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一章 军中不和
听了高顺的禀报后,刘赟则摇了摇头,说道:“在大山里还有数万江东军,如果我们此刻离开,他们必定会袭击我后方,所以在没有消灭掉这数万江东军前,咱们那里也不去。”
“可是江东军躲在山林里并不好对付啊,不如派一支偏军守在出入口,如果他们敢出来就灭掉他们。”
“是啊主公,伯平之计可行,末将愿留下来歼灭那支江东军。”
就在众将们纷纷表示愿领兵出征丹阳郡时,一旁的庞统则呵呵地笑道:“现在江东军的主心骨已死,而那陆伯言未必能压得住那些江东军将领。不如派一人前往江东军营地,说服那陆伯言来降,这样岂不就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了吗?”
“士元,你是否已有了妙计能说服那陆伯言来投靠我军呢?”
“主公,那陆逊家族,乃是江东大族。其祖父陆纡,官至城门校尉;父亲陆骏,任九江都尉。陆逊少年丧父,随其从祖父庐江太守陆康,在其任所读书。后因袁术和陆康不和,袁术派遣孙策攻打庐江,陆康坚守数月,城池才陷落。之后月余,他就病逝,此前陆康已将陆逊与亲属送往了吴郡。陆康的幼子、陆逊从父陆绩比陆逊小几岁,但陆逊依旧帮他撑起了门户。
说起这陆康来主公应该有一些印象,当初袁术派孙策攻打庐江时,陆康曾发来求助信。可那时候我军正在东征西讨,未能顾得上那庐江城。而陆康则是忠于我大汉的忠臣,并且在庐江城也有显著的政绩。不过自陆康去世以后,陆家则深受江东其他家族的排挤,而孙策还差点灭了陆家的一家老小。要不是吴景和朱治替陆家求情,说不定现在早就没有陆家了。
当初孙策被刺身亡后,孙权依然在排挤着陆家。陆康之子陆绩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法,星历算数无不涉览,但他却难得到孙权的重用,至今都还只是一名太卜丞而已。再说那陆逊,当初被派往军营时,则是被当成了一人质来看待。要不是周公瑾欣赏他那一身的才华,他又岂能被周公瑾是临危受命。
其实陆逊自己也知道,当他率领大军回转建业时,他手中的兵权必定会被收缴回去,所以他想压制住那些江东军将领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除非周公瑾能起死回生,否则他在军营中的日子必定不好过。”
陆逊的事情还真被庞统给说中了不少,现在江东军还剩下了三万余人,他们躲在山林里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特别是粮草基本成了他们最大的危机。
而陆逊在军中的资历还是太浅薄了一些,所以并不能真正说服一些军中将领。特别是那副将潘璋,则是屡屡与陆逊作对,让陆逊是头痛不已。
当初陆逊曾派过潘璋为大军断后,要不是周瑜坚持要留下来引开汉军,说不定潘璋早就被汉军给杀死在阵前了,因此潘璋对陆逊的这一命令也是一直怀恨在心。
再说那潘璋可是孙权的铁杆心腹,随孙权东征西讨多年,他被派往周瑜的军营,其实也有监视周瑜之意。毕竟周瑜效忠的对象是孙策,而且与孙策还是连襟的关系。同时孙权对大乔也有过非分之想,要不是周瑜一直护着大乔,说不定孙权早就染指了自己的大嫂。
大乔的身份只不过是孙策的妾室,而孙权则是江东吴侯,一旦孙权狠下心来收了大乔,也无人敢说半个不字。再说孙权一直忌讳周瑜在江东军里的威望,因此他才培养了不少的心腹并安插在了军营里,而潘璋就是其中之一。
潘璋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这也使得潘璋是更加的飞扬跋扈了起来。
同时在潘璋的手下还有一名叫马忠的军司马,此人溜须拍马很得潘璋的欢喜,因此潘璋一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找他问计。就像现在一样潘璋将马忠召来后,就对他说道:“守信,你可有什么办法帮我除掉那陆逊陆伯言吗?”
“将军,那陆伯言可是大都督钦点的主将,如果这时候动他恐怕不妥吧。再说营中也有不少的将校站在他那一边,一旦杀了他必定会引起内讧的,到时就算是吴侯也保不了将军你啊。不过将军也不用太过担心,只要咱们回到了建业,并在吴侯的面前告他指挥不力,并导致我江东军大败,到时吴侯肯定不会轻饶他的,而将军你岂不也能出一口恶气。”
“不错,这陆逊确实是指挥不力,也让我军败给了汉军。就连大都督也亡于了汉军之手,他陆伯言确实是难辞其咎。不过这小子一直不肯回军建业,说什么要拖住汉军的主力,使汉军无法分心攻打其他州郡,你说他这话能信几成?”
“将军,不管他是否会拖住汉军的进攻,我军中的粮草已所剩无几。一旦将士们连饭都吃不上,到时谁又会听他的命令。而将军只要提出回转建业,必会有无数人跟随你的,到时再拿了那陆逊回建业问罪,吴侯也一定不会怪罪于你的。”
“好,守信此计甚妙,那本将军就让他再威风几日,到时一定要让他好看。”
而此时的陆逊也确实在为了军中的粮草烦心,当初败退回山林时,储存的粮食本就不多。现在又被汉军给封了出入口,使得他们的粮食是更加地紧张了起来。唯一的一个好消息就是;江都靠近毗陵郡,而毗陵郡的典农校尉骆统则是陆逊的好友。
前两日陆逊已向骆统发去了求援信,希望骆统能运一些粮草来救济。不过山林的入口处已被汉军封锁,只能绕道从山林的背后运粮进来了,这样也增加了运粮的难度。不过为了能拖住汉军的主力,陆逊也只能行此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