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生理平衡

  我每一次跟着郭虎啸去他的诊所,都相当于上了一次深刻前卫的医学课程。当我后来也成为一名医生之后,这些理论都成了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郭虎啸虽然是一个著名的西医,可是他在中医方面也很有研究。比如有一次,他运用中医的理论,给我讲解什么是健康。下面的长篇大论,就是我对他的思想的复原,文字有我的些微润色,我在这里直接描写,不再用引号了。本章以下内容,就是郭虎啸医生的自述:
  中医认为,身体健康就是生理平衡。
  中医讲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主要就是阴阳。阴阳论是追求平衡的理论。不偏阴不偏阳,过犹不及,中国古人讲中庸,讲中和,阴阳平衡就是中和。在《中庸》里有这样的话: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汉代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循天之道》里说过:
  “夫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中和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圣人之所保守也……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
  这就是说用中和保养身体,就可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中和养身,从衣食住行来谈,有一些具体内容,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方面:膳食平衡、内外平衡和动静平衡。
  膳食平衡分几个内容:一是营养平衡,二是饥饱平衡,三是间隔平衡。
  所谓营养平衡,就是应该什么都吃,不挑食,不偏食。现在有报刊杂志经常出现关于吃什么好、吃什么不好的报道,许多人盲目相信科学,就随着新闻报道来挑选食品,陷入误区,使营养失去平衡。
  最典型的是原来讲三大营养要素:脂肪、淀粉、蛋白质。据说脂肪摄入量过多,容易导致心脑血管的疾病,于是许多人不敢吃肥肉了。另外就是大力提倡吃豆腐、鱼类。豆腐和鱼类成了许多人的首选食品。
  我看到一篇文章,说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先生,有一次到一位姓浦的女士家作客,浦女士用蔬菜招待启先生,并一再劝告启先生应该多吃素,少吃肉。可是很多年前,浦女士就已经去世了,而吃什么都很随性的启功先生已经九十多岁。
  过于讲究饮食,反而造成了营养不平衡,不利于健康。人体缺乏什么,自己会有感觉,就可以自动补充。例如缺乏水分,感觉渴,就需要喝水;缺乏盐分,对咸的食物就感觉特别可口;吃什么特别解馋,就说明身体内部需要它;吃什么过瘾,也说明身体内部适应它,需要它;见什么感到恶心,说明身体内部抵制它。
  在这种情况下随心所欲,也许是比较合理的。当然,同时也要注意节欲,这就是所谓饥饱平衡,就是饥饱适度。不要太饥,也不要过饱。
  过去贫穷的时代,饥饿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因素。现在进入小康社会,过饱成为危害健康的主要因素。青年人以八成饱为好,中老年人六成饱就可以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不同,食物的营养成分不同,饥饱程度也应该有所区别。
  原则上应该是以下一顿饭前不感到太饿为准。不饥不饱为中,营养全面为和。这就是中和养身的原则。
  另外古人还谈到其他问题,如说根据季节变化有不同的食谱。比如在《周礼天官冢宰下食医》中有这种说法:
  “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这就是说,春天多吃酸味的东西,夏天多吃苦味的东西,秋天多吃辣味的,冬天多吃咸味的。各个季节都要搭配甜味的。
  但这也不能绝对化,如果认为四季只要在冬天吃咸味,其他季节不必吃盐,那就大错特错了。同样道理,四季都要五味搭配,只是多少略有差别。董仲舒在《循天之道》中说:
  “凡择味之大体,各因其时之所美,而违天不远矣。”
  所谓“各因其时之所美”,就是说,那个季节生产的东西,就是最符合人体需要的东西。这个道理很简单,人类在这个环境中生活了几千万年,完全适应了。人适应环境,实际上也是一种天人合一。
  关于间隔的问题,就是两顿饭之间的时间间隔,一般以四个小时为好。这也是根据自己的习惯而定的。北方地区,以前很多人在冬季一天都只吃两顿,不吃早饭。
  有的人一天只吃一顿,身体也很好,精神也不错。当然也有人一天吃六七顿,所谓少吃多餐。保持自己的习惯就可以了,不必强求与别人一样。
  所谓病从口入,过去只注意脏东西(传染病菌和病毒以及有毒物品)从口进入,导致疾病。它还有另外一种意义,即饮食不当,引起疾病。
