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曹操的义气
吕大比较稳重,他叮嘱几个兄弟不要多事,决定自己亲自去问问。
为了吕家的安危,吕大觉得自己有权利,也有义务问个清楚。
吕大进屋见了曹操,将他叫到院中,吕大试探着问道“阿瞒,你的这些朋友,都是些什么人啊?”
曹操回道“这不世道不好,兵荒马乱的,这几位朋友想搬到别处去,拖家带口的也不容易,带的也都是寻常的物件,你可别多想。”
“那我能不能稍微检查一下?三老问起来也好有个交代。”
曹操的回答,并没有让吕大满意,明明发现了很多财宝,他却说只是寻常的物件,这让吕大心中更加起疑。
在他们两人谈话的时候,却没有发现,逢纪躲在门后将他们的对话听的清清楚楚。
回到袁绍身旁,逢纪在他耳边低声说了几句,袁绍的脸顿时沉了下来,一股上位者的威严不自主的散发了出来“看来,这家人对我们已经起了疑心!”
袁绍一摆手,对逢纪吩咐道“去看一下,千万不要让他们查看我们的马车。”
车上不仅装有大量的财宝,还有不少非常重要的文件。
吕大本以为曹操会答应,哪知曹操却断然拒绝了,吕大不好多说什么,只好离开。
但是过了一会,吕大却亲自去检查那些马车,想不到竟然在车厢里找到了火浣布和凤冠等足以诛心灭族的宝物,正好被逢纪撞见,双方不可避免的起了争执。
曹操夹在中间左右为难,一边是他的上级袁绍,一边是他的故人吕家,帮那边都不合适,但曹操心里很清楚,吕家人起疑对自己来说绝不是什么好事。
袁绍勃然大怒,当即对许攸吩咐道“告诉孟德玄德他们,这家人根本信不过我们,为防万一,必须……”
袁绍手腕一翻,做了一个挥刀劈砍的手势,许攸点了点头,忙把袁绍的意思传达给刘备和曹操。
就算要杀人,袁绍也绝不会自己动手的。(毕竟袁绍是党人的领袖,这种事没必要亲力亲为。)
一旦出了事情,曹操和刘备理所应当会充当袁绍的替罪羊。
袁绍下了必杀的命令,曹操迟疑不决,刘备也愣住了。
曹操不忍下手,刘备心里也犯嘀咕,本以为追随袁绍会有一个大好的前程,可是却给自己出了这么一个难题?
如果不杀,就等于是违抗袁绍的命令,如果杀的话,弄不好就得被人给抓起来。
许攸和逢纪在一旁看着,不停的用眼神催促刘备和曹操。
演义中,曹操是和陈宫一起来到了吕伯奢的家,这本身就有问题,演义中陈宫是中牟县令,曹操要出逃,先经过成皋,再经过中牟,怎么会到了中牟又掉头往回跑呢?
但吕伯奢一家的确是遇害了,正史上也确有记载,曹操既然没有行刺董卓,只是弃官不做,为什么精神高度紧张,担心吕伯奢的家人告密害他呢?
曹操辞官离京并没有激怒董卓,也不用担心会被董卓派人追杀,吕家人那么热情的招待他,曹操也不用担心,更不应该失去理智。
如果不是曹操单独离京,事情就好解释了。
吕家人不会怀疑曹操,但对曹操身边的袁绍这些人却起了疑心,前文提到过,袁绍把何进家里的财宝都搜刮到自己手里,何进家里什么贵重物品没有?杀宦官的时候宫里的东西也没少被袁绍私吞。这一次离京更是举家搬迁,带了这么多贵重的物品,又不便表明身份,难免会惹人起疑。
当时曹操是袁绍的小弟,杀人这件事自然要记在自己的头上,这是当小弟的本分和职责。
袁绍让他杀人,曹操不敢抗命,只好拔剑,刘备见曹操动手,也带着关张帮忙,吕家满门顷刻间都倒在了血泊之中。
事情结束后,袁绍一摆手“此地不宜久留,善后的事就拜托孟德你了,其他人随我速速离开。”
拿着滴血的剑,曹操心里很不是滋味,自己不仅杀了人,还要留下来断后,真是没天理。
但他这么做,并非无情无义,而是为了成全对袁绍忠诚的大义。
帮派争斗的时候,小弟替老大顶罪,很常见,大家都会认为对方讲义气,值得信任,而曹操把吕伯奢一家的死,都担在自己身上,也是义气的表现。
袁绍带人连夜离去,曹操等他们走远了,这才骑马离去。
到了村口,正遇到一队骑兵,一个熟悉的面孔夹在队伍中间,曹操定睛一看,不由得愣了一下,那个老人正是外出沽酒的吕伯奢。
“他怎么跟这些军卒在一起,莫非是来抓我的?”
曹操见势不妙,掉头就想走,却被吕伯奢给认出来了“贤侄,贤侄…留步!”
曹操哪里顾得上这么多,本来想把吕伯奢也一起除掉,可见吕伯奢身边跟了这么多官兵,曹操不敢停留只好催马离去,他拼命的挥舞着马鞭,在马臀上狂抽猛打,恨不能让马飞起来。
来的这些官兵,正是董凡的人,被曹操逃走了,董凡叹了口气,一边派人追赶曹操,一边护送着吕伯奢回了吕家村。
刚一走进院门,所有人都被眼前的一幕给震撼到了,地上躺着七具死尸,有吕伯奢的儿子,也有儿媳和仆人,有的被刀劈的胸口裂开,有的被枪贯穿了胸膛,死状都很凄惨,不留一个活口。
“我的儿啊……”吕伯奢哭喊着,当场就昏了过去。
董凡马上传令“马上通知当地的官府,立刻画影图形,捉拿曹操。”
董凡的人撒网般的派了出去,董凡身体还没有恢复,暂时留在了吕伯奢的家中,给老人请了个郎中,好不容易让老人醒过来,没过多久,受不了刺激,吕伯奢又昏迷不醒了。
董凡身边,只剩下三十个军卒,其他人都去追捕曹操去了。
一来,董凡身体不便,二来,他猜测曹操一时半会也逃不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