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七星连珠

  |||->->当解祯亮仰着头遥望着夜空中的星辰的时候,远在千里之外的京师南京金陵城,在皇城宫殿的阶前,皇上朱棣,也正背负双手,仰着脖子饶有兴致的望着夜空。
  他似乎没有在特意的看哪一颗星星,只是就这么随意的看着,脑中在沉思着。
  四周没有内侍,那些内侍们已经被他远远的打发开了,只有一个瘦削的身影穿着官衣匍匐跪倒在他身后,一动不动。
  看了好半晌,朱棣活动了一下略微有些酸痛的脖子,忽然开口问道:“七星连珠,这日子你不会算错吧?”
  地上跪着的人头也不敢抬,用宏亮的声音应道:“此前臣已经反复推算过多次,按照之前的古籍史料记载,此异相每次出现均在一甲子以上,臣按星象推演,发生的日期出入当在一日前后。”
  一甲子?就是六十年,也就是说此生也许只有这一次机会能够得见这天空中的异相,也只有这一次机会能够去完成他心中的这个梦想。
  朱棣的心里不禁感觉到有些感慨,时光无情,白驹过隙,纵然他贵为天子,九五之尊,也无法逃开岁月的魔掌。
  自从徐皇后薨后,朱棣日渐感觉到时间的无情,他的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从前他可以连续几日不眠不休,率军奔袭千里,甚至登基之初,百废待举,他也能连续几个通宵达旦,批阅奏章。
  现在,自己却感觉精力不济,一到了夜间就很疲倦,再也没有了从前的精神头。
  多年的戎马生涯,军旅生活,给他的身体留下了许多的旧疾,每当天气变幻或者独自一人的时候,这些旧疾就会开始隐隐作痛起来。
  与旧疾一起隐隐作痛的,还有那些深埋在记忆深处的那些挥之不去的回忆。
  他甚至有些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已经老了?
  只有老人才会经常回忆从前,回忆那些逝去的青春岁月。
  可是他还不能老,他还不想老。
  他还有太多的事情没有干。
  他还要带领着大明的铁骑,北定大漠草原,扫平那些一直虎视眈眈蠢蠢欲动的北元残余。
  他还要带领着天下的百姓,建立一个富裕繁荣的天朝上国,引万国朝拜,成为永世流传的传奇。
  他还有太多的愿望没有实现,这些他父亲没有做到的,那些历朝历代的所谓明君圣主们都没有做到的,却又都梦想着要实现的,美丽的瑰梦。
  当然,还有那个他从小就藏在心里的梦想。
  朱棣出生在南京金陵城,父亲当时给它取名为应天府,意思是顺应天命,推翻元朝天下。
  他出生的时候父亲正在与陈友谅鏖战,所以当他降生在这个世上的时候,父亲因为军情紧急,甚至还来不及看一眼这个刚出生的儿子,就匆匆返回前线去指挥作战了。
  所以朱棣的童年其实极少见到父亲,一直到了他七岁的时候,那是一个年底,父亲已经准备在新年登基称帝了,这才把他们七个兄弟聚集在了一起,祭告太庙,正式的为他们兄弟七人赐名。
  七岁,朱棣才和兄弟们一起有了自己真正的名字。
  从小朱棣就任性狂野,活泼好动,这和他后来深得父亲欢心的大哥朱标的性格迥然不同。
  父亲不在京中的日子,他常常在皇宫里一个人撒野似的乱跑。
  有一次,他无意中跑进了一间堆满了发黄的书籍和许多竹木古简的房间。
  这个房间很偏僻,平时根本没有人去,房间里一个人也没有,好奇的朱棣于是翻看着桌上的书。
  当时
  他并不知道那是一本什么书,直到多年以后他才知道了那本书的书名,叫做《推-背图》。
  书上有图画,有文字,可惜太过深奥了,他完全看不明白。
  一旁还有一本厚厚的笔记,写满了对于此书的解释和分析,从这个里面,朱棣渐渐的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个令他着迷的故事,一个关于一个上古流传下来的,不应该存在于这个世上的宝藏的故事。
  朱棣当时读得如痴如醉,可是就在这时,有脚步声传来,有人来了。
  朱棣藏了起来。
  进来的是一个气度非凡容貌俊美的年轻儒生,他并不知道这个儒生是谁,自然也绝对不会想到在多年之后,他会和这个儒生经常在皇宫之中一间幽暗的密室之中见面。
  只不过,这个儒生此时已经变得苍老,而且全身被锁链锁住,还用一对大铁环穿了琵琶骨。
  当时那儒生走进房间,就开始全神贯注的开始读书,研究。
  他是那样的聚精会神,以致于连朱棣偷偷的溜掉了也丝毫没有察觉。
  从此,那本书上的那个故事就牢牢的刻在了朱棣的心上。
  后来他又悄悄去过那个房间几次,那个房间却已经被搬空了,没有留下一本书,一页纸,也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儒生。
  可是,那本书和那个故事却一直让朱棣无比的着迷,他开始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关于这本书,关于这个故事的一切东西,经过了好多年,终于知道了这本书的名字和它背后的故事。
  只不过,在当时,父亲不但对于文武百官,甚至对于他们这些个皇子们的言行全都有着严密的监控。
