到李世民特别的有兴趣,心中也是大定:“而且陛下现在的大唐确实也不适合使用这一套军制。如今大唐天下初定,但是依然强敌环绕,伺机而动。而且诸位国公为我大唐立下赫赫战功,我们总不能为了臣提出的只有雏形的军制而卸磨杀驴吧,如此会伤了各位国公为了大唐甘愿付出一切的拳拳赤子之心。”
“最主要的是,如今大唐的情况经不起折腾,总要等到天下太平之后,此事才可徐徐图之。各位国公如今还需要为我大唐征战四方,切莫不可让他们觉得君王不再相信他们,凉了他们的满是热血的心。”
“爱卿所言极是,现在朕分封的几位国公都是为了我大唐的建立,立下过赫赫战功的,朕万不会为了一件花费需要极长时间的事情而凉了他们对于大唐的一片赤诚之心。”李世民对于陈杨的话也是深以为然,摸了摸下巴的胡须,点了点头。
“那关于军事改革的事情,朕就交于给你了,还望你不要辜负了朕和太子对你的信任。朕希望在不久的以后可以看到一个和以前不一样的太子六率。”
“还有,你那大唐军校既然是为我大唐培养人才的,那这匾额朕就帮你写了。等到落成的那一刻,郑会安排人送去的。你那大唐集团的匾额,朕知道你本来是想让朕来给你题写的,但是毕竟关乎商贾之事,即使宫中占有极大的份额,朕也不便出手。所幸太上皇帮你们提了这个匾额,朕但是省了一番心思。”李世民将没有给大唐集团题字的事情淡淡的解释了一下,脸色有些不太自然。
“好了,你且退下吧。火井令已经在外边候着,你还有太子就跟着他去南山,让他帮你们看看你选的建立大唐军校的校址的风水如何。还有,告诉太子,如果闲来无事就多去看看太上皇。”
李世民说完后,挥了挥手示意陈杨直接退下,自己要批阅奏章了。
“臣遵旨,臣定不负陛下所托。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陈杨跪拜了之后,便起身离去……
出了宫门之后,陈杨发现袁天罡已经在一侧等候了,便赶紧上前见礼。
“此番,倒是要多多劳烦袁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