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全民教育已经起步
玉门关战役中,俘虏匈奴人22万人,解救出炎黄百姓三万多人。缴获羊数百万只,牛上万头,其余黄金、白银、药材、皮张等无数。
现场消灭匈奴人很少,不到2万人。也就是说,差不多近30万匈奴铁骑逃走了。
这是没办法的事,马背民族一旦跳上战马,想逃走的话,秦军确实追不上。毕竟双方战马的速度相差不大,何况,玉门关上,姜松手中只有区区二万突骑,无法阻挡匈奴人逃走。
能俘虏22万匈奴人,其实已经非常不错了。若是摆开阵势决战,估计能俘虏五万都不错。
玉门关被六十万匈奴铁骑围攻五十多天,姜松、韩信等秦军将校心中肯定是不爽,击败匈奴大军后,秦军士兵只休息了短短二天时间,就开始出征,目标就是玉门关前方的敦煌、楼兰等地区。
也就是乌孙、月氏、楼兰一带。数百后,这一带基本是沙漠,此时还没有完全沙化,算半沙漠化地区。
姜松、范增、韩信率领二万突骑、五万步兵,携带数百门迫击炮向敦煌挺进。
此时的敦煌城中,溃逃的匈铁骑铁骑丢失了补给,只好在敦煌城中掠夺。表面上看皆是匈奴人,其实,这一带的部落不是真正匈奴人,是乌孙、月氏、楼兰人。
不过呢?该地方被冒顿征服后,当地人也自称为是匈奴人。面对数十万匈奴铁骑杀到,敦煌城中的假匈奴人遭殃,被败逃的匈奴铁骑掠夺一空。
掠夺肯定带来血腥的屠杀,那是匈奴人的传统美德。部落之间的战争同样是残酷无情,同样是以杀戮而进行。
正在掠夺中的匈奴铁骑,得到探马报告,秦军马上杀到时,再无心掠夺,甚至连掠夺到的羊、牛、马、黄金、白银等物资都忙不过来收拾,立刻跳上马背就开始逃走。
匈奴人真心被秦军打怕了,心里产生的阴影。
自从叶童执掌秦帝国军以来,匈奴人就没有胜过一次,每次皆以大败而结束。不论是在玉门关,还是雁门关,凡秦军对上匈奴铁骑,都以完胜之姿肆虐匈奴人。
姜松大军杀到敦煌城下,发现城门大开,微微一愣了一下,姜松派出汪队士兵进入城中察看。
士兵进城后返回说,城中混乱,匈奴人正在逃跑。得到确切消息的姜松,大手一挥,韩信率二万突骑杀了进去。
五万步兵紧紧跟进,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胆敢抵抗者死,投降者活,这是秦军的规矩。
一个小时不到,彻底掌控敦煌城,俘虏没有逃走的匈奴人近六万,缴获牛羊无数。
其实,俘虏的匈奴人应该属于假匈奴人,不是真正的匈奴人,真正的匈奴铁骑才听说秦军杀到,立刻跳上马背逃走了。
秦军可不管你是真匈奴、假匈奴,反正你们自称是匈奴,秦军按规矩俘虏,随后丢进文明学校。
当然,这类假匈奴人,叶童不会放在文明学校一辈子,只要对方学会炎黄话,懂炎黄礼仪,提出申请,宣誓后,均可以加入华夏民族大家庭,成为秦帝国的子民。
既然是推动文明进程,秦帝国有责任、有义务帮助落后的民族,教会对方讲炎黄话、懂炎黄礼,更重要的是教会对方谋生的手段、技能,不能让其再过野蛮生活。
接下来,姜松大军没有继续挺进,必须对敦煌城进行修建,完善防御能力。同时让文明学校里的学员修建通往玉门关的公路、铁路。更重要的是对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阻止沙漠化进程。
为了确保敦煌一带的安全,姜松派出无数只突骑,对周边地区进行清剿,对这一带的马匪、土匪、隐藏中的匈奴人彻底清理干净。
范增建议姜松,应该对西部高原进行接管,经过几年的适应,姜松手下有了一批能适应高海拔地区的士兵。
姜松觉得范增建议对,手上兵马多,能抽调大量兵马接管西部高原地区。为此姜松派韩信率二万步骑挺进,接管西部高原地区。
此时的西部高原地区,基本没什么人烟,都是荒无人烟之地,只有很少的土著,靠打猎为生——
长安城:
秦军在玉门关击溃60万匈奴铁骑,俘虏22万俘虏人的新闻被《焦点》、《帝国日报》二份杂志、报纸首先报道出来后,整个秦帝国沸腾起来。
酒吧、酒馆的生意火爆成一片,不少年青士子纷纷约上几个朋友到酒吧、酒馆喝酒庆祝玉门关大胜。
百姓家中,纷纷添菜加酒,同样在庆祝秦军玉门关大胜匈奴铁骑。不少地方政府,还专门组织起了一些庆祝活动。
