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改变生态
卢西恩-格兰奇看着罗杰拿出的计划,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这……真的要这么做?你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吗?!”
在卢西恩-格兰奇看来,罗杰拿出的这份计划,确实可以极大的打击包括环球音乐集团在内的,其它唱片业巨头。
但是,对自身的损失只会更大!
可以说,罗杰拿出的这个计划,完全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
还没有伤到敌人,首先就捅自己一刀。
如果仅仅只是比失血能力也就罢了,只要【量子音乐】自己稳得住,拖到竞争对手承受不住失血的损失,垄断了大半个唱片业之后,自然有无数种办法把钱再赚回来。
但是,罗杰拿出的这份计划,最关键的问题却不是在伤敌伤己,而是在破坏整个唱片业,数十年以来形成的游戏规则!
可以说,若是这个计划顺利推广开来,整个唱片业的生态环境都会被改写!
至于是往好的方向发展,还是往坏的方向变化,以卢西恩-格兰奇的目光,也无法做出一个准确的判断。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
罗杰没有正面回答卢西恩-格兰奇的问题,反而是说起了一个看似完全不相干的数据:“随着现在媒体行业,以及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公众接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接受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件事对整个世界有什么影响咱们暂且不提,只看对唱片业的影响。”
罗杰指了指卢西恩-格兰奇的电脑,说道:“你随便打开一个数据网站,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唱片业的消费者数量,在过去三十年里一直在稳定地增加。但是,作为主要‘内容制造’者的明星,数量增加的更快。五十年前,是十个明星争夺一千万个消费者。而现在,消费者的数量增长到了一亿,但同一时期内活跃的明星数量却达到了一千以上!”
“也就是说,竞争更加激烈了。”
卢西恩-格兰奇点点头,说道:“而且,根据公司市场部门的预测,在未来几年中,明星之间的‘分类领域’将会更加的细致化,这也是为了顺应市场做出的调整。”
这个变化,若是在短暂的三五年之内,可能体现得还不太明显。
但若是将时间线拉长到十年、二十年,乃至于五十年,哪怕是一个外行,都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变化。
在五十年前,一个猫王,就可以满足整个北美所有歌迷的“追星”需求。
但到了现在,虽然不会再出现猫王这样,能够吸引整个北美所有人目光的超级巨星,但取而代之的,却是数十、上百,乃至于数量更多的二三线明星。
这些明星,或许每一个明星的粉丝数量,和猫王之类的超级巨星根本没得比,但总数相加,却是一个非常惊人的数字。
市场更大了,但同时,竞争也更激烈了。
这是一个很简单浅显,但却让人不得不重视的结论。
“我认为,未来的几十年内,这种趋势只会更加的明显。”
罗杰摊开手,说道:“所以,【量子音乐】需要的很简单,为消费者们提供更多的‘偶像’,也就是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明星,以及更大规模的造星计划。后者是你的工作,至于前者……”
罗杰伸出手,在办公桌上的文件封皮上点了点,道:“这就是我的解决方式。”
卢西恩-格兰奇没有说话,而是拿起文件,重新看了一遍。
罗杰给出的计划,实际上只是一个梗概,具体的细节还需要由【量子音乐】的管理层去完善,甚至为此做出大量的市场调研、寻找理论依据等等。
任何一个涉及公司未来数十年发展方向的重大决策,都不可能拍脑门就做出决定。
罗杰的这份计划,严格来讲,其实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通过降低抽成比例等方式,大规模吸引明星加入,与其它发行公司在“内容产出”方面展开渠道大战。
按照如今唱片业的主流模式,像【量子音乐】这样,集制作、推广、发行为一体的大型唱片公司,签下明星的时候,往往会抽取百分之五十以上,最高甚至可能达到百分之七十五的抽成,还会附带有版权方面的分割条款。
当然,这是制作厂牌和发行抽成相加之后的数字。
并且,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七十五的抽成,只会针对没有任何根基的纯新人,但凡有一点成绩和资本的明星,都有重新谈判的资本。
若是达到二线顶尖,甚至一线的程度,自己成立制作团队,甚至是制作厂牌,只与【量子音乐】进行发行方面合作的,也是有不少的,这就能省下很大一部分“制作厂牌抽成”,而且版权也完全归自己所有。
虽然说制作专辑的资金需要自己来出,这是一笔不小的成本,但总体来说,对大多数明星而言,还是很划算的。
若是某些招牌支柱类的巨星,甚至还可以享受到“特殊待遇”。
比如,泰勒-斯威夫特与【量子音乐】的最新一份唱片合约,发行方抽成的比例就降低到了最高百分之三十、最低百分之十五的比例,具体根据渠道来决定,例如实体唱片的抽成比例就是最高的百分之三十,而巡回演出的收入则是扣去成本之后的百分之十五。
这也是除了罗杰的【Darkness】乐队以外,整个【量子音乐】里,待遇最为优渥的发行合约。
而根据罗杰最新提出的计划,确切地说,是一个设想:要将旗下所有明星的发行方抽成比例降低至“百分之十五至百分之三十之间”,且在版权分割方面做出较大的让步。
至于制作厂牌的投入和产出方面,因为涉及的计算内容比较复杂,罗杰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计划,但却也提出,要给予签约明星更多的选择机会。
没钱的,可以让【量子音乐】的制作厂牌垫付制作成本,在分成的时候扣除,或者直接提高分成比例。
不愿意分出更多利益的,只要能够确保专辑的质量,也完全可以自己组建制作团队,或者干脆自己出钱,委托【量子音乐】旗下的制作厂牌来完成自己的项目。
具体的数字,自然是要仔细地进行先期调查,以及评估核算之后,才能得出结论。
不过可以确定的一点是,只要这个方案通过了基本的可行性论证,在未来,签约到【量子音乐】旗下的明星、歌手、乐队们,各种渠道抽成的比例都会有极大幅度的下降,分割出去的版权也会更少。
简而言之,就是“属于自己的版权”更多了,收入也更多了。
这对于明星,以及梦想着成为明星的新人们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但对于唱片公司来说,却是未必了。
按照旧的模式,这些唱片公司完全可以说是躺着赚钱。
只要手上有一批质量不错的“明星”,一个周期内推出几张专辑,开办几场巡回演唱会,在高昂的抽成比例之下,唱片公司就会有大把的资金入账。
事实上,对于唱片业来讲,站在产业链顶端的发行公司,利润率一向是很高的。
在各个巨头的默契之下,发行公司作为整个食物链最上游的霸主,对底层,尤其是“内容产出”的明星,进行全方位、大幅度的压榨,从而获取了海量的利润。
为什么,从来没有一家唱片业巨头选择上市?而好莱坞巨头几乎每一家都是上市公司?
