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进展顺利
按照朝廷和安江顺的要求,从河东道、平卢节度使抽调的官吏和士卒按照一个文官率领十个士兵组成一队人,每队都有自己的负责范围,他们的任务便是监督那些具体负责实地测量的当地官吏,按照圣旨,土地核查期间本地官员一概不得插手具体测量核查,本地衙门只需要派出足够的衙役小吏作为测量员深入乡镇村落。
安江顺坐镇苏州,在九月十五日的时候,直接由苏州城管辖的几个镇的土地已经核查完成,人口也全部登记在册,安江顺特意抽调了一队自己的亲兵负责看管守护这些土地户籍册。
望着堆积如山的户籍册,田地册,安江顺对彭宇说到:“这些东西务必看管好,方圆百米不得有火源接近!”
“属下明白。”
田地和人口核查完了还不算完,安江顺还要组织人将这些册子再印刷两份,一份留给当地府衙,一份送回户部,至于原始记录送回长安后将封存在专门的库房中。
从开元十七年秋天一直到开元十八年春,整个江南道的土地人口核查工作才宣布全面结束,时间浪费的有些久了,主要是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程度确实不高,很多地方交通实在是不便利,等到了北方交通便利的这些地方,工作就要轻松的多了。
在江南道土地核查工作快速进行的时候,也留下了一些后患,一些江南士族对朝廷颁布的新土地法非常不满,朝廷的颁布的新土地法虽然没有在法律文字上限制土地兼并,但是在新实行的土地法律中却对大规模土地买卖进行了限制,而且还具体到了每年买卖土地超过十亩就必须得到上一级府衙的批准,年终这些土地交易还需要汇总到中央户部,经由户部专设的土地司批阅后,此次土地买卖才能成效,否则就是无效的。
这一法令极大的限制了大规模土地兼并的可能性让一些士族大家族非常不满,其他地区的士族大家族也都明白这一点,不过他们所在的地区还没有开始推行这条法令,一些家族便想着支持南边的朋友搞点儿大动作,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合适的契机让他们可以实施计划。
到了开元十八年春末,也就是安江顺刚回长安,朝廷有颁布了一条法律,天下所有土地都必须缴纳赋税包括贵族和僧侣寺庙拥有的土地都需要纳税,虽然土地税只有三十抽一并不高,但是对于这些地主来说,他们并不会亲自种田,是雇佣农民或者出租土地给佃户,现在每年还要收税,这多出来的三十分之一怎么办,那就只有增加在佃户身上,上调租金,如此一来农民自然就更不想租地主的土地耕种了,因为朝廷只收他们的三十分之一,在这之前,李隆基虽然颁布了圣旨天下轻赋税,但是他们这些贵族世家拥有的土地不用交税啊,他们还能找到足够的佃户耕种土地,但是这一次朝廷直接下旨他们也要交税了,地租成本立刻就上来了,愿意租种地主田地的佃户自然而然就少了,而对地主最为致命的是,朝廷的新法令一定程度上解脱了户籍对农民的完全束缚,他们可以去开辟其他地方的荒地,只要他们通过当地县衙批准就可以迁移户籍到新的尚未开垦的地区,开垦出来的新田地则属于
这是阳谋,赤裸裸的阳谋,朝廷携中央权威颁布这条法令就是要限制地主的利益,缓解土地兼并问题,当然了,这样的举措也只能缓和一部分土地矛盾,在很多地方,百姓所拥有的土地还是不够。
安江顺就看到了很多家庭按照均田制明明可以授予一百五十亩土地,但是实际上他们一家拥有的土地只有七十亩,甚至于可能更少,造成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在授田初期尚有足够土地授予农民,但是随着第二代第三代的出生长大,当地可授予的耕地就不足了,只能减少实际授予的土地面积。
这第二种原因,便是地方上地主豪绅等的不断的土地兼并,侵占农民土地,或者因为那户农民家中遭遇了意外他们不得已用土地作为抵押借高利贷以渡过难关,到了最后还不上钱只得将土地转给借贷方。这样的事情别说古代了,现代也有这样的例子,只不过现代有健全的借贷体系,不至于把人逼上绝境(走邪路的另论),而比起现代,古代生产力水平条件下,农民抵御灾害的能力很低,更容易有青黄不接的时候。
“土地永远百姓最为关心的问题,现在我们将土地固定到百姓名下,承认了百姓对土地的私有权,百姓自然会感谢朝廷,感谢陛下您。”安江顺对李隆基汇报到,通过这大半年的努力,江南两道共计统计出了九十万顷耕地(包括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荒地尚不在核查范围之内,此次核查过后将形成惯例,每五年朝廷将统计一次各个州县的耕地面积,而各州县也必须每年对自己辖区的农民耕地数量进行核实。
“经过江南道实验,臣认为从今年入夏后便可以开始对整个河水以北地区开始土地核查了。”安江顺对李隆基说到。
“此事朕已经全权交给你了,朕不看过程,怎么做那是汝的事,朕只需要结果。”李隆基说到。
“人口普查呢?”
