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茨威格散文选》

  昨天看了电影《简·爱》,很喜爱欧洲古堡建筑与室内设计的美。还有那些华贵的服饰以及自然的景观。忽然想起自己还有从图书馆借来的书。还说家里没有新的纸质书籍。起身从柜里一翻,暑假借的书还整齐地躺在那里,竟然被我忘的一干二净。
  晨起,拿起茨威格的散文来。看了一下目录,一篇叫做《手迹的意义与美》引起了我的兴趣。“手迹是艺术家的生活踪迹、创作踪迹。所以,手迹除了具有令人崇敬的价值外,对我们的认识能力有着如此巨大的意义。比如,您在这儿看见贝多芬写在笔记本里的一个乐谱,凭这个乐谱您看到了他那非凡时刻中的一刹那。贝多芬原来的灵感几乎从来不是在写字台边,而是在走路时,在运动中出现的。惊奇地农民们在维也纳的郊野有无数次看见一个头上没戴帽子、气喘吁吁的矮个子男人踏着沉重的脚步走过原野。正如他们所说,他们认为他是个傻瓜,是个‘白痴’,因为他心不在焉似的低声咕哝着,哼唱着,喊叫着,高唱着,而且双手挥舞着,打着拍子。但突然他停了下来,他从上衣口袋里拿出一个多半很脏的小本子,用木匠使用的那种粗铅笔,飞快挥动着手,往本子里写下一些乐符。在某种程度上,最初的想法凭借这几行乐符形成了,它的形成快如闪电,而且他又是如此热切。”“通过手迹我们看到了艺术家最真实的形象,通过手迹我们听到了艺术家在其天性的心灵深处——在***发出的心声。”
  手迹是这些艺术家多么珍贵的创作历程。一次看《梦想改造家》当设计师孙建亚把房屋改造的设计图纸手稿作为礼物送给房主时,学建筑设计出身的房主感动不已。因为设计手稿渗透了设计师点点滴滴的设计心血,那无疑是设计师最宝贵的东西。
  想来,现在网络发达。方便快捷的同时,手迹这样的东西对于搞设计的或绘画这类的还依旧延用,而对于写作这样的创作,就可能越来越少。茨威格的时代怎会想到,创作也可以像今天这样利用软件来完成。
  我很喜欢另一篇《向书致谢》“它们竖立在那儿,等待着,默不作声。它们不拥挤,它们不呼叫,它们不乞求。它们静悄悄立在墙边。它们仿佛都睡着了,可是它们的每个名字又像是睁开的一只眼睛在看着你哪。你的目光若只是一瞥而过,你的手若只是一触即往,它们也不会乞求着呼唤你,它们也不会拥上前炫耀自己。”“满怀着甜蜜尝试的享受性预感,你走向橱边:上百的眼睛,上百的名字默默地,耐心地迎接着搜寻的目光,宛如苏丹宫殿里的女奴在迎候自己,主人,它们谦卑地听候使唤,同时对自己被选中、被享用而感到欢呼。于是,犹如手指触动了琴键,你找到了内心旋律的音调:这沉默的洁白生物,柔弱的偎在你手上,它简直就是一把锁着的提琴,蕴含了上帝的一切音符。”“书阿,你们是最忠诚,最沉默的伴侣,你们总是准备着随时听命。”“你们小小的躯体,无穷无尽,静静地排列在一无装饰的墙边。你们这样立在我们的屋里,毫不起眼。可是,一旦有双手解放了你们,一旦有心灵触摸到了你们,你们便会无形之中冲破日常劳作的房间;你们的语句就会像驾着火烈的车辆,载着我们冲出狭隘境地,驶入永恒。”这篇散文把对书的敬谢之意表达得非常真切和完美。我觉得他说出了许许多多喜爱读书的人对书的发自心底的爱。它比那些对于书的名言更让人体会到书的伟大。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