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肥肉问题
我的养父郭虎啸虽然是个医生,而且身材已经很肥胖了,可是他却一点也不注意这个,特别喜欢吃肥肉。他还自诩,他跟主席的生活习惯、饮食嗜好一个样,甚至为此很自豪呢!
例如,主席爱吸烟,郭虎啸也吸烟;主席爱吃红烧肉,郭虎啸也特别爱吃红烧肉;主席爱吃辣椒,郭虎啸也吃很多辣椒;主席爱吃苦瓜,郭虎啸也在夏天吃大量苦瓜……
郭虎啸甚至比主席还厉害呢!主席不爱喝酒,可是郭虎啸经常喝酒!他喜欢自斟自饮,一边向我们滔滔不绝地吹牛,一边喝酒。我印象中,他喝两茶碗子白酒非常轻松!
我对郭虎啸的生活方式很是不解。记得有一次,郭虎啸还振振有词,专门向我分析了肥肉该不该吃的问题。下面我凭借记忆,复原他的自述:
肥肉,到底该不该吃?
这好像没有多少科学的问题,而实际上却包含着影响深远的科学问题,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的问题。
在20世纪60年代,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学习到从西方传播过来的科学知识,说营养有三大要素:脂肪、淀粉、蛋白质。
三者之中,同量营养所产生的热量,以脂肪为最多,而当时的西方科学认为营养就是热量,产生的热量多,就是营养高。当时脂肪自然是身价比较高,动物脂肪营养更高。
我小的时候,肥肉比瘦肉贵得多,主要就是因为可以炼油,猪肉炼出来的油叫“大油”,特别香,那时候我们不用任何别的菜肴,只要煎饼里卷上一点大油,就香得好像吃到了山珍海味。
据说主席当年就不喜欢吃用植物油炒的菜,而是喜欢吃用动物油做的菜。我认识一个主席的警卫员,他的祖籍是咱们无州,他说主席说过:用大油做的菜黏糊糊的,更滑腻可口呢!……
但是,发达国家的人民生活提高之后,食品中脂肪的成分就自然增加了。那时的西方出现了这样的问题:患心脑血管病的人多了,死亡率也增加了。
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动物脂肪摄入量过多,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这个研究成果在世界上得到公认以后,动物脂肪的价值一落千丈。瘦猪肉提高了价格,肥猪肉降价了。从此猪要养瘦肉型的品种,甚至使用瘦肉精来增加猪的瘦肉。
所有与动物脂肪有关系的食品,都被消费者普遍嫌弃了。特别是一些想减肥的中年妇女,也包括一些小姑娘,甚至将动物脂肪视同毒品,似乎吃一点就会马上发胖,立即得心脑血管病,很快就会死亡似的。
这种观念在社会上一再被强调,以至于形成了整个社会的普遍心理。还有一些已经很胖的人,在这种铺天盖地的宣传下,也就不敢吃肥肉,尽管平时很喜欢吃,为了健康活命,在亲友的力劝下,也不得不放弃了这种享受。
但是,在忌吃肥肉风行天下的同时,全世界的糖尿病患者也在急剧增加。
有人开始思考,这两者有没有必然的联系呢?当然这还需要科学家继统研究。
有一个人据说还是糖尿病专家,竟然说糖尿病是终身疾病,根本不可能治好。这样思维僵化的人,怎么可能取得什么科学发现呢?我对他嗤之以鼻。
现在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一亿三千多万了。在有的国家,有的地区,糖尿病患者竟然达到成人的四分之一,而以前则在千分之一以下。
在中国,糖尿病患者也一样在急剧增加。在一次关于平衡论的学术研讨会上,有一位饮食卫生专家在发言中说到,各种营养少了会出现什么疾病,多了又会导致什么毛病,强调膳食要平衡。
但是有的营养她却没有说,例如脂肪摄入量多了,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病,少了却没有说会引起什么病。同时,她又说许多病是与生活习惯有关系,例如什么病是吸烟引起的,什么病是酗酒引起的。
我注意到,她没有说糖尿病是什么引起的。当我问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她诚实地承认没有这方面的资料。
但是,也有一些水平很一般的医生在电视上说,糖尿病与生活习惯有关,例如吸烟、饮酒、爱吃肥肉等,就可能是主要原因。
事实上,全世界至今没有明确糖尿病是如何发生的,有些人将自己所讨厌的吸烟之类的习惯,当作发病的原因,是没有任何科学根据的。既没有事实根据,也没有理论根据。
总之呢,结合以上几种情况,吃肥肉少了,会引起什么病的问题,还没有什么说法。糖尿病如何发生,而且近二三十年急剧增加,得不到说明。再联系半个世纪以来的科学研究成果,与社会思潮的变迁,我怀疑,吃肥肉少与糖尿病剧增也许有某种联系。
后来我从报上看到新西兰科学家研究成果认为,经常吃脱脂牛奶的人容易得糖尿病。如果不吃肥肉,多吃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已经足够补充人体的需要,将牛奶中的脂肪再提取走,脂肪摄入量可能太少,因此容易引起脂肪缺乏症。
现在一些医务工作者总觉得脂肪不好,已经成了新型的迷信!这种观念如果改不过来,就很难探讨缺少脂肪会产生什么疾病的问题。
有的人经常讲的“实证”与“理性”,我也不知道,我这样提出问题,是不是缺乏“实证”?是不是不够“理性”?我是科学工作者,我也有实验室,可以进行最起码的实验,提出实验数据来证明自己的想法。
但是这个过程很艰难,非常难以论证。所以我更相信我的直觉思维,我觉得很多问题就像一加一等于二一样,没必要去综合论证。
如果不能联系地、发展地、辩证地看问题,那么,所谓的“理性”是什么呢?是从别人那里搬来的死教条!僵化的死教条,有什么理性可言?
