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准备
蟾宫小区并不远,不一会儿就到了小区门口。
和门口的保安打招呼正要进去,小区里面出来七八个骑着自行车的年轻人。
为首的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分别和杨伟民及杨青打招呼。
“杨叔,青青,你们回来了。”
“小庞啊,你爸妈身体怎么样?”
“谢谢杨叔,他们都挺好的。”
“那就好,你们这是干什么去啊?”
“我和朋友一起去喝酒,我们先走了,有时间去看您和阿姨。杨叔再见。青青再见。”
说完他蹬上自行车走了,里面还有两三个二十来岁小伙子,也轻声打过招呼,一起走了。
临走时,陈子良分明感受到了几道有敌意的目光。难道这是遇见情敌了?
到了杨家,杨青的母亲是一个温柔贤惠的中年女人,看起来杨青继承了父母的优点,大气而不失美丽。
陈子良从三轮车底下掏出自己的礼物,是一条熏猪腿。前些日子他们小队打了一头野猪,太大了吃不完,就把四条猪腿吊在炉火上方,一直熏烤着,今天正好带来一条当礼物。
杨母很热情,笑着埋怨陈子良上门还带什么东西,听了陈子良解释,高高兴兴地收下了。吃饭时笑眯眯的不断地劝菜,时不时询问陈子良一些私人问题,就像大部分丈母娘一样,很关心陈子良的前途发展。
晚饭很丰盛,吃饭的人也都很满意,就是陈子良出了一身汗。
饭后,杨伟民和陈子良闲聊,杨青陪在一旁。说到江城的电子,金融,通讯等相关企业纷纷关门,取而代之的是自行车,三轮车,机械手表,冷兵器等等各方面的制造作坊开始兴起。由于大量人力货运三轮车的加入,城区的物资紧张有所缓解,不过货物种类和总量都在下降。情形不容乐观。
陈子良点头,要当好一个几百万人口的城市领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现在的情况和陈子良重生之前比起来,依然称得上是安居乐业风平浪静啦。
又说起小区门口的事,姓庞的年轻人是市政法委庞书记的儿子,可以说是和杨青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
从这又说起市里的势力,现在的江城可以称得上是三足鼎立。
一方自然是他们十八局,收拢了大部分的卡徒,但根基尚浅,人数也少。
一方是军方,前些日子派来了一千多的武警官兵,到了以后收拢了一些保安公司,以及召集了一部分预备役,现在人数达到了五千多人,是人数最多的,还持有大部分热武器。
最后一方就是刚刚见过的那位庞公子,他拉拢了不少的官二代富二代,其中也有不少是卡徒,上面有市里的领导撑腰,下面还拉拢了不少的伴当帮闲无业游民和他们下属的公司职员等等。虽然实力整体不强,但在各个政府机关都有支持者,包括现在的公安局也倾向于他。
市里表面平静,底下却是鱼龙混杂纠扯不清,杨伟民之所以采取强硬措施对待不愿被收编的卡徒,其实就是表明态度,敲山震虎。
陈子良听着这些感觉受益良多,他对政治层面的东西向来是八窍通了七窍,一窍不通。
陈子良表示,无论到了什么时候,自身实力就是硬道理。
杨伟民笑骂他就是一个小滑头。
最后说到即将到来的第二场流星雨。
“如果说第一场流星雨是拉开了大灾变的序幕,那么第二场流星雨就是大灾变的正式开始。”
陈子良非常严肃地说:“这一个月,因为电力和通讯的失灵,使我们的生活各方面都有麻烦。我听局里人说,这个月的非正常死亡人数达到了四位数,这在和平年代自然是触目惊心。可是,这和即将到来的世界相比,称得上是平静。”
陈子良将新世界的种种情况娓娓道来。
变异生物,包括变异动物、变异植物、变异昆虫、丧尸等,数量将会数以十倍的增加,这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更可怕的是时空裂隙的开启,大量异界生物即将到达地球,虽然刚开始来的都是低阶生物,可是数量并不少。它们很多拥有智慧,对人类的威胁非常大。
其它的各种地壳运动,自然灾害,环境改变都会接连不断,人类生存的真正考验即将到来。
“虽然不是第一次听你说了,但每次听到都觉得触目惊心。纸面得来终觉浅,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准备工作,但和这种天翻地覆的变化比起来,依然感觉微不足道。”
杨伟民也感慨万千。
政府不是不作为,派驻武警部队和成立十八局,就是在做人力准备。武警主要负责政府机关、重点单位、仓库、粮食基地等要害地点的守卫。十八局就是专门处理各种非正常生物。另外,各级政府部门,特别是乡镇区街道的基层干部,都在组织居民进行迁移集中互助自救的各种准备。
江城有人口三百多万,城区就有一半。这一个月的辛苦调运粮食物资,储存了正常情况下,差不多够用一年的生活物资。而江城还有一个二级战略粮库,紧急情况下打开它,够江城市民吃三年。
所以对于即将来临的灾变,江城的领导是不太慌的,更多的是对未来的不确定,产生一种迷茫和不适应感。
这一聊就是几个小时,直到杨母过来挽留陈子良住下,大家这才惊觉到了十点多了。
陈子良当然不可能留下,告别杨家,回到了自己的小屋,这里离得更近一些。
陈子良和衣而卧,却没有困意。前世的他只是基层一个小兵,为了生存努力修炼,从没有接触过这些高层事物。站的高看的远,位高权重需要操心的事也多。
陈子良自嘲居然还有忧国忧民的时候,还是坚持自己的三个目标好了。第一活下去,第二变强,第三帮助尽量多的人,尤其是身边的人。和前世相比,陈子良现在有了不少需要惦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