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见闻
秦州清水县冶铁堡的李氏铁工坊与大宋朝一般的治铁坊最大的不同是隔着十几里地就能远远望见那两座高达十多丈,在冒着白烟的巨大烟筒。这是李氏冶铁坊的特征,大宋国其他地方的炼铁高炉虽然也有烟筒,但绝没有这般高大。若要修建这么一座烟筒的成本,足以新建十几座规模不小的冶铁高炉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道理谁都懂得,但是却是绝大多数人无法做到的。
自汉武帝时代实行盐铁官营以后,中国的冶铁高炉形制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大的改进,官营冶铁坊犹如后世某高时代的国企一样,从来就不思进取,而且还把工匠们的创造力慢慢给抹杀掉了。
李岘能够开办私营冶铁坊,这得要感谢王安石的元丰变法和蔡京,蔡京在政和初年把铁酒茶马等的官营限制给取消了,允许开办私营作坊从事到这些行业中来,李岘才能顺利地开办起了冶铁作坊。
只不过宋代官方对于私营冶铁作坊收取的税赋实在是太重了,竟然要收取三成的产出,这让绝大多数私营治铁坊都处于亏损的境地,若不是李岘拥有一些后世的知识,对于整个生产工艺进行了大的改进,他的几处冶铁工坊也是开办不下去。
由于是夏收时节,生产机器零件的车间都已经停工放假,但是制造武器和盔甲的车间里却一直在坚持生产,并没有停产。刘法和刘仲武两个老货当年把秦凤和熙河两路的将作坊都扔给了李岘代管,李岘干脆将两座兵器作坊合并,就安置在了自家冶铁工坊的下游位置。
兵器作坊里的匠人们正在劳作,从车间里传出叮当作响的打铁声似乎显得与这个时代有点格格不入,却又让人感到新奇。在这还处于半手工制作的时代,兵器作坊里从事劳作的工匠数量实际上要远比机器要多得多。
生产所用的钢条、钢板等原料实际上在铁坊里已经被锻造好了,但在武器制作工坊里还需要进行重新加热,再锻造成型。粗坯的锻造过程是在机器上完成的,但是精细的锻打、修正、淬火和打磨等工序还是需要依靠手工制作来完成。
“这座工坊里最重要的设备就是这台轧钢机和这十几台水力锻造机、机床,正是这些机器使得工坊的生产效率提高了很多倍,这座只有不到一千工匠的将作坊每年所制造出来的兵器、盔甲和弓弩等数量,甚至比原来汴梁城内两大军器监将近一万名工匠所制作的还要多,足以供应目前西北各军的装备和消耗。”李岘带着张灏来到工坊内唯一的一台水力轧机前面,指着同时能够轧制五根钢条的五辊轧机简单地介绍着,“人类的进步实际上就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进步,当这些机械的生产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后,仅仅一个人的劳动成果,就足以养活数十人的生活。”
张灏附下身,用铁钳夹起一根刚刚锻制出来的钢条放到铁砧上仔细地检视了一遍,又拿起一柄小铁锤在钢条上面敲打了一通,然后叹息了一声:“通体均匀,都是上好的精钢,属下虽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但是有些道理还是懂得的。是否也可以这么认为,当这些机器生产在普遍应用之后,就可以避免百姓们再遭受饥馑的生活?”
“这是自然,若是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即便是普通人,也能生活得比现在的一般地主之家还要好。”李岘理所当然地说道,这个年代的地主们,大部分还是舍不得天天吃肉的,也要隔几天才开一回荤。除了出门见客,不少的官员和地主们也常穿着带补丁的衣服。
在这个物资极度缺乏的时代,人们根本想象不到后世由于生产过剩所引发出来的危机。
“富足来源于机器,属下似乎明白了一些先生工坊技艺的精妙,不论是农事畜牧,还是工坊生产,这些东西利国利民,若是推而广之,何须再愁国家不能富强!”
李岘点头说道:“我期望你今后所做的,正是把这些东西推广到关中、河东、川峡乃至整个国内。富国强兵,此为一体,人的体力来源于食物,如果连饭都无法吃饱,这天下何来强兵一说。这大宋国自立国以来的积弊,就是兵员虽多,但却一直不想办法让他们吃上饱饭,这当兵的饿着肚子,平日里饿着肚子,就没法完成训练,如何能在战场上打出胜仗?这农耕畜养天下,工坊生产富天下,其间在有商贾沟通有无,何愁天下不富。唯有天下富足,才足以养出精兵出来。”
离开了冶铁堡,张灏觉得有些兴奋,他觉得自己已经发现了一些李岘之所以财大气粗的秘密,这位年青的统帅正是依靠着对食物、衣甲和武器供应的控制,渐渐掌控了整个西军。表面上来看,似乎这些西军统帅们依然还是个自独立的,但却要依赖李岘对于物资和武器的供应,如果他们不听李岘的,那么他们手上的部队很快就会受到削弱,甚至还有可能会自行溃散。
这是李岘在西军当中话语权很强的一个主要原因,确实是财大气粗,因为他在陇右和兴元府一带的产业已经让他有了如此做法的底气。
这些东西,是那些游离在西军体制外的文臣们很难体会出来的。
张灏在来陇右之前认为王禀、翟进和杨可世肯听从李岘的命令是因为私人有关系,到了这里才发现,他的认知存在着很大的偏差。西军里的私交是一回事,更主要的原因是李岘控制着他们的主要后勤特别是武器的供应。
能装备和养活起这么数十万人的大军,也确实需要有些真本事啊!
离开了李氏的铁工坊,日头已经西斜,旷野上依然是热浪滚滚,暖风习习,清水河两岸田地里翻滚着的金黄麦浪总能带给人一种特别安心的感觉。一座被废弃的水车矗立在河滩上,自从在清水河上修建了三座蓄水大坝后,这些原来的灌溉设施已经大多被废置拆除,似乎也见证着这一地区在农牧生产上的进步。
从共有八条干渠从这些河坝上引出,灌溉着清水河两岸数万公顷的土地,让原来贫瘠的旱田变成了丰沃的水浇良田,粮食的产量增长了将近三倍,使得这片土地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口,变得更为富裕和繁华。
“农忙耕作,农闲时进到工坊里做工,就目前而言,这是最为适宜的生产方式。”李岘指着远处一大片紫花盛开的苜蓿地笑着对张灏说道,“这些土地都归各堡寨驻屯厢军所有,其中可征募大约四分之一的青壮用于征战。土地公有,切记不可改变,各军永远不得以土地来作为军功奖励,这是规矩,军垦屯田的成败就在于要彻底抑制土地的兼并。”
“大帅所指的是均田?”
李岘摇了摇头:“这些土地可交由军户租种,切记不可买卖即可。这人呐,有勤有懒,只靠上面奖勤罚懒是永远也做不到公平的,这天地自有规则,多付出就会有多收获。这些军户中,青壮每年必需抽出两月时间来进行军事训练,虽然逐远征战不成,但若要保卫家园却足以胜任。所谓的家国兴亡我们先放在一边,可我们终究还是炎黄子孙,却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这华夏百姓在遭受异族的奴役和蹂躏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