“江南两道一共有一百五十四万户,男女人口共计七百二十五万,十岁以下孩童和年过六十五者没有计算在内,若是算上这部分人口总人口有近八百万。”
“没想到江南地区也有这么多人了。”李隆基笑着说到。
“因为各种原因,江南地区有很多逃户,此次核查,逃户罪责一概不再追究,这部分百姓大多走出了深山向当地衙门报备后领取授田。”安江顺笑着说到。
安江顺继续说到:“其实除了少数人是因为犯罪逃跑,大部分百姓都是因为生计被迫逃入深山,如今大唐日渐繁荣也不需要计较他们的过去,让他们继续为大唐添砖建瓦更有利。”
“安卿考虑周全实乃大唐之福啊。”李隆基欣慰的说到。
安江顺赶紧回到李隆基:“这全得以陛下圣明,臣才得以做成此事。”
“是汝功劳便是汝功劳,朕还不屑于与自己大臣争抢功劳。”李隆基说到。
“那些世家有何反应?”
安江顺微微欠身,面露担忧的说到:“陛下这也正是臣所担忧的,臣担心日前才颁布的一些法律会让一些世家铤而走险。”
“汝是想说他们要造反?”
“造反自然不敢,现在天下国泰民安,百姓生活安康,就算有部分宵小心怀不轨他们也成不了大事。”安江顺自信的说到,“只是臣心中隐隐有些不安,总觉得他们不应该这么安静。”
“那依你看,他们会干什么?”李隆基问到,安江顺想了想说到:“据臣推测,那些世家可能会暗中联合起来组织暴动,以此试探朝廷态度。”
“暴动?”回到长安有些日子了,随着新法律的颁布,安江顺也感觉到了暗流涌动,纵观历史没有那一次的改革是在风平浪静中完成的,每一次的改革都会触及到大量既得利益群体原有利益,这是一个改变的过程,之前在江南每日忙碌于各地的土地册户籍册核对,安江顺没有时间想起这件事情,还好现在想起来也不晚。
“没错,臣以为暴动是他们最好的选择,直接造反,借他们十个胆子也不敢。”
“如何暴动?”
“抢粮,或者破坏百姓丰收。”安江顺坚定的说到:“那些世家不会亲自出面,他们也知道朝廷不可对抗,唯一能做的就是让破坏当地稳定,让朝廷为难,就算我们知道这些事情是哪些人干的也无能为力,因为没有证据。”
“或许能将之称之为一场博弈。”安江顺对李隆基说到:“暗中那些人会使用什么手段,臣也不能完全笃定,但无疑我们只需见招拆招,让他们吃上几次亏自然也就偃旗息鼓不敢再有异心。”
此时的安江顺显得非常自信,他相信自己的判断不会有错,但是他和李隆基都被他们构建的蓝图所迷惑了,安江顺和李隆基都同时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那就是江南地区的那些官吏,这些官吏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各个世家扶持甚至就是世家中人。
那些准备掀起事端的人自然会利用官场中人,安江顺的这一次误判也导致了开元十八年秋冬之际江南地区发生的那一场大乱差一点就破坏了他和李隆基的全盘计划。
不过现在安江顺正沉浸在自己的丰功伟业中,而且迫不及待的开始了在河水以北地区的普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