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死人之国

  翌日清晨,天蒙蒙亮时分,李灯拖着疲惫的身子走出破败房屋,轻轻关上门后,顺着狭窄逼仄的小胡同向西走去。
  红烛镇子不大,因为年代久远的缘故,显得有些破落,再加上天刚泛亮,行人稀疏,所以会给人一种凄惨荒凉的景象。
  镇子中的建筑大多是青砖红瓦的低矮房舍,错落连成一片,犬牙交错,没有丝毫的规整性可言。所以在这片具有历史沧桑感的房舍旁,会有许多仅供两人并行的曲折胡同,弯曲胡同如同一条大蛇攀爬留下的印记般,七拐八扭。在漫长岁月的风雨打磨下,原本鲜亮的青砖红瓦白墙早已古旧泛黄、斑驳嶙峋,刻印在墙壁上的泛黄水渍如同老人脸上攀爬蔓延的皱纹,从远处望去,这个镇子,很像一位垂垂老矣的迟暮老人。
  李灯快速跑过逼仄压抑的巷弄胡同,凹凸不平的青色石板上还残留着昨夜淅沥夜雨遗留下来的雨渍,湿漉漉的,好在这些胡同都是由青石板铺就而成,并无半点泥泞,只是些湿漉漉的黄纸钱安静的躺在的石板上。
  李灯看了一眼湿漉漉的纸钱,便又顺着青石板走去。
  镇子里的老人常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秋雨过后早添衣。少年长年就这一身行头,也就不在乎什么添衣不添衣的事了。这件衣服穿了有几年光景了,由于这两年少年个子像雨后春笋一般节节拔高,李灯不得不将衣服小心翼翼的撕烂,然后再从售灯铺子或去西边的请钱铺子找些破布,在撕烂的缝口出缝补一番,这样紧身的衣服就能再穿了。
  一阵冷风吹过,少年不由得打了个哆嗦,然后加快了脚步,只要跑起来,身子热了,就不冷了。
  少年听请钱铺子里的老掌柜说过一句话,秋冻不觉寒,这句话搁在李灯身上很受用。
  寂寥的巷子中,一个少年轻车熟路的穿梭其中,几经转折,便来到了一条古香古色、商铺林立的小街上。
  此时小街上,有早起售卖早点的小商贩,这些商贩大多都是住在镇子里的人,趁着集市尚未兴起,摆下一处摊子售卖些早点,待得街上人流增多时,流动的早点摊位就会移走,这些摊子是要为花钱买下摊位的雇主腾地儿的,售卖早点的小商贩一般会为雇主留下些早点,算是感谢雇主的借地情谊。
  身裹破败衣衫的少年走出清冷小巷弄后,停下了脚步,抬眼向前望去,一脸愁容。
  昨夜的淅沥雨水不但打湿了街道建筑,还将那些散落的黄纸钱也打湿了。
  按照老掌柜的要求,今日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将这些飘落在镇子里的黄纸钱收拾干净。可被雨水打湿了的纸钱紧紧的贴在石板上,甚至一些房屋瓦片上也都粘着湿透的纸钱,石板路上的黄纸钱还好说,无非是多下些功夫,耽搁些时间的事,可这瓦片上的黄纸钱却是些棘手。
  李灯极为熟悉这座镇子的建筑布局,这座镇子虽然不大,可布局真的不敢让人恭维,散乱的房屋建筑也就算了,就连那些衔接房屋的石板路也跟群蛇爬过留下的蛇道似的,歪扭迂回,李灯第一次背着背篓满镇子收拾纸钱时,就感觉是行走在请钱铺子画满符箓的墙壁上面一样,因为衔接这个镇子的错乱青石板太像符箓上勾勒出来的痕迹了!
