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八章 决定
饶是他们这些局外人,在听到这样的事情,心里也像压了千斤重的石头般,让人喘不过气来,若是死者家属,那得多伤心!
而吴卓的反应,也让林岚担心。
她站起身:“我去找池震和轩辕易,这件事情,一定要他们推波助澜!不能草草结案。”
凌昀跟着起身:“我跟你一起去,池震那边,想必赵枫早把消息传给他了,我们还是直接去找轩辕易。”
“可你的伤…”
林岚话还没说完,看见凌昀的眼睛难得出现一丝别样的情绪,像是在对她撒娇,想到凌昀今天也是在院里待了那么久,想必也是闷。
“那你小心点,别弄到伤口,让暗一在旁边看着。”
“好。”凌昀笑着点头,语气竟带着轻快。
暗一瞪大眼,公子最近越来越抽风了,都不像以前的那个他了。
凌昀身上有伤,林岚和唐一山便和他一起坐上了马车,没有骑马。
路上,唐一山问:“有太后和皇帝在,十四王爷会不会啃不下来?”
林岚回道:“肯定是不好啃的,不过,也不是一点办法都没有,主要就要看池震和轩辕易两人,在擎都有多大的势力了。”
凌昀接着道:“让人去打探一下,擎天国君对这个胞弟是什么态度,我们最后一直听说的是太后对十四王爷如何如何好!倒鲜少听说擎天国君对这个胞弟的恩赏。”
话落,唐一山和林岚同时扬起嘴角,看向凌昀,不愧是皇室出身,出口就是直戳要害。
唐一山又道:“贺方说,当时别院的下人,以及所有护卫,包括他在内的,十四王爷带到别院的贴身侍卫,没有一个幸免于难,全部惨遭毒手。那苏霖出城去找的那个大娘,还会有用途吗?”
林岚道:“贺方被扔进乱葬岗都能被人救活,保不准就还有漏网之鱼。现在有贺方这个人证在,最好是再找到更实质的物证,把这个案子做成铁案,让他们无从狡辩。”
说着,已经到了轩辕易家府门外,林岚上前敲门,门卫开门看到是林岚,未做通报,直接开门让林岚等人进去了,看着像是轩辕易一早就吩咐好的。
门卫迎着林岚进大厅,让侍女奉茶,待他们坐下后,才行礼出来,赶紧去后院向主人汇报。
这个时候,轩辕易一家人刚刚吃完饭,正坐在花园里乘凉,听到林岚夜里上门,轩辕易急匆匆地跑了出去。
河西王妃看着儿子匆匆离去,眉头皱了起来,而坐在她旁边的许晴,听到林岚的名字,也有些惊讶,她站起身,想出去当面谢谢林岚。
许睛道明原由,河西王妃本来也好奇,就陪着她一起来到了前厅。
厅内,林岚还没到几句,轩辕易的脸色已经沉下来了,河西王妃看着自己儿子的脸色,忙走了过去。
轩辕易看母亲过来了,立即缓和了自己的情绪,迎上前。
“娘,你怎么来了?”
河西王妃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没有,我们说最后那场比赛呢,儿子怕输了面上不好看。”轩辕易安慰道。
河西王妃将信将疑,由轩辕易扶着在主座上坐下。
而许晴看到林岚,就直接走过去握住了她的手。
之前有一堆感谢的话想说,可看到林岚又不知道该从何说起。
林岚让许晴先坐下,率先问道:“在王府过的怎么样?”
许晴回道:“王妃一家人都对我很好,我这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林岚转头笑着看向河西王妃,此时她虽然是皱着眉头看着轩辕易,但气色看着,比之前竟好了些。
想来,她和许晴同病相怜,又是同龄人,这段时间住在一块,必定是有聊不完的话,有些事情能有个人说出来,自然心更能敞开一些。
而轩辕易两兄弟看着许睛的目光也透着尊敬,就更能证明这一点。
轩辕易和河西王妃说了几句话,就催着她回去休息,连带着许晴一起。
河西王妃眼睛闪了闪,看着林岚等人还坐着不动,知道他们肯定是要说事,但显然,她儿子不想让她听到。
许睛看到这情况,也了然于胸,她上前挽住河西王妃的手,道:“王妃,我们的晚经还没诵呢,时候不早了,我们赶紧去吧。”
河西王妃又看了看林岚,在心里叹了口气之后,终于是跟着许睛走了。
她们走后,轩辕易的脸色以又沉了下来,等到林岚说完全部过程,轩辕易手上青筋爆起来,右手握紧拳头,往桌上一砸,桌子便断了,木刺扎进手里,鲜血立即涌了出来。
“哥。”
轩辕峰尖叫一起,上前捂住了轩辕易的手,连忙叫下人拿纱布和创伤药来。
下人一顿手忙脚乱,又是清理地上的碎渣,又是给轩辕易处理伤口。
轩辕易扶着额头,吩咐道:“传令下来,我受伤的事情,不准备告诉母亲,要是谁多嘴,就立即赶出府。”
下人连忙应了,轩辕易手一扬,推开了正在替他往伤口上缠纱布的下来。
“下去吧,我自己来。”
他抓起纱布,胡乱地把手掌缠了一圈,抬起头看向林岚。
“你要我怎么做?”
林岚回道:“案子已经查清楚了,贺方也愿意做证人,物证方面我们还在努力,我来这里,是想请世子想点办法,看怎么处理这个事情,十四王爷的后台有多硬,我想你比我清楚。”
轩辕易听了林岚的话,低头沉思。
这时,旁边的轩辕峰回道:“既然都查清楚了,直接让官府抓人不就行了,我哥又不是官府的人,找他有什么用。”
林岚看了轩辕峰一眼,没有立即回答。
轩辕易道:“峰儿,你退下。”
凌昀道:“在这起案件中,高佬贯穿于整个案件,而且三个姑娘都是他抓的,很有可能在案件审理的时候,罪魁祸首会变成高佬,而十四王爷说不定能脱身,你也是皇家出身,这种事情你应该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