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上山因由
故晏长青刚满周岁,正是牙牙学语的时候,晏大夫人一有空闲,便会抱着女儿,随手拿起一本三字经,指着书册上的字,一个字一个字念给女儿听。
每当此地,小小的长青便乖巧的依偎在母亲温暖里的怀里,闻着母亲身上清香好闻的体香,睁着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安静的听着母亲那清雅而富有韵味的嗓音,朗朗而诵。
惜竹院下人们便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青翠的修竹下,一大一小两个人儿依偎在石桌旁的藤椅上,一个教得兴致勃勃,一个听得滋滋有味。
晏大夫人乐此不彼,也不管女儿听不听得懂。念了一段时日的三字经,又开始念百家姓,过了一段时间,又换上了千字文……
晏长青长到三岁多未及四岁时,晏大夫人已将将讲完了二十四孝。
一日,晏大夫人在后院议事厅处理完家务事,如往常一般返回惜竹院时,见爱女坐在回廊的阶梯上,前面并排蹲着四个年约三四岁的小丫头。
正是她前不久才给女儿挑好的将来做贴身婢女的素、碧、丹、慧四个小丫头。
女儿正在教她们念三字经,念的是教育篇: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声音稚嫩清透,小长青念一句,四个小丫头参差不齐的跟着念一句。
晏大夫人讶异之余,静立一旁默默而听。待到通教育篇念完,讶异发现,竟然一字不漏,一字不差。
待到晚饭后,晏夫人挥退下人,抱着女儿坐在床沿上,取出三字经,随手翻到勤学篇,也不说话,只指指书扉,示意女儿念。
小长青张口便来,从‘读史者,考实录’,一直到结尾的‘戒之哉,且勉力’,中间丝毫不作停顿,长长的一篇勤学篇一气呵成。稚嫩童音,抑扬顿挫。
晏大夫人又取过一旁的百家姓,指着最后一段,让女儿接着念,女儿仍然是一字不差的念完。
晏大夫人暗暗心惊,却不动声色。
晚上晏鸣回房,房里只剩夫妻二人时,方悄声将女儿这一天的情况说与丈夫。
晏鸣静静听着,初时还颇觉安慰,有个聪明早慧的女儿,甚好,甚好!但越往下听,却越是心惊。
待听到妻子说到女儿将通篇勤学篇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已是震惊不已。
夫妻双双对望,从彼此的目光中,看到的已不是欣慰,而是惊怕。惊的是女儿聪慧异于常人,怕的是对于如今的晏家来说,不知是福是祸。
次日一早,晏鸣破天荒的没有去上朝,而是留在内室,陪妻女一起用饭。
饭毕,晏鸣挥退下人,取过一旁的千字文,指着其中一段,让女儿念。待看到女儿果不出所料一字不差的念完,晏鸣心中反而平静了下来。
傍晚,晏鸣陪父母用饭毕,父子俩如往常一般坐在外书房用茶。
晏鸣便把女儿的情况向父亲细细述说,包括晏夫人从女儿一岁开始,到现在,对女儿诵读过的书本。
晏知背靠着椅背,静静而听,从头到尾,不出一言。
待听得儿子说完,虽面色平静无波,却仍是沉默。
良久,方唤人去请老妻,长媳以及长孙女。
待到众人来齐,分次落座。
晏知亲自将孙女抱在案前,抚摸着孙女脑袋上毛茸茸两只小包,慈爱的问孙女:“青儿,你母亲跟你讲的二十四孝故事,你最喜欢哪一个?”
小长青倚在祖父怀里,目光孺慕,看着祖父。
在小长青的心中,向来视自家祖父为这天下第一利害之人,因为祖父能给皇帝做老师,是比皇帝还要厉害的人。
而今被这天下第一厉害的人抱在怀里,小长青甚是满足,望着祖父甜甜而笑。
“祖父,孙女最喜欢第一个故事,舜帝孝感动天。”
“为何?”祖孙俩一问一答。
“因为舜帝聪明勇敢,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困难,他都能一一化解,实在太厉害了……而且,而且他的亲人几次三翻的害他,都被他机智的逃脱了。“
小长青说到此处,小脸儿忽然一皱:”可是,我不喜欢舜帝的父亲,舜帝是他的孩子呀,他怎么能这样去害自己的孩子呢。”
晏知低头看着孙女,饶有兴致:“哦,那你觉得舜帝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长青歪着小脑袋:“母亲说,舜帝的父亲是个心眼皆盲之人,这样的人最为可怜……祖父,我认为母亲说得甚对。”
“哦,为何?”
“舜帝这么好的一个人,无论他父亲如何害他,他都不放在心上,还是对他父亲那般的好。而舜帝的父亲明明有一个这么有本事,又对自己这么好的孩子,却偏不珍惜,反而处处迫害,实在是可恨又可怜。”
“唔,青儿说得对,那青儿认为舜帝是个什么样的人?”晏知淳淳善诱。
“舜帝是个顶天立地的人,又聪明,又孝顺,又十分的有本事,周围的人都喜欢他。”
说到此处,小长青抬头看着祖父,伸出小小一根手指,皱眉:“只有一点,我不喜欢。”
“哦,青儿不喜舜帝哪一点?”
“我不喜欢他娶两个妻子。”
小长青皱皱小鼻子:“他应当只娶一个妻子,就像祖父对祖母一样,像父亲对母亲一样。只有这样,他才能是我心中真正的大英雄!”
祖父纵声大笑。众人也笑,看着小长青的目光慈爱中带着欣慰。但笑着笑着,俱都开始沉默,室内陷入一片寂静之中。
小长青坐在祖父怀里,很快便感受到室内压抑沉闷的气氛,不安的动了动身子。
晏知立即惊觉,低头看着孙女,微笑:“青儿,说得好。我的孙女呀,长大了。”
言罢,又觉荒谬,自己居然对一个三四岁的小儿用上了“长大”这个词。搂着孙女儿,不自觉的又沉默了下来。
还是晏老夫人最先反应过来,转身打开门,将奶妈叫进来,让奶妈抱着孙女儿先回去歇息。
这一晚,父子,婆媳四人,在晏知的书房里,直到深夜方才散去。
除了书房里的四人外,没有其他任何一个人知道,当晚他们在书房里究竟谈了些什么。
次日一早,晏知上宗山临川书院,在后山竹苑,晏知与望舒先生在书房里密谈良久。
不久,晏长青一病不起,晏府遍请名医诊治,竟无一人能确诊晏家长孙女究竟所患何病,群医无策。
三日后,望舒先生携夫人到访。陈夫人亲自为外孙女儿诊脉。
世人只知陈夫人出自民间,却无人得知其出自何处。但陈夫人一身高超医术,知晓的人却并不少。
陈夫人诊脉完毕,思索良久,对众人曰外孙女所患之病,十分复杂,需要长久静养治疗。但晏府中人员复杂,人来人往,十分不利治病。
望舒先生与夫人决定携孙女上山,以便日夜诊治。况且后山竹苑环境十分清幽,更无外人打扰,正是养病的好居所。
晏府众人不舍,但为了能让晏长青早日康复,仍是忍痛接受了望舒先生与夫人的建议。
当天下午,望舒先生与夫人就带走了晏长青。
自此,晏长青在后山竹苑度过了漫漫十二载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