  在那间请钱铺子里,墙壁上画满了跟蚯蚓群似的符箓,李灯之所以觉得那些符箓像蚯蚓群是因为除了形状相似之外,那些符箓线条是用朱砂画上去的,一条条蜿蜒逶迤的血红色线条宛如黏附在墙壁上的细长蚯蚓。
  不过自从听过街上说书先生的荒诞故事后,李灯更觉得那些蜿蜒的红色线条像是那几面墙壁的“血管”。
  李灯视线快速扫过街面,按照老掌柜的吩咐,李灯要先从街面收拾起,不然等日头上来了会耽误街道上的生意人家。
  今日的工作量不可谓不大,李灯也是头一次碰到这种情况,往年那些飘零的纸钱都是被风吹袭在墙根巷角,成群的纸钱聚在一起,少年只需要将背篓捧满,一趟趟的送回铺子就行了。
  李灯快速扫过宛如一座荒凉坟场的镇子,丝丝冷风顺着破烂的粗衣灌入身体,他下意识的紧紧衣衫,拔腿赶往铺子。
  其实这少年心里是有些惊慌的,在这个每年都要祭鬼的小镇,对于鬼魂的存在已经深烙在少年的血肉骨骼之中,由不得他不相信,心中自然有几分对于鬼魂的敬畏,对于收拾这种不详钱,他心里也十分忐忑。
  尤其是今天还下了一场冷清的小雨,按说书先生神乎其神的话来说,鬼节前后下雨,应该是没什么好事的。
  少年一边跑一边安慰自己,人吓人,吓死人。那说书老头就是为了吊人胃口瞎扯淡的。
  李灯来到铺子时,天际刚刚破晓,一抹鱼肚白从东方浮现而出。
  出乎少年的意料,老掌柜已经坐在柜台后了,李灯看了一眼老掌柜,他的神情略显疲惫,双眼浑浊不堪,坐在那里像一具雕塑一般,在李灯到来时,老掌柜才微微动了动身子。
  看老掌柜的样子应该是一宿没睡了。像他这种岁数的老人,半截身子差不多已经进了黄土,按理说是熬不动夜了,可是这个老掌柜却是在这里坐了一夜。
  李灯先将门口的那几排灌了雨水的灯盏拿进铺子,在柜台的暗格里摆好,这种已经用过的灯盏,一般不会售卖掉,都是留着铺子自己使用。
  用以指路的灯盏一年一年的的积攒,如今已经占满了暗格,不少有些年头的灯盏上甚至已经盖了一层厚厚的灰尘。这不是少年偷懒的原因,老掌柜嘱咐过,这些灯盏上残留下了阴戾的气息,最好是不用碰它们。
  李灯将灯盏放置好后,抬头对老掌柜说道:“爷爷,今日铺子里不会有客人,您去后院歇会儿,等下我出去的时候把门关上就行了。”
  老掌柜这才起身,说道:“你忙你的去,不准偷懒,我去请钱铺子一趟。”
  李灯点头说道:“夜间镇子里下了一场小雨,今日可能会迟些。”
  老掌柜缓慢的走向门外,“不偷懒就行。”
  然后他又转头,一如既往的不苟言笑,叮嘱道:“别忘了锁门!”
  李灯拍了拍腰间的钥匙,老掌柜这才离去。李灯知道这老掌柜是个守财奴,不过守财归守财,他却不会克扣李灯半点工钱。
  李灯见老掌柜离去后,也不耽误时间,今日的活儿有些重,他可不想在七月十五这一天披着夜色在大街小巷中捡纸钱。
  李灯跑向铺子后面,铺子后面是一个很小的院子,格局也不讲究,只有一间偏房、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和一小片花圃,花圃里载着几株瘦弱的小树和一丛金线菊。在秋日的季节里,这丛金线菊开的正盛,一朵朵花束像是向外攒射的金线一般,此时菊丝上沾着几滴晶莹的露水。
  在这个镇子里,很少有人家种植金线菊,因为镇子里的人对鬼神的存在深信不疑,而菊花又是阴生植物,按照人们的说法这东西易藏纳污秽,会招邪气。一般人家只会在祖上墓地前种植这种金线菊。
  李灯走在石板小路上,那丛菊花在露水的浸染下格外妖艳。这座小花圃平时都是交给李灯打理,金线菊的枝条被李灯修剪得格外精致,整齐得枝叶像是困扎好的草垛一般。少年郎面带微笑,由于铺子门面和后院只有一墙之隔,而且还有一道狭窄的小木门,每次李灯坐在柜台时都有暗香浮动。
  再过段时间,这丛金线菊就会迎着霜雪凋谢了,那时李灯就会拿着一个小剪刀将枯败的花朵剪下来,然后在暖阳的冬日里将金线菊风干,用油纸小心翼翼的困扎好。李灯很小就知道菊花是一种很好的中药材,性凉微苦,散风清热。
  那个老掌柜从来不喝菊茶,前几年刚来铺子的时候,李灯给老掌柜泡过菊茶,老掌柜说自己年纪大了,体格偏凉不适合喝菊茶,倒是李灯要多喝点,小伙子一天天长大了,血气也跟着旺了起来,多喝菊茶能祛邪火。
  李灯在后院靠墙的角落背起竹篓,又扛着一根细长的竹竿,走出院子后,又将铺子的门锁好。
  小街上不少早点铺子已经开门迎客,热气蒸腾,这座被昨夜秋雨洗刷过的小镇又重新活泛了起来。
  不过此时小街上的人不多,大概不少人此刻多半还在清梦中。这座红烛镇有一点非常奇怪,整座镇子没有一户人家养鸡,倒不是这座镇子极为富庶,相反这座镇子极为贫困,但是李灯从小到大却是没有见过一只鸡。