世界是复杂多样的,丰富无比的,无穷无尽的,现在全人类的认识与丰富的世界之比,是无穷分之一,岂可以现代的认识来限制对世界的观察与思考?
人们都说,脂肪摄入量过多,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这个科学研究成果是客观的,成立的。但是,这也是一个笼统的说法,还有如何正确理解对待的问题。
首先,多少算多?是一天吃一斤肥肉太多了?还是半斤?还是半两?还是一钱?
其次,物极必反。太少了是否也不行,也会因此引起什么疾病?
第三,注意特殊性。具体到某个人,摄入量也应该有不同的范围,需要区别对待。体力劳动者与脑力劳动者不同,重体力劳动者与轻体力劳动者也应该不一样,而且个体素质也有特殊性,不能一概而论。
我认识无州学院里一个研究西方哲学的教授,有一次他居然对我说:
“吃肉容易消化,吃蔬菜反而不容易消化。”
这当然是一个很特别的说法。但是以前他吃肉很多,身体却一直很健康;后来在整个社会吃肥肉不好的舆论的严重影响下,他也不敢吃肥肉了,改吃蔬菜与鱼类,结果后来他也患了糖尿病。
有的人吃鸡蛋过敏。但是也有人猛吃鸡蛋也不要紧。在无州学院里我还有个朋友,一个研究中西古代史的老先生,他是个怪人,啥肉也不吃,猪牛羊的肉不吃,鸡鸭鹅的肉也不吃,各种海鱼和淡水鱼也都不吃。他一年到头就是只吃蔬菜与鸡蛋,他买大量鸡蛋,几天就是一小筐。
个体差异应该注意。比如有的人,心脏没有毛病,心电图却不正常,而且似乎有严重问题。但实际上这个人照样很健康。
最后,营养偏差更加有害。脂肪不敢吃,三大营养就只剩下淀粉和蛋白质了。淀粉会分解出糖来,糖尿病患者都被告知不能吃糖,淀粉类食品也要少吃。所以许多患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体重大幅度下降。
为了防止心血管病和糖尿病,不吃脂肪,少吃淀粉,就只能吃蛋白质了。但是如果只吃蛋白质,那就会产生更加严重的疾病。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日报》曾经报道过两个例子:产妇在坐月子中只吃鸡蛋,每天吃十几个,出了月子,突然双目失明了。
什么原因还说不清楚,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三大营养,不吃脂肪与淀粉,只吃蛋白质,就会导致更加严重的营养偏差,从而会引起更多更复杂的疾病。
现在社会上总是宣传吃豆腐,从来没见有文章提到吃豆腐太多会引起什么毛病。这不是片面吗?这还需要什么“实证”吗?我发现特别强调实证的那些人,自己也没有做过什么实验,只是以此来抵制别人的建议与批评。
那些整天将“理性”挂在嘴边的人,霸气十足,盛气凌人,唯我独是,骂倒一切,这无论对于做学问,还是做人来说,都谈不上有什么“理性”啊!
任何一种理论出来,都要注意它的适用范围,对于个体来说,也都要注意特殊的反映。现代科学经常讲规范化,规范化有时很必要,便于掌握与传授。
但是,规范化就容易忽视特殊性,缺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缺乏对特殊性的认识,因此很难完全适应千差万别的客观事物。
自然界是辩证法的试金石,具体分析实际事物的特殊性,才能坚持辩证法。
科学家在研究中,对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一般都有很深刻的认识,但是,对研究范围之外的事物,往往就缺乏了解,因此对于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与外物的联系就不太清楚。因此对自己所研究的事物,也不可能有真正全面的了解,正所谓: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学家从世界历史这样宏观的角度,审察提出的问题,有助于科学家开阔思路,选择课题进行研究,这样才可能有所发现。而对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哲学家应该十分重视,并认真进行深入思考,概括总结,提出新的理论模式,这对于科学家的研究也会有促进作用。
在这个意义上,哲学家与科学家的联盟是非常必要的,对双方都是有利的。教条主义的“哲学家”与形而上学的科学家,都是不利于科学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