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家父生平 一

  爷爷和奶奶结婚一年之后,我的父亲呱呱坠地。
  年轻的爷爷抱着襁褓之中的易门长孙兴奋不已,于是他给自己的爱子取了一个很喜庆的学名:易丰年。
  平安丰裕,年年有余之意。
  娶妻生子、客栈日进斗金之后,天生好动、不安于现状的爷爷,开始厌倦了平淡无奇、毫无波澜的客栈人生。
  在与奶奶,还有其泰山大人慕容秋老爷商量、征得他们的同意之后,爷爷又一次拾起了家族行商的老本行。
  他的第一单买卖,是和卢羽爷爷把长安坊这些年积累下来的玉石成品运到中土去寻找销路,重新打通西域于阗国和汉地晋王朝之间玉石、丝绸交易的古今商道。
  当然爷爷还有另外一个心愿,就是找回几年前金城郡陷落后,四散流落于西川、江南一带的家人们。
  几经准备之后,易临风、卢羽两位爷爷带着十几位同样年轻力壮的伙计,领着几十匹满载玉石的驼队,意气风发的上路了。
  商队一路风餐露宿,越黄龙沙海、过河西四郡,从金城郡故地渡黄水,然后沿汉水南下至夏口。
  在夏口稍作休整之后,爷爷他们又买船顺着大江一路东去。
  在离开于阗国两个月后,爷爷的驼队终于在史称“石头城”的大晋国都建康上岸了。
  来自西域的这批玉石奇珍,在建康城受到的追捧不亚于当年的“洛阳纸贵”。
  如今城里的王公大臣、富商贵胄们,来自长安、洛阳的世家子弟还占有很高的比例。
  所以陇地慕容氏、易氏家族经营的玉材生意,他们还有很深的印象。
  多年之后在这遥远的江南新都,还能遇到这样故人和物品,让这些随国君南下的汉民臣子们不禁黯然泪下。
  和他们自身的身世浮沉和家国兴衰也很自然的联系了起来,因睹物而思人,不由得会联想起长安城昔日的繁华、长乐宫的春色、未央宫的夕阳来。
  爷爷带来的这批玉器根本就不需要寻找代为销售的商家,上岸之后还在客栈的驼背上,就被前来寻宝的人们抢购一空。
  接下来的几日,爷爷他们下榻的这家客栈的门槛,差不多都被那些手持请柬、请他们前去赴宴的官家富商的仆人们踩断了。
  江南自大汉以来即为天下的丝绸中心,虽几经战乱凋敝,但仍不改其繁荣景象。
  足不出户,已有听到消息的丝织大户带着各色丝绸的样品前来洽谈生意了。
  而朝廷造办处的采购官们,也拿着下一批的预定清单,不惜放下官家的身段登门拜访。
  因此,爷爷的商队在建康城停留的一个月时间里,长安坊未来若干年内的玉材已经被预定一空。
  慕容秋老爷长期以来一直担忧的玉石销路问题,终于被他这两个能干的女婿完全的打开了。
  当然前提是这个天下能继续太平下去,而且于阗国的商队每年都能够如约来到江南才行。
  这年的夏秋时节,爷爷他们终于踏上了归途。
  从陆路沿着官道一路北上,途中要经过北朝诸多的关卡和邦国,其中的辛苦和危险自不必说。
  等到来年新春,于阗王国的礼佛节来临之际,爷爷的商队终于风尘仆仆的回到了“清风泽”这个温暖的家园。
  第一次行商,爷爷算是旗开得胜,赚得碟满钵满。
  唯一的遗憾是沿途未能遇见一户易姓人家,好像这百十口的金城郡大户从来就没有在这个世界上存在过一样。
  爷爷和卢羽在建康城停留期间,有幸遇到了一位来自陇地的同乡。
  他告诉爷爷,当年逃难南下时,他和爷爷的大哥全家曾经结伴同行过一段时间。
  后来在大江边上,他选择了沿江东下来建康投奔亲戚。
  而爷爷的大哥在带领全家老幼买船渡江,向云梦泽的方向漂流去了。
  据说大爷爷的最终目标是离战祸、胡人更远的长沙郡,但最终的结局如何不得而知。
  爷爷本想远赴长沙郡寻亲,但怎奈山遥路远,北方的严冬又快来临,最后只好作罢。
  有了这次江南之行的成功经历后,爷爷完全抛却了“清风泽”客栈的生意,一门心思的投入到万里行商的事业中去了。
  从此以后,奶奶慕容琼琳成了“清风泽”客栈真正意义上的主人。
  也许是夫妻间聚少离多,又或是家父出生时难产的缘故,家父之后的奶奶,再也没有给爷爷诞下一男半女。
  而卢羽爷爷、慕容瑶碧奶奶则像开了挂一样,从第一胎闺女开始,短短的几年时间,一共产下了六位千金。