  朱棣的行为很快就传到了父亲耳中,他无比的震怒,严厉的斥责朱棣,追问他是从哪里得知这些故事的,甚至于还动了手。
  朱棣咬紧了牙关,只是一口咬定自己是出于好奇,对于当年那个神秘房间里的书和那个儒生,始终只字未提。
  父亲无奈,只得把朱棣送回了凤阳老家居住,并且派人严格看管,一言一行都要十分小心。
  那一年,朱棣十七岁。
  几年之后,大约是父亲的疑心渐渐淡了,朱棣终于被封燕王,因为他从小好武,弓马纯熟,被指派前往北平就藩,防御北面的北元残余势力。
  从洪武十三年来到北平,一直到父亲病逝,侄子朱允炆登基,朱棣在北平整整呆了二十年。
  这二十年里,他亲身经历了无数次的大小战斗,把北面的北元残余打得望风而逃,在军中逐步树立起了无上的威望。
  北平,也从最初一个小小的藩镇成为了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军事和经济都最为强盛的藩国。
  然而,这二十年里,对于萦绕在他心头的那本书,那个故事,那个宝藏,他却从来也没有遗忘过,没有放弃过。
  他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去探查这本书和后面藏着的秘密,每次知道的越多一分,就越是感觉到这后面藏着的那浩瀚如海洋一般的无比的深邃。
  一直到他有了自己真正的力量,他等到了一个天赐的机会,于是他设下了一个巨大的计划。
  没有人知道他的这个计划的全貌,连在他计划之中的这些人也全都一样,他们只不过是他庞大的棋局之中的一枚棋子而已,而朱棣自己,则是那个真正左右着棋局走向的人。
  只是这个棋局,关乎的不光是胜负成败,还有天下的未来,还有一个无比光辉灿烂的未来!
  这个棋局非常大,大到朱棣必须耐着性子,静静的等待,等待着他所有种下的种子
  能够瓜熟蒂落的一天。
  等待是漫长的,这等待中间发生了很多事,他的兄弟们一个个的不幸夭折了,连大哥太子朱标也意外病逝了,父亲却立了大哥的儿子,侄儿朱允炆为皇太孙,来继承皇位。
  接下来父亲也驾崩了,初登皇位的侄儿却迫不及待的准备对他这个王叔动手了,不愿束手就擒坐以待毙的他选择了奋起反抗,发起了靖难之役。
  再之后,就是朱棣胜利了,侄儿忽然失踪了,于是他堂而皇之的当上了皇帝,坐上了宝座,成为了天下的主宰。
  然而他的这个计划,他的棋局还在继续。
  就如同这时光,不论发生了什么,它都会丝毫不会动摇的一如既往的流逝着,他的计划也在分毫不差的继续进行着。
  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挡他的计划,就如同没有人能够阻挡时间的流逝一样。
  他终于等到了这一天,终于等来了这个七星连珠的日子。
  朱棣的思绪从回忆之中慢慢飘了回来,他幽幽的长叹了一声,说道:“你应该明白,这一次事关重大,绝对不允许有半点错误,多年的努力全都是为了这一刻,这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
  跪在地上的人说道:“微臣明白,微臣的儿子在他的身边这么多年,微臣从小便教导他的那些阴阳数算之术,也全都是为了今日只之用。”
  朱棣点了点头,长长的舒了一口气,说道:“朕自然是信得过你这个大才子的。”
  地上的人抬起头来说道:“多谢皇上,微臣定然不敢有负圣望!”
  他抬起了头,露出了他的脸,这个人赫然正是先前已经被贬黜到化州去了的天下第一才子,曾经的首辅大臣,大学士解缙!
  朱棣望着解缙问道:“七星连珠的事情,令公子可已经知道了?”
  解缙恭敬的答道:“微臣已经托人悄悄以书信通知他了,料想到了关键时刻,他必定会不负重托。”
  朱棣点了点头,随即却有些担心的问道:“听闻西安城中此刻正瘟疫蔓延,他们能够赶在日期之前解决掉麻烦,如期进行吗?”
  解缙顿了顿,似乎对于此事不好妄加揣测。
  可是很快的,他又意识到自己绝不能对此一言不发,这是绕不过去的。
  他想了想才开口答道:“此时距离七星连珠之期还有十日,以叶公子的聪明,料想必定可以在此之前解决掉眼前的难题。”
  “再说,”解缙有些意味深长的说道,“要说道麻烦,他们这一路行来,什么时候少得了麻烦?可是不管是如何的麻烦,不也都照样闯过来了吗?”
  “叶公子福大命大,皇上洪福齐天,这一次想必也必然可以安然渡过的。请皇上放宽心,静候佳音。”
  朱棣点了点头,满意的转过身子,又背负起了双手,仰首望着夜空中的星辰。
  福大命大?洪福齐天?
  希望这一次真的是这样才好。
  这一回,朱棣是真的行了一步险棋。
  可是这也是他没有办法,不得不走的一步棋。
  没有这一步,只怕很难能够制衡住那个人,自己的计划就有可能会功败垂成。
  可是自己的这一步险棋也同样危险,一旦稍有失误,同样也有可能会导致局面失控,难以挽回。
  只不过入如今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棋子已经落下,要后悔也已经来不及了。
  一切都要看那小子自己的造化了。
  希望这一回他同样能够福大命大,逢凶化吉。