内阁肯定高兴,只是玉门胜利后,敦煌城接管,一些事务马上需要内阁处理。别的不说,修建玉门关通往敦煌的公路、铁路马上就要兴建,内阁得组织人手进行招标。
铁路方面没办法,只有定军山有能力兴建,何况是定军山自己修建铁路,内阁只能上政策在给予支持,资金上却一分不给,但会派文明学校的学员去修建铁路。
表面看,只是征伐、出征,其实,内阁事务比任何时期都繁琐。不仅要安排人手到新接管地区处理内政,还要动员百姓、大家族到新接管的地区承租土地,进行开发。
为了促进更多的商家到新接管地区承租土地,内阁中制定出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如产品交易中的税收就减免了一半,这一政策是三年期限。
还有一个情况就是诸子百家,开始时,诸子百家中的大佬虽没有反对,却不配合政府行动。
看到墨家、兵家、法家、纵横家、杂家等纷纷受到秦帝国重用,发展越来越好,那些大家不仅开办了企业,还让门下弟子走进帝国官员阶层,一下子令儒家等惊慌起来。
秦帝国不打压任何一家学说,只要对帝国发展有利就采用,不利就算说得天花乱坠也没用。
务实的态度令儒家等知道,若是再不改变,儒家真的要进入历史长河中。其实,儒学非常的高深,是华夏民族、炎黄子孙的先人经过上千年的积累才发展起来的,并非在没用。
问题的关键是,诸子百家都希望帝国实行专一学说,那是叶童无法接受的观点。
叶童也不理会,反正手上不缺乏人才,诸子百家想改变的话就融入帝国,不想融入,叶童也不勉强。
叶童这种不打压、不支持,任其发展的策略令诸子百家头痛。不能说叶童不对,因为叶童还弄了个百家辩论馆,让诸子百家上台讲演,发表学说。
最令诸子百家头疼的是,叶童从来不派人到百家辩论馆去辩论,任由百家自己辩论。
不仅是台上辩论,《焦点》、《帝国日报》有时候还会把辩论馆的辩论内容在杂志、报纸上刊登出来,并且是正反双方的辩论内容同时刊登。
诸子百家大佬可不敢再说叶童不重视,不重视还帮百家宣传。只是不论是《焦点》、《帝国日报》刊登出来的内容,基本没有评论,就是把辩论馆的内容弄上去刊登完事,让天下人评理。
过去没有宣传手段,诸子百有想怎样说都成,现在不行啊!报纸、杂志越来越多,发行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诸子百家真不敢乱发表学说,同样担心天下人骂啊!
最令诸子百家头痛的是,秦帝国搞的全民免费教育,全民扫盲教育,让越来越多的百姓识字、开明智,能读报纸、杂志,想要再随便忽悠百姓,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能摆事实、讲道理。
过去高高在上的士子、读书人,越来越不值钱,地位越来越低。百姓都识字、都能看书、看报,能看懂国家方针政策,士子肯定就丢去了以往的傲娇。
所以说,阻止免费教育、全民扫盲的就是诸子百家的大佬们,还有就是那些官员。
在叶童的强压下,内阁不利己只能推进免费教育、全民扫盲活动,一下子体现出优越性。
经过六年多的免费教育、全民扫盲活动,一些贫穷的百姓子弟冒出来,能跟士子们相辩论。
帝国发展工商企业缺乏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在叶童的强行坚持下,内阁在各郡最少兴建一所技术学校,在县一级最少兴建一所中学,有的大县甚至兴建几所。
一些地区,县丞开明,思想解放的地方,县上都兴建有技术学校,目的就是为了培养更多的技术工人。
对于这样的事,叶童给予大力支持,在师资上全力满足,只要兴建好学校,叶童就会安排好相关的老师到学校任教。
说起教育来,整个秦帝国的小学、中学、技术学校、大学等,所需要的老师,全是叶童提供。
内阁没人,士子了就是能教下识字,其他的真无法无天教授。当然,叶童还是把兵家、法家、纵横家、墨家的优秀人才组织起来到学校任职。
至于其他诸子百家的大佬,自己愿意应聘,那就到学校进行任职考核,过关聘用,不过关了走人,没有任何特殊关照,一视同仁。
喜欢大秦帝国崛起之逆转国势请大家收藏:()大秦帝国崛起之逆转国势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