  内外平衡,就是指人体与生活环境的协调、平衡。内外平衡主要是指衣食住行中的衣与住两项。穿衣戴帽,不寒不暖,也是和。贫穷时代,受冻是危害健康的重要原因;小康以后,主要是穿得过多,太暖,有害健康。俗话说:
  “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稍微冷一点,会提高身体的抗寒能力,就不容易得病。很多人就怕小孩着凉,穿得太多。稍微一着凉就病了。老百姓以为就是因为着凉得的病,实际上是由于他们平时穿得太多,没有抗寒能力才得的病。如果平时注意稍寒一点,有较强的抗寒能力,也就有了较强的免疫力,就不容易感冒,也不容易得其他传染病了。
  居住条件,从成书于两千多年前的《吕氏春秋》和《春秋繁露》来看,都讲到住房的地基不要太高,房间不宜太大。《吕氏春秋重己》里说:
  “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先王不处大室,不为高台……圣人之所以养性也。”
  《春秋繁露循天之道》中说:
  “高台多阳,广室多阴,远天地之和也。故圣人不为,适中而已矣。”
  现在居任条件,又有了新的致病因素,那就是装修材料给健康带来的化学伤害。
  内外平衡也包括人体要适应自然环境,例如,夏天穿衣要薄,冬天穿衣要厚。在干燥的大陆性气候下,要多饮水;在潮湿的海洋性气候下,要注意防潮。从平原到高山,从南方到北方,或者从高山到平原,从北方到南方,都要注意适应新的环境。随着季节与地区的变化,人的生活习惯也要注意改变,以便适应环境。
  动静平衡,实际上就是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在衣食住行中是关于行的问题。运动不宜过强,静止不应过长。可以说是“动静等观“,也可以说是“劳逸结合”。
  动得太强烈,时间过长,就要出现疲劳、劳累或劳损。静的时间过长,也一样会疲劳,对于健康也很不利。因此,《黄帝内经》上有这样的说法:
  “五劳: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这叫“五劳”,即五种疲劳。血藏于肝,肝开窍于目。久视,会引起血病、肝病和眼睛的毛病。现在久视问题十分严重,主要是电视的普及所带来的特殊病。将来一旦电脑普及了,估计问题更严重。
  西方讲“生命在于运动”,印度讲静止,佛教坐禅,瑜伽功,都是要静止养身。中国古人强调动静结合,阴阳平衡。动为阳,静为阴,阴阳平衡就是中和。
  现在伤害健康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是贪,贪图享受。
  整天在吃上讲究,吃新鲜的,吃好的,吃稀罕的,吃珍贵的,吃有食补价值的。
  穿讲究名牌,一些先富起来的人,穿名贵皮衣皮草,一件衣服就上万。青年男女也追求时髦,追求个性,追求排场。
  行当然要坐车,过去说骑马坐轿,现在要坐名牌汽车。汽车是越来越多,道路也越来越拥挤了。
  住要讲究起来也不得了。房间要大,楼层要好,小区要环境优美,室内装修要高档。
  这些讲究,暂时还不是一般平民百姓所能享受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工薪阶层收入逐渐提高,必将出现庞大的中产阶级,生活也必将会越来越奢侈。如果人们追求享受而又不懂规律,那可能于事无补,相反还会有害身体健康。《吕氏春秋本生》对此有很好的论述:
  “贵富而不知道,适足以为患,不如贫贱。贫贱之致物也难,虽欲过之,奚由?出则以车,人则以辇,务以自适,命曰招蹶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贵富之所致也。故古之人有不肯贵富者矣,由重生故也,非夸以名也,为其实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高贵富裕如果不知道客观规律,会成为人的祸患,还不如贫穷卑贱。贫穷卑贱的人要弄到享受的物质很困难,虽然也想高消费,怎么能做到呢?
  出入都坐车,为了自己舒服,这叫作制造蹶倒的机械;肥肉浓酒,为了增强体质,这叫作腐蚀肠胃的饮食。美女的美色与郑卫的音乐,为了娱乐,叫作损伤本性的斧头。
  这三大祸患,都是高贵富裕所造成的。所以古代有的人不愿意当高官发大财,是由于重视自己的生命,不是为了向别人夸耀自己清高的名声,是为了实际的好处。
  关于这些说法,西汉文学家枚乘《七发》、北齐刘昼《刘子防欲》也有类似论述。这些道理,我想就是一万年以后也是对的。
  富贵人家有了充足的生活资料,如果乱用滥用,就会以养伤身,给健康带来严重危害。《庄子让王》中说:
  “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
  这是养身的重要格言。
  二是懒,懒得活动。
  运动对于生命非常重要,懒得运动,会引起一系列疾病。
  贪与懒,都是现代人引起生理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有的人一方面贪吃,一方面懒得活动,又不愿意发胖,只能靠吃药来减肥,其结果自然是不太理想,花去钱,买来病,想想也太不合算了吧!
  总之,平时注意平衡,特别要做到以上这三个主要的平衡,就可以使人体的生理达到平衡,而生理平衡就是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