因为在高额的利润率之下,唱片业巨头根本不需要通过上市的方式来融资,自身的资金就足以完成扩张的需要。
如果不是几大巨头之间内耗过于严重的话,以唱片业的市场规模和盈利能力,早就可以诞生出一家市值相当于好莱坞六大之和的超级巨头。
(注:未经验证的小道消息,有八卦小报提到,索尼的某位高层曾经在私下场合说过,索尼唱片每年收入的三分之一都用来打击竞争对手,所以才扩张缓慢。再次强调,未经证实,切勿当真。)
但是,若是罗杰的这个计划顺利推行开来,唱片业的生态链将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
或许发行公司依然可以保持在整个产业链中最上游的位置,但却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成为一个超然的存在。
而处于底层被剥削状态的明星们,地位却是会开始大幅度的提升。
虽然不至于反客为主,但是,一旦这样的格局稳定下来,唱片公司再想要像过去那样,对明星阶层肆意压榨,却是根本不可能再发生了。
当然,首先要【量子音乐】能够顶得住压力,稳定住这样的生态链。
“唱片业的消费者数量只会越来越多,按照以往的模式,广撒网,试图培养出一两个超级巨星,以争夺市场份额。这样的思路,或许还行得通,但一定不是最优解。”
罗杰见卢西恩-格兰奇似乎有些不解,立刻解释道:“在我看来,以后我们要追求的,不是明星的质量,而是数量。顶尖大牌方面,有一两个就足够,反而需要吸引数量更多的小明星,去争抢细化领域的市场。咖位不需要太高,二三线都无所谓,但数量一定要多,涉及的细化领域一定要齐全。”
罗杰所设想的这一套体系,多少借鉴了一些太平洋对岸,未来几年会流行起来的流量明星的体系。
但是本质上却有所不同。
毕竟,流量明星那一套,也就仅仅只适合太平洋对岸的特殊环境。
这套体系能够火热起来,背后的原因极为的复杂,换一个环境,必然会直接暴毙。
罗杰的想法是这样的,大体上,依然沿用过去的金字塔式阶梯,由几个顶尖的巨星撑起【量子音乐】的招牌。
但在这几个顶尖巨星之下,却不再是数量较少的一线、二线顶尖明星,而是数量众多的小明星。
这里的数量众多,指的可不是几个,几十个,而是以百为单位。
随着数字音乐和互联网的发展,让流行乐坛有了更多的潜在消费者。
但同样因为这两个行业的发展,消费者也会变得越来越苛刻,或者说,越来越挑剔。
在过去,一个猫王就可以满足全北美所有歌迷的审美,哪怕不喜欢这种类型的歌迷,因为选择范围太少,也只能选择听或者不听,而无法对唱片公司提出要求:你必须得给我弄一个我喜欢的作品出来。
而现在,随着“内容产出”的基数大规模增加,流行乐坛也明显出现了领域细化的倾向。
站在歌迷的角度来讲,就更是如此。
例如说,喜欢摇滚乐的,就分为金属乐、另类摇滚和原型摇滚。
不仅仅如此,例如金属乐摇滚内,还要再细分为重金属、力量金属、激流金属等等。
而每一个分支类别,又要再分为英语摇滚、岛国摇滚、华语摇滚等等。
按照这样细分下来,单单只是一个金属乐摇滚,若是每一个最末端的细分领域都有且只有一支乐队,需要的乐队总数至少也得上百。
所有音乐类型相加,少说也要以千为单位。
正是因为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罗杰才产生了一种想法:通过吸引更多的明星,乃至于主动“制造”更多明星的方式,以数量来抢占市场。
这种思路是否可行,罗杰也没有十足的信心,否则拿出来的就不会是一个计划的梗概,让【量子音乐】的高层去完善,而是直接在做完所有前期工作之后,拿出正式执行版本的计划书来。
在罗杰的前世,一直到罗杰重生之前,唱片业的主流,依然是沿用过去那一套。
不得不说,虽然歌迷的审美一直在变得越来越挑剔,但若是没有选择的情况下,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歌迷,还是属于那种“喂啥吃啥”的类型。
但罗杰想要做的,却是主动来改变这一点,让歌迷们“想吃啥就吃啥”。
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改变的,是整个唱片业的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