  李灯之所以知道这种物种的存在还是因为那座请钱铺子,那座铺子里的老人平时喜好翻阅些书籍,所以广罗了不少山野杂谈,铺子里清闲时,李灯就会去请钱铺子那边,老人坐在藤椅上,李灯坐在铺子的门槛上,一老一少安静的看书。
  少年起初认字不多,看起来很艰难,时不时的去问老人,老人似乎是孤独惯了,对于少年的询问也是不厌其烦,有时候还会微笑着跟李灯解析里面的内容,包括杂谈中没有涉及到的诸多天外天的荒诞事。
  请钱铺子中的那位老人藏书不少,不过多半都已经泛黄,甚至一些书籍上还有极为醒目的黑色灰迹,像是烟渍一样拖拉的老长一道。有一次李灯用手指涂抹那些烟渍,还真给他撮掉一层灰!李灯猜测这些灰迹应该是老人夜间挑灯看书,油灯烟丝留下来的痕迹,因此也就没太在意。
  从那些光怪陆离的书中,李灯看到了外面世界的多彩缤纷,少年郎每次看那些书籍时,都对天外天心生向往,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
  那些书籍上的世界,有江湖游侠儿的豪荡快意事迹,有各种具有鬼斧之力的神兵,有春风得意的读书人,有天赋异禀、举手投足便能焚山煮海的能人异士,还有各色的妖兽灵兽甚至是神兽。
  书籍上描绘出的世界比这座死气沉沉的小镇要精彩多了。
  每次李灯看的心驰神往之时,便会忍不住询问老人,真的有这样的世界么?老人总是一脸唏嘘的说有!不过距离红烛镇很远很远,多数人穷其一生再也到不了那个世界了。
  李灯总是憧憬的说等老掌柜百年之后,他一定要去外面看看。
  老人便会搁下手中的书本,脸上露出怀念的表情,说外面的世界哪里都好,就是不太友善,没有红烛镇住着舒服。
  李灯便会一脸好奇的说,爷爷去过外面的世界么?
  老人便又拿起书本,一脸遗憾的摇头,说他也没有去过外面的世界,都是书上说的。
  老人又说,如果你以后能到外面的世界,也替他看一眼,这外面的世界是不是真如书上说的那么精彩。
  背着竹篓的李灯一手拿着修长的竹竿,一手拿着一张葱油饼,站在街头风卷残云一般将手中的葱油饼啃完后,便放下竹篓和竹竿,弯腰从湿漉漉的石板街上捡起已经湿透的黄纸钱。
  红烛镇厚重的朱红大门前,来了一支商队。
  这支商队每年七月十五都会如期而至,而且商队只在镇子里呆上一天的时间,晚上趁着夜色再次离去。
  由于红烛镇地处连绵深山中,与外世隔离,镇子中的人想要出去根本不可能,在这种宛如迷宫一般的山脉中,一旦离开镇子较远,便会迷失道路,想要再走回来都很难,以前镇子里有不少汉子想要挣脱这座小镇的束缚,最终都是杳无音信,久而久之,镇子中的人也就安静的呆在这座“牢笼”里了。
  这支商队就像狱卒一般,每年定期的往镇子里输送补给,而后离去,没有人知道他们来自何方,离开时又会去向何处,他们铁面无私,他们冷漠无情,甚至送完补给后,他们都不会在镇子里停留,而是去距离镇子南边的十里坟冢旁边的破败土地庙休憩,等夜幕降临时离去。
  不过就算他们不近人情,镇子里的人也会翘首期盼这一天的到来,因为他们的到来,会带来很多外面的稀奇物件,这对镇子里的人来说,就像久旱逢甘霖一样。
  这支商队的轮廓出现之时,戍守镇子的戍卒就早早将厚重大门敞开,带着一脸的希冀迎来这次补给。
  戍卒看着一匹匹健壮的白色雄马驶入城中,带领商队的人群制服统一,一个个看起来面色红润,神韵绰约,宛如一个个天将一般威严。
  商队驶过镇门时,戍卒不悦而同的低下了头颅,委实是这些人马气势太过于凛然了,一个个就像那座破败土地庙里威严的塑像一般。
  就算那座破败的土地庙中的塑像也没有这对人马不同凡响的气度,那些斑驳掉彩的废弃神像在风雨的侵蚀下,就算原本具有泥菩萨的威仪也早已经被消蚀的差不多了。
  雄壮的白马拉着猩红铜车进入镇子里后,戍卒们才敢抬头望去,一辆辆猩红铜车上被漆黑的丝线紧紧缠勒着,车壁上凿刻着繁琐的花纹,像是神国威严的礼法一样端庄肃穆。
  商队领头走过镇门后,眉头微蹙了起来,眼神也跟着谨慎了起来,就像是寻常人走入了一座荒凉的坟冢中一样。
  在他眼中,这座镇子其实跟荒凉的坟冢没有区别,如果硬要说出区别的话,这座红烛镇可以算是一座活着的古战场遗址!
  不过他们更习惯把这片地域称之为“死亡之国”或是“征服之地”!
  而他们根本不是什么商队,他们就是那道血裔之中最卑微的赶尸人。
  因为他们拉的铜车就是一口口暗红色的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