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二章

  对于狄仁杰的这个问题,赵广颇有些百口莫辩的感受。无奈之下赵广只能硬着头皮,冒着撕破脸皮的风险说道:“狄参军莫不是在审问我?”
  狄仁杰摇了摇头,不搭理赵广,转头对晖月说道:“晖月大师,我还有一事不明,想要请教。”
  未等晖月开口,狄仁杰便说道:“晖月大师今日为何没有带着那几个有趣的小师弟?”
  因为今日下山是有正事要做,晖月自然不可能带着那些作秀的孩子。
  当然,这话他不可能告诉狄仁杰,他只是解释今日天气炎热,所以他们这些当师兄的便出来化缘了。
  “是嘛,出家人真的是慈悲为怀啊。”虽然这话说的是没什么问题,可是听起来,总是有些嘲讽的味道在其中。
  只见狄仁杰轻轻的点了点头,一旁伺候的黄宏心领神会,一推门,嚷了一嗓子:“来人,把东西带上来。”
  听到这话,晖月和赵广都是一愣。
  紧接着,只听到噔噔蹬蹬脚步声响,跟着一个人拿着几个包袱就走了进来。
  一看到包袱,晖月的脸色登时就变了。刚刚想要站起来,黄宏一拍刀鞘,笑呵呵的看着晖月。看他的样子,只要晖月有任何异动,黄宏手中的柳叶刀便要出鞘。
  赵广这时候已经吓的傻了,晖月也只能战战兢兢的说道:“这是我那些师兄弟的随身包袱,狄参军把他们怎么样了?”
  “也没怎么样,就是都打晕了而已。你还别说,这一个个的光头,看着锃亮,可是却不怎么抗打。”
  当然,黄宏这时候是有说大话的嫌疑。毕竟,那些僧人虽然个个吃素,可是手上的力度却不素。
  若不是小苏及时赶到,黄宏带着的几个人怕是要花费很大的气力才能把他们给收拾了。
  听说自己的师兄弟都被人制住,晖月脸如土黄。
  狄仁杰仿佛没有看到晖月的变化,自顾自的打开桌子上堆着的包袱。只见其中金银首饰、古玩字画样样俱全,最让人惊讶的是,里面还有着房契、地契,俱是夔州的产业。
  “好个化缘!”狄仁杰看着晖月,简简单单的四个字仿佛从牙缝里挤出来一样。
  就在这时,脸色土黄的晖月突然大喝一声,刚刚要站起来,黄宏的刀鞘已经狠狠的劈向他的肩膀。
  不过,晖月毕竟是自小练功,只是一错身,就闪了过去。
  眼看晖月只要一步就能冲到狄仁杰的身边。
  然而,晖月却倒在了狄仁杰的身前。在他那颗混圆的光头后面,小苏冷冷的站了出来。
  “大人,赵氏招了!”
  狄仁杰说了一声“好”,扭头看了赵广一眼。胆小的赵广,就这么晕了过去。
  对于狄仁杰来说,赵广是不是真的晕了,并不重要。反正他都要被带回衙门,就算他真的晕了,再弄醒了就是。
  衙门里的人别的事情不会做,做这种事情可是熟稔的很。
  一队官兵押着赵广、晖月一干人等浩浩荡荡的从知味楼一路游街一样的回到了并州衙门。
  原本,狄仁杰因为此案关系颇大准备请刺史大人亲自审理,不过刺史却将这件事情还给了狄仁杰,自己则是带着一对官兵径自赶往白马寺,说是要将他们一网打尽。
  狄仁杰不疑有他,当即升堂审理。
  阵阵堂威之下,赵广招了。
  他的说法,与赵氏的说法相差无几。整件事情都是白马寺在后面捣鬼,传话的人也正是晖月。
  晖月一直在一旁跪着,任凭赵广怎么说,他都是一句话都没有。
  虽然审理的非常顺利,可是还有一点让狄仁杰有些失望了的地方。那就是赵四,仍然没有踪迹。
  哪怕十个大板落在了赵广的屁股上,赵广也是一口咬定,赵四是去了白马寺了。
  至于白马寺的晖月,狄仁杰一直故意晾着他,想要等到白马寺的一干人等一起带回来之后,再一起审理。
  这一等,就是一下午的时间。
  刺史大人带队,一直到傍晚时分才回到并州城内。
  看着刺史大人带着的那一打串大和尚小和尚,狄仁杰忽然觉得有些不妥。
  其时三藏法师刚刚自西域回朝不久,正是人人敬仰,佛教大开门庭的是时候,出了这种事情,实在是不妥。
  狄仁杰能想到,刺史大人自然也能想到。
  不过,他与狄仁杰所关注的点完全不同。
  “这是一个杀一儆百的好机会。我朝对佛教的推崇,妇孺皆知。尤其是三藏回朝之后,看起来就要再现的风光。这种情况,本官不想看到。”刺史轻声说道。
  狄仁杰有些不解。虽然今次白马寺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可是他觉得佛教于国于民都是大有益处。毕竟,佛教以诸法教人向善,若是人人都善良了,那么国泰民安似乎就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了……
  “南朝武皇帝,萧衍,你可知道。”
  狄仁杰熟读史书,自然知道这位颇为佛系的皇帝。这位武皇帝最传奇的莫过于先后出家四次,耗费了朝廷四亿钱将他买回来的传奇故事了。
  当然,这位武皇帝对于佛教的贡献,也是巨大无比的。
  抛却金钱上的支持外,武皇帝萧衍曾写过《断酒肉文》。佛教禁酒吃素,便是从他开始的。
  “是啊,武皇帝做了这么多的事情。可是你知不知道那四亿钱最后哪去了?”
  刺史的问题,让狄仁杰当时就愣住了。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史书中也未曾言明,书中只言每次武皇帝出家之后,朝中大臣就会集国库之力,向寺庙捐款,硬生生的把武皇帝买回来。
  只见刺史叹了一口气,轻声说道:“我曾听人言,便是在饥荒、流民随处可见的情况下,大通朝的僧人也未曾中断寺中佛像金身的香火、供奉,花费了数不清的金钱。
  与我说这件事情的人当时感慨:我曾经想,若是那些寺中的僧人把修建佛像金身的银钱,供奉佛爷们的香火钱都拿出来救灾,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
  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