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一章 新娘子回家

  黄家姐妹已经完成了娘家所有的仪程,由静儿和姝儿搀扶着在门口等候。
  按说大户人家出嫁女儿,是有陪嫁丫鬟的。马括事先声明不要丫鬟,这才作罢。
  丫鬟的作用不仅是陪嫁,还负责在整个婚礼的过程中服侍新娘子。
  穿着嫁衣和鞋子,行动非常不便,除了丫鬟之外,其他人也不好出手帮扶。
  现在静儿和姝儿主动承担了这个角色,并不是她们打算去当这个陪嫁丫鬟。
  静姝二女很久没有见张神仙了,正好借此机会去会一会张良。毕竟贸然去访,显得太突兀了,现在的张神仙可不是一个人。
  看到马括和罗杰夫出来,现场立马热闹了起来。
  吹吹打打的人来了精神,马夫车夫们也都起来拾掇着牲口和马车准备出发。
  嫁妆都已装在了车上,一切安排妥当,只等主人家一声令下。
  马括和罗杰夫过去,小心翼翼地将新娘子扶上了马车,朝静儿和姝儿点头致谢。静儿和九兰同坐一车,姝儿和百蕙一起。
  马车是黄铁匠准备的陪嫁,地地道道的带篷子的车。
  真要是让人抬轿子把新娘抬回家去,恐怕是要累死人的。
  路过班次的时候,马括拍了拍班次的肩膀,道:“辛苦了!”
  班次眼中含泪,点了点头,道:“括哥,我没事!”
  马括道:“随后我会给你个说法的。”
  对于黄铁匠和班次父亲的矛盾,马括还不知道该怎么去化解。既然知道了症结所在,就会想出办法。马括打算等这里的事情结束之后,再慢慢地想一个万全之策。
  班次是自己的兄弟,黄光也是自己的兄弟,马括可不希望他们之间斗得你死我活。
  班次点了点头,抬袖子在眼睛上抹了一把,骑上马去领队。
  班次和李风是这只队伍的组织者,队伍怎么走,走多快,全靠他们兄弟二人张罗。
  有什么处理不了的情况就去问赵充国,赵充国仿佛将军一般,把迎亲的队伍当成自己的军队,管起来倒也井井有条,得心应手。
  ……
  不知是不是穿越后遗症的影响,马括时不时地就会精神变得恍惚起来。
  骑着高头大马走在前面,听着乐队在吹吹打打,嘈杂的声音反而成了环境声音的掩护,让人听不到别的声音。
  听不到人说话,听不到马车咕噜,听不到围观人的纷纷议论,世界就在这嘈杂之中忽然安静了下来。
  一路走过,往事历历在目。
  马括想起了和赵国太子刘丹的勾心斗角,想起了从将军一夜成了平民的苏建,想起了嚣张跋扈的霍去病,温文尔雅的卫青。
  想起了和黄家姐妹在一起,那短暂而又甜蜜的时光。
  在城里的拐角处,罗杰夫也想起了和太子刘丹的冲突,对着王浩道:“王浩,我可听说了,你的小舅子现在可是太子了。”
  王浩惊道:“是吗?那太好了!等以后刘昌当了赵王,咱可就是国舅爷了!”
  罗杰夫不屑地笑道:“想什么美事呢。以前人家母子朝不保夕的,想找个强大外援当助力。现在人家已经发达了,你确定你还高攀得上吗?”
  王浩闻言,心里“咯噔”一下,道:“原来人家是公主的时候就已经是高攀了,更何况现在成了长公主了。”
  王浩小心翼翼地问罗杰夫道:“他们可是王府,不至于说话不算数吧?”
  帝王家说话算数,在罗杰夫这个后世人眼里就是最大的笑话。
  罗杰夫笑道:“最是无情帝王家,你可小心吧!”
  不知不觉,已经走了大半的路程,迎亲的队伍已经拐上了去往村子里的小路。
  故地重游,竟是这般状态,马括和罗杰夫相视无言。
  乡亲们很是热情,好事的年轻人领着一群半大的孩子,已经老远地在前面等着他们了。
  还有更热情的,是一路跟着马括他们跑到了定襄城,又跑了回来。腿脚快的早已跑回了村子里去报信。
  看着一群小孩子围着迎亲的队伍,叽叽喳喳地兴奋地叫着,马括令奴仆们散发着小点心。
  自己快乐只是小快乐,能普天同庆才是大快乐。
  马括抬头看了看天,心道:难怪刘彻动不动就喜欢大赦天下,原来与民同庆的快乐如此的不同。
  有钱人的快乐,普通人想象不到,那么有权人的快乐,普通人同样想象不到。
  到家的时候,李风过来接马括的马,被王浩给拦住了:“现在有奴仆了,咱们也算是小主人,以后这种事交给他们去办就好了。”
  说着,朝着那六个男奴使了个眼色。为首的一个男奴赶紧笑着哈着腰点了点头。
  现在,这六个男奴和女奴们也搞清楚状况了,这里就是马括说了算,一切行动听马括指挥就行了。
  马括下来就数罗杰夫大。
  不过除了这两位大爷,还得吧王浩,赵充国,李风,班次等等一种小爷爷们伺候好了。
  尤其是李风和班次。
  因为绝大多数时候,管事的都是这两位小爷。
  大爷们向来都是甩手掌柜。
  马括双手在马上一推,抬腿就下马。
  下马之后看了看挂着的马镫,心想还是有机会造个马镫吧,要不然打仗确实有些不方便。
  在大漠的时候,马括只是跟赵充国提了一下马镫的构想,就被赵充国兴奋地问了个详细。
  身为一个优秀骑兵将领,赵充国太知道马镫的作用了。
  只是现在造后世骑兵的马镫,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马镫这东西,早就被发明出来了,最初只是单边马镫,用来方便上下马。
  即便到了汉武帝时期,依然是以单边马镫为主。
  由单边马镫改双边马镫很容易,无非就是再另一边再加一个的事,是个人就可以想得出来,也确实有人这样干。
  然而这么好的改良之所以没有普及,就是因为性价比太低。
  由于现在的马镫材质过于松软,无法在骑乘的时候在马镫上借力,所以在上了马以后,两个马镫和一个马镫的效果是一样的,反正都不用了。
  于是乎,这种性价比很低的发明就没有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