  可想而知,作为唯一的长孙少爷,家父在整个家族中的地位是无人可比的,到哪里都是众星捧月一般。
  那时候,卢羽爷爷除了要打理长安坊的生意,余下的时间都是陪着爷爷外出行商。
  所以慕容瑶碧奶奶和她六个闺女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我家的“清风泽”度过的。
  这也就意味着,家父的幼年、童年、乃至后来的青少年,都是生活在这群表姐妹的女儿堆里。
  这样的成长环境,造就了家父任性多情的个性,缺乏爷爷身上的那种彪悍的刚强之气。
  等爷爷奶奶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所有的一切已经无法挽回、生成骨头长成肉了。
  听奶奶说,在家父十岁这年,有一支萨珊国的商队在客栈住宿休整过一段日子。
  商队里有一位叫做卡克.丹妮的小女孩,是商队头人的女儿。
  也许是长途奔波之后水土不服的缘故,刚住进客栈没两天这个小丹妮就病倒了,持续的高烧不退。
  但商队远道而来,这趟行商事关百十个家庭的生计,不能因为自己闺女的病情而影响全队的行程。
  于是头人痛哭流涕的把心爱的女儿托付给奶奶代为照看,等他们从汉地返程的时候再来接她。
  同是行商人家的奶奶一下子动了恻隐之心,满口爽快的答应了下来。
  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萨珊商队离开半个月后,这个可怜的小丫头终于慢慢的好转了。
  丹妮金发碧眼、肌肤白的如凝脂一般。
  也许是从小就跟着父亲走南闯北的缘故,丹妮活泼开朗,懂得如何讨大人们开心。
  在这个没有一个亲人、熟人在身边的异乡客栈里,她竟然一点也不害怕认生,很快就混的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客栈里的男女老幼,没有一个不喜欢丹妮的。
  还是小屁孩的家父,更是被这个同年的小丫头生生的迷住了。
  从此他就如着了魔一般,成天不离开丹妮半步。
  他俩吃在一起、玩在一块,晚上睡觉也要在一个房间里。
  就连每日上午家父去书院晨读的这段时间,也要丹妮陪着才行。
  丹妮告诉家父,她的家乡在一条遥远的、叫做幼发拉底河的大河岸边。
  那儿有数不清的椰枣林、大沙漠,就像“清风泽”周围的胡杨林、黄龙沙海一样。
  离她家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很高很高的高台。
  听大人们讲,那是前朝的巴比伦王为他的爱妃修建的空中花园。
  她曾经和小伙伴们去上边玩过,可那个高台真是太高了,她们只能爬到一半就中途返回。
  丹妮向家父承诺,将来长大了如果他能够去巴比伦做客,她一定带家父去空中花园的顶上看看。
  在场院的沙地上,丹妮用沙子为家父做了一个“空中花园”的模型,如同客厅酒缸边上倒扣的酒漏一般。
  坐在清风泽岸边的扁舟里,听着丹妮用半生不熟的吐火罗语向他描绘着萨珊国的风土人情,家父神往极了。
  他下定决心,长大之后一定要去丹妮的家乡看看,去品尝那比蜜还甜的椰枣,比攀登那昆仑大山还高的皇家花园。
  半年之后,丹妮父亲的商队从中土平安归来,这也意味着家父和丹妮分别的时刻到了。
  追着远去的萨珊商队,撕声裂肺的哭喊着,年少的家父从来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分别之痛。
  从那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家父就像大病了一场,怎么也提不起一点精神来。
  后来年老的奶奶和我们这些孙子辈谈心时,还显得追悔莫及。
  “哎,当年我就不应该收留丹妮这个小妖精!那样的话你们的父亲也不会落下相思的病根,更不会在壮年的时候抛下我们这些妻儿老小,远走他乡再不归来!”
  说到这里,可能是对唯一爱子的思念之故,曾经那么风华绝代的奶奶慕容琼琳也经不住老泪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