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姬昌去世
苏垸心猛的往下一沉,该来的还是来了。按《封神演义》里面写的,西伯候姬昌被关押在里城整整七年,如果不是编写《周易》,恐怕早就坚持不下去了。
苏垸的出现,让他能够免去七年牢狱之灾,把权力交给姬发,自己一心一意编辑《周易》,姬昌年龄已经九十多了,《周易》写成,油灯熬干,姬昌曾不止一次对苏垸说过,梦中无数次见到儿子伯考邑,心如刀割。
苏垸知道,长子伯考邑的死是姬昌永远过不去的一道坎,尤其是他还亲口吃掉了儿子身体做成的肉糜饼,这种悲哀是常人无法体验的,姬昌能坚持到现在已经很不容易了。
苏垸与周武王姬发马上赶到西伯候的住处,可是已经晚了,府里传出一片哭声,太姒夫人跪在丈夫的病榻前痛哭流涕,身边围满了他的子女,个个都嚎啕大哭,悲痛欲绝。
姬发走进去身体就一晃,差点没跌倒,见周武王来了,哭声小了一些,人们自动散开,姬发来到父亲身边,他已经闭眼气绝。
姬昌走的很平静,脸上甚至带着一丝微笑,临死前他肯定听到了汜水关大捷,闻仲领兵撤回朝歌,西岐城的危难从此彻底解除,他所呕心沥血建设的周国已经不同往日,兵强马壮不说,民心一致,同仇敌忾,创造了无数在常人看起来不可能的奇迹。
姬昌没有能够等到儿子姬发与太宰苏妲己,虽然他是那么急迫想见到他们,姬昌还有很多话想对他们说,可以遗憾的是,病魔不容他继续存在,还是把他带走了。
苏垸的眼睛湿润起来。
西伯候姬昌对他很好,慧眼独识,毅然决然把大权交与他,充分的信任与全力的支持,为自己挡下无数怀疑与非议,才有疯和尚今天的成就。
望着躺在床上的西伯候,苏垸是打心里敬重他,这个英明的君王,历史上对他的评价极高,中国古人普遍有崇古心理,效法上古圣贤之君、效法“三代”之法,是古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周文王就是人们心目中的完美形象。
苏辙《历代论》里形容道,文王用人,其广如此,而坚何尤焉!孔子特别推崇文王,他做梦都想恢复“郁郁乎文哉”的周礼。
而他呕心沥血所写成的《周易》成为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伟大,已经不足以形容他辉煌的一生,苏垸站在床前,如果自己不是女身男人,他真想上去轻轻抚摸姬昌的遗容,对他说一句:“请一路走好,你老人家未完成的事业由苏垸我来替你完成,周替商,只是时间问题,周朝传三十代三十七王,七百九十一年天下,将由我亲手创立,你就放心去吧。”
当然,苏垸没有流露出自己想当女皇的意思,其实他心里明白,西伯候这么聪明的一个人,在加上姜子牙经常在他耳边扇阴风点鬼火,姬昌应该有所察觉。但他就是不说,把这个怀疑烂在自己的肚子里,也是苏垸敬佩的原因。
周武王姬发有成为帝王的可能,却没有成为帝王的素质。
一个帝王应该时时刻刻存在着浓厚的危机意识,他所看到的不仅仅是眼前的繁华和辉煌,他的要不断地琢磨前朝灭亡的教训,不时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小心而又勤勉地引导他的帝国走出荆棘,走上繁荣,走向辉煌。
这才是成功皇帝必须具备的品质,中国历史上四个最有名最伟大的皇帝,汉武大帝刘彻、隋文帝杨坚、秦始皇嬴政、战争大帝成吉思汗都有卓越的功绩,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而周朝漫长而艰巨的未来之路,疯和尚苏垸认为,只有他才能胜任皇帝的位置,但苏垸不想长期占有下去,他准备学习武则天,解决了继承人的问题后,退位让权,好好享受,也不枉自己穿越来商代一回。
西伯候姬昌的葬礼在西岐城隆重举办,全城上下一片悲哀,许多百姓甚至跪在王宫不愿意离开,切夜为西伯候守灵,夜半时分,天气寒冷,没有一个人离开。苏垸命令士兵送去棉衣御寒,还准备了热汤饭菜,却没有一个人去动它。
民心所向,民心所动,民心是最强大的基础,姬昌懂得利用民心,奋发图强,而黎民百姓也知道回报,这就是君与民的关系。历史上,唐太宗对君与民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此可见,两者之间的关系很明了,水可载舟,也能覆舟。
唐太宗看到了君臣、君民一体的重要性,姬昌也看到了,所以得到民众的认可与热爱。
苏垸在整个葬礼过程中都没有说一句话,他注意观察每个文武大臣的表情。虽然现在的君王是姬发,但有西伯候在,谁也不敢有什么说法。
因为姬昌就好像定海神针,牢固地坚守着西岐城的根基。现在这根定海神针倒下了,就少了许多拘谨,有些人会跳出来,因为姬发没有什么太多的能力,构不能太大的威胁,那么目标肯定是他苏垸了。
姬昌的十个儿子中,五子姬蔡叔因为谋反被姬发处死,三子管叔鲜隐而不发,却心怀叵测,其他人呢,都不是消停的主。稍有风吹草动,他们的脚跟会站在那里,谁也猜不出来。
太姒夫人表面上对苏妲己很是尊敬,心里一直有怀疑,苏垸想替代姬发当女皇,苏垸也不知道她的这个想法究竟是从何而来的,不得不防。
还有就是姜子牙,西伯候去世了,姜子牙名义上是准备对姬昌最后留下的《周易》进行整理,但不会用多长时间。那么以后呢,姜尚身体很好,也确实有些才华,不会甘心寂寞。他现在与太姒夫人走的很近,也是苏垸担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