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八章 接管交州 上
这时候就听其中一名黑衣人是冷笑地说道:“咱们的酒水和吃食里可是加过料的,能让你们在死前做一饱死鬼也算是不错了。来人,传令下去,立刻接管东城门的防护,并将这些江东军给我抛下城头去。另一组人放下吊桥,并打开城门准备迎接汉军的到来。”
随着这人的一声令下,数十名黑衣人是立刻就执行了起来。而这时候由张嶷率领的藤甲兵已来到了东城门外,当他看到城门处亮起的火光时,立刻是大手一挥,就率先朝东城门处是冲了过去。
很快张嶷就冲进了东城门,而这时留在东城门处的黑衣人首领立刻就来到张嶷的面前,并禀报道:“启禀将军,我叫士逸,是我家族长大人特意叫我来接应你们的。现在东城门已被我士家的人接手,而太守和他的亲卫们都在城中,我等愿为将军带路,并生擒活捉步骘及一干党羽。”
“士逸,你做得不错,我身后的大军很快就会赶到。到时你分出一些人手来,让我们的大军彻底掌控广信城。”
就在张嶷与士逸说话之时,魏延已飞奔进了东城门。当他来到张嶷的面前时,张嶷立刻就将城里的情况是告诉给了他。而魏延听后,立马就下令道:“伯岐,城中四门就交给你了,至于江东军的大营交给卓膺即可,其他人等随我去抓步骘。”
卓膺是魏延的副将,当魏延将七千大军交与了卓膺后,便带着士逸就前往了太守府。此刻的步骘刚刚睡下,由于今晚是除夕夜,而且又在自己的府上是大摆酒宴,因此他也喝了不少的酒水。此刻头脑有些晕眩,所以不得不回到房间并安寝了起来。
而就在步骘刚睡下不久,忽然有侍卫闯进了他的房间,并一脸恐慌地对他说道:“太守大人,大事不好,有汉军闯入了广信城。现在已冲到了太守府外,请太守大人快快撤离,我等愿拼死保护大人冲出府外去。”
此时的步骘一听到有汉军闯入时,眩晕的大脑顿时就清醒了一大半。就在他起身刚要走出屋外时,就听到府外是一片的喊杀声。步骘随手拔出了腰间悬挂的宝剑后,就大喊了一声,道:“所有的护卫随我冲出府去,尽快将汉军入侵的消息禀报给主公。”说着步骘是手提宝剑就朝大门处冲去。
而这时的魏延率三千人马已经将太守府是团团包围了起来,当他一马当先地闯进太守府后,就大喝了一声,道:“不许放走府内任何一人,如有反抗者一律格杀勿论。”说着他一提手中的大刀,就将一名侍卫是劈成了两瓣。
随着冲进太守府的汉军越来越多,很快就将那些护卫们是砍杀了一地。而这时的步骘正带着一群侍卫冲到了大门处,当他刚要朝府外冲杀过去时,忽然一道黑影就挡住了他的去路。
只见这道黑影挥舞着大刀就朝步骘的头顶上是劈了下来,而步骘想都没想就用手中的宝剑去格挡对方的招式。只听“咔嚓”一声,步骘的宝剑在架住大刀的同时,也被大刀上传来的巨力是震断了他手中的宝剑。
就在步骘手握半截宝剑之时,他也终于看清了对手的样子。这是一位身材魁梧的红脸将军,那不怒自威的样子像极了刘备的二弟关羽关云长。
当步骘紧了紧手中的半截宝剑后,就厉声地问道:“来者何人?为何要闯入太守府肆意的杀人,难道这就是汉军的一贯作风吗?”
听到步骘的话后,魏延冷笑了一声,道:“某乃摄政王帐下的魏延是也,凡拒捕者一律格杀勿论,这就是我汉军的作风。现在你放下武器投降还来得及,否则本将军连你一块杀。”说着魏延提着大刀又朝步骘是斩杀了过来。
当步骘在听到魏延的名字时,脸上就出现了一片苦涩。魏延在西川的威名他可是听说过,并且魏延与摄政王一起平定南疆叛乱时,也是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魏延一报出他的名号时,步骘就知道广信城完了。有了汉军的入侵,光靠他城里的三千江东军是无论如何也挡不住汉军的锋芒的,所以他咬了咬牙后,就怒声地说道:“汉军又怎样,我等生是江东人,死也要做江东鬼。没有投降的步骘,唯有战死的英魂。”说着步骘举起手中的半截宝剑就朝魏延是迎了上去。
当魏延听到眼前之人就是步骘时,眼里不由得闪现出一丝敬佩的目光来。但他手里的招式并没有停顿,只见魏延手中的大刀是寒光一闪,步骘的人头顿时是冲天而起,一代豪杰就此坠落。
就在步骘被斩的同时,他身边的侍卫们也被汉军是屠杀一空。当魏延看着满地的尸体后,就对身旁的士逸说道:“封锁全城,务必不得让任何一个江东军逃出了广信城。同时厚葬这位步骘步子山吧,他也算是一位可敬的对手了。”
士逸在答应了一声后,就开始安排了起来。随着步骘的被杀,江东军的大营里顿时就出现了群龙无首的状况,而卓膺也趁此机会将江东大营是彻底的平定了下来。
而张嶷率领的藤甲兵在攻占其他三门时,遭到了一些值守江东军的抵抗。但藤甲兵那刀枪不入的攻势,很快就冲垮了江东军的防线,便将江东军是赶下了城墙,最终成为了藤甲兵们的俘虏。
当张嶷在接管了广信城的四门后,也立马下达了只准进不许出的命令来。而这时的汉军也基本平定了城中的内乱,把那些躲藏在暗处的江东军也是清理了一空。
当魏延重新召集众将并来到太守府后,他就大声地宣布道:“从这一刻起广信城就是我汉军的了,等明日天亮以后,再征讨各乡镇的江东军,务必不能让一个江东兵逃回了东吴去。同时把府中的美酒和肉食都分发下去,让咱们的将士们